首页 理论教育 胸部检查应用范围

胸部检查应用范围

时间:2022-03-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使支气管扩张的部位、范围的诊断更加准确。目前CT检查已取代了支气管造影检查,可以发现早期局限于纵隔气管、主支气管及段支气管内的结节病变。CT对纵隔肿块的定性诊断价值明显高于X线检查。CT纵隔检查以增强检查最好。胸部CT现已成为食管癌术前的常规检查项目,明确食管癌块的边界,有无周围侵犯、纵隔淋巴结转移及肺内和远处的转移等。

CT检查适于胸部几乎所有的部分,如肺内病变、肺门肿块、纵隔病变、膈病变、胸膜及胸壁病变,尤其适用于以下几个方面。

1.肺内病变

(1)临床上痰检或经纤维支气管镜刷检发现癌细胞,而X线检查阴性者,CT可以发现肺内2~3mm的小结节病变,是早期发现胸部病变的最佳手段之一。

(2)对肺内孤立结节病灶(SPN),X线定性诊断困难者,CT可以提供病灶内细节及边缘部更多的信息,有时能发现新的征象。薄层CT或HRCT对于肺内2cm以下的SPN诊断有重要价值。对于周围性肺癌有诊断价值的征象显示率高,这些征象如分叶征、棘状突起、小泡征、空气支气管征、堆聚征、血管聚集征、血管连接征和胸膜凹陷征等,显示清晰、完整。

(3)疑为肺癌或虽已确诊肺癌,CT可了解肺癌胸内侵犯和(或)转移的范围,如淋巴结分区定位,中心型肺癌距隆突的距离等,明确肿瘤分期情况及决定能否手术切除。CT是肺癌分期的首选方法。

(4)高度怀疑肺转移瘤,而X线阴性或仅发现1个转移灶或局限组织区域转移灶,期望寻找隐匿性病灶,以全面观察者,多层螺旋CT是最佳选择。

(5)CT增强扫描有助于肺内结节灶的诊断和鉴别,可以确定动脉瘤、血管畸形的诊断。一般炎性肿块强化不明显,CT值升高常<20HU,或出现环状强化;周围型肺癌,强化较明显,CT值升高常>20HU;囊性病变无明显强化;血管性病变与邻近血管结构一致性明显强化,CT值升高常>100HU。多层螺旋CT普通增强扫描后,可以将增强动脉期的数据重建,完成胸部CTA,可更好地显示胸部血管性病变,如诊断动脉瘤、动-静脉瘘,发现肺内病灶体循环异常供血,可帮助诊断肺隔离症等。

(6)多层螺旋CT各向同性重建图像,非常有利于发现隐蔽部位的病变及小病变,早期发现肺癌、结核灶等,容易发现病变内小的钙化、脂肪,较常规CT较大层厚(>5mm)更有助于结节性病变的定性。

(7)CT已代替有创的支气管造影,作为诊断支气管扩张的有效影像学检查方法。大多数支气管扩张的患者CT表现有相当的特异性,薄层CT或HRCT(层厚<3mm)诊断支气管扩张的正确率明显高于常规CT,敏感性高于95%,特异性高于90%,对传统支气管造影为诊断支气管扩张的“金标准”提出了挑战。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使支气管扩张的部位、范围的诊断更加准确。

(8)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是肺动脉栓塞诊断的最佳方法,通过多平面重组(MPR)、容积再现(VR)等多种后处理技术可以显示亚段肺动脉的栓子,对较大血栓分型,明确栓塞的程度(完全性或不完全性栓塞),同时显示肺内病变的情况(实变、显示“马赛克征”等),联合CTV一次性的显示双侧髂静脉血管至下肢的静脉血栓,明确肺动脉血栓的来源,便于临床全面综合诊断、治疗。

(9)CT是肺弥漫性疾病诊断和鉴别的最有效方法,HRCT能显示X线平片不能显示的病变细节,如显示肺小叶结构的改变,包括网状及细线状影、蜂窝影、小叶间隔增粗、胸膜下线、小结节影、支气管血管束增厚、空气支气管征、界面征等,明显优于X线,对病变的定性和对病变程度的估计的准确性明显提高。

(10)对肺气肿进行分型,发现小叶中心型、全小叶型及间隔旁型肺气肿,明确其范围和程度,以利于临床早期治疗及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综合诊治。

(11)多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筛查早期肺癌成为一种有效手段,越来越受到重视。对吸烟高危人群以常规胸部CT 1/4的辐射剂量扫描,可以发现肺内微小结节病变,及时干预、监测,及时治疗。每年1~2次,作为早期肺癌的一种筛查手段已为临床接受。

