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外科新技术、右旋糖酐-40及新型抗凝药物的应用,移植后肝动脉血栓(hepatic artery thrombosis,HAT)发生率已经明显降低,在成人移植后HAT发生率为1.6%~10.5%,而在儿童由于肝动脉管腔狭小和术后高凝血状态使发生率高达10%~25%,常导致受体死亡。HAT是最常见的肝动脉并发症,常发生于移植术后3个月内。
【原因】
HAT多发生于供体动脉与受体动脉吻合口处,常见原因有:
(1)供肝血管管腔较小、肝动脉变异或肝动脉血流不足,如肝动脉口径<3mm、肝动脉吻合口狭窄、扭曲、成角等。
(2)肝动脉吻合技术不当,吻合时血管外膜内翻,血管内膜受损、基膜暴露。
(3)肝血流阻力增加,如供肝质量不佳或急性排异反应时。
(4)劈裂式肝移植及活体肝移植时动脉条件不佳。
(5)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CMV)性动脉内膜炎。
【临床表现】
因动脉血栓发生的时间、速度及受体的个体差异,HAT的临床表现差异较大,主要有四种类型:
1.暴发性肝衰竭 早期发生的HAT可引起大块肝坏死,脓毒性休克及败血症,这些患者常表现为进行性的肝功能损害、高热、腹痛、休克、凝血功能障碍及全身重度中毒症状等。实验室检查显示:转氨酶异常升高、凝血指标明显异常,血细菌培养阳性等。
2.胆道狭窄和胆汁漏 常发生在移植后数月,进行性黄疸加重而转氨酶升高幅度不大。此时肝脏侧支循环已经形成,HAT将严重影响胆管血供,导致了远端胆管壁缺血坏死,引起胆道狭窄和胆汁漏。
3.菌血症与肝脓肿 肝脏局灶性坏死或弥漫性肝内胆管狭窄,可引起反复的发热、伴有肝功能轻度损害,白细胞增多,血细菌培养阳性,B超及CT扫描显示肝脓肿。
4.无临床症状 移植后期因肝脏侧支循环已经充分建立,此时如发生HAT可不出现症状。
【诊断】
由于HAT早期常有血管腔局限性狭窄及血流减慢,多普勒超声的引入临床,提供了非侵入、便捷、准确诊断肝动脉并发症的诊断工具,超过90%的HAT可被多普勒超声检出。目前,各移植中心均将彩超肝动脉血流监测作为手术后常规监测项目,可以更早发现HAT。在肝功能异常的患者,肝活检和血清学检查无细胞排异反应,无肝炎或非药物反应者,更应高度怀疑HAT或狭窄。CT血管成像是观察血管的一种新的检查方法,尤其是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已完全可以与DSA影像媲美,且其具有无创的优点,更适合于肝移植患者术后血管的随访观察,特别是超声检查阴性而临床高度怀疑HAT或狭窄的患者。对怀疑HAT的应行肝动脉造影可进一步明确诊断,能够明确地显示出狭窄或闭塞的部位、程度、侧支循环的状况,而且可以结合介入放射学技术对病变进行治疗。
【处理】
HAT诊断一经确立,应通过介入溶栓或紧急再手术行肝动脉吻合,恢复血管,这是防止肝功能损害的关键。
1.介入治疗(interventional radiology)
1989年,Hidalgo等应用尿激酶行肝动脉内溶栓和血管成形术治疗2例HAT,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出血是溶栓治疗的潜在危险。血管成形术可引起假性动脉瘤、吻合口漏或破裂。此外,肝动脉管腔较细,难以放置支架,同时介入治疗可能会加重血管内膜的损伤。因此,移植术后早期介入治疗宜结合患者全身情况慎重选用。
2.血管成形术 Langnas等1991年报道15例HAT患者11例行肝动脉重建手术,在57个月的随访过程中移植物和患者存活率分别为74%和82%。血管成形术的疗效取决于HAT对移植肝是否已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血管成形术应选择诊断较