(12)多层螺旋CT肺容积扫描对肺功能评估,有利于手术前的综合评价。

(13)肺肿瘤适形放疗CT模拟定位。

(14)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对病变定性诊断有重要意义,是最准确的导向方法。

2.肺门病变

(1)疑为支气管内疾病,CT可以清晰显示较大支气管的解剖结构及其毗邻关系,多层CT及多方位重建可以显示肺亚段支气管。目前CT检查已取代了支气管造影检查,可以发现早期局限于纵隔气管、主支气管及段支气管内的结节病变。疑为支气管内疾病而不能行纤维支气管镜者,CT是最佳选择。螺旋CT仿真内镜技术可以模拟支气管内腔结构,特别是可以从狭窄部的远侧观察,是纤维内镜不能比拟的。

(2)寻找肺门增大的原因:肺门区的肺动脉瘤、各种原因所致的肺门淋巴结增大和支气管壁及管外肿块,均可为肺门增大的原因。通过CT增强扫描可鉴别淋巴结、血管和肿块。

(3)X线检查因大量胸腔积液或胸膜肥厚影响肺部观察而不能排除肺门病变者,采用CT平扫,必要时增强扫描多可明确诊断。

(4)CT可以发现早期阻塞性肺气肿,可以早期发现局限于气管内的小肿块,对于明确肺内阻塞性改变的原因,CT优于X线。

(5)CT在发现肺癌对于纵隔的侵犯及判断纵隔淋巴结转移方面优于X线。

3.纵隔病变

(1)CT可以清晰显示纵隔内气管、主支气管及大血管和心脏的轮廓,CT增强扫描可进一步明确纵隔的解剖关系,更清晰地显示病变特点及病变与心脏大血管的关系,鉴别血管和肿大淋巴结。

(2)根据纵隔肿块的形态、增强程度和CT值的测量,可以区分脂肪性、囊性和实性肿块,并作出鉴别诊断。一般脂肪性肿块CT值在-40~-100HU,容易诊断;囊性肿块CT值在-15~20HU,无强化;实性肿块CT值在30~40HU,有不同程度的强化。兼有上述CT值可为混杂密度肿块。脂肪性肿块可见于脂肪瘤、大网膜疝;囊性肿块可见于支气管囊肿、食管囊肿、心包囊肿、淋巴管囊肿、畸胎类肿瘤、胸腺囊肿;实性肿块可见于胸腺瘤、恶性淋巴瘤、畸胎类肿瘤、神经源性肿瘤。血管瘤、动脉瘤可有明显强化。CT对纵隔肿块的定性诊断价值明显高于X线检查。

(3)CT检查对于纵隔淋巴结增大的诊断有重要价值。CT可发现纵隔淋巴结增大并做出准确的测量和定位。有利于恶性淋巴瘤、结核和转移性淋巴结增大的诊断和鉴别。特别是对肺癌的分期诊断,对于选择治疗方法有重要意义。CT纵隔检查以增强检查最好。

(4)胸段食管肿瘤的诊断和食管癌的术前分期。胸部CT现已成为食管癌术前的常规检查项目,明确食管癌块的边界,有无周围侵犯、纵隔淋巴结转移及肺内和远处的转移等。

4.胸膜及胸壁病变

(1)CT可以发现X线检查不能发现的少量胸腔积液。可以发现大量胸腔积液掩盖的胸膜增厚和肿块。

(2)CT对胸膜肿块显示清晰。表现为单发、多发结节状软组织肿块,与胸膜钝角相连;或表现为弥漫性胸膜增厚,厚度可>1cm,表面高低不平,可同时累及侧胸膜和纵隔胸膜。常见于良、恶性胸膜间皮瘤及转移瘤。

(3)对胸膜外胸壁病变,CT可明确病变的范围,有利于指导手术。胸骨和胸锁关节的病变常规胸片难以显示,CT检查观察细致。胸壁软组织肿瘤最常见的是脂肪瘤,CT上为脂肪密度,具特征性;若其密度不均,内有非脂肪密度时,可能是脂肪肉瘤。有时累及胸内外,呈哑铃状。对于胸壁感染,CT检查有利于指导手术引流。

(4)乳腺癌CT扫描诊断价值如同钼靶X线摄影,表现为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肿块,可发现边缘毛刺、导管牵引征及库伯韧带受累。对显示脂肪间隙、胸壁的侵犯、腋窝及内乳淋巴结转移方面优于钼靶X线摄影。同时可以清晰观察肺内有无转移。乳腺癌术后CT能检出临床未能发现的局部复发。所以,CT扫描在乳腺病变的发展,病变的良、恶性鉴别诊断及腋窝等部位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方面有很大价值,可以补充钼靶X线摄影及乳腺超声检查的不足,作为一种辅助诊断手段。对于如急性乳腺炎、炎性乳癌等乳腺不宜触压时,CT可作为首选的检查方法,对于位于乳腺高位、尾叶、深位的X线摄影难以显示的病灶,可行CT检查。可以通过测量CT值及增强扫描进一步观察病变特征,发现早期病变,区别囊性或实性病变。钼靶X线不能显示内乳部淋巴结转移,而CT检查优越。乳房成形术后观察有无并发症,CT较佳。但对“微细钙化”这一对诊断乳腺癌极有价值的X线征象的显示,CT远不如钼靶X线片。

(5)CT胸廓骨转移较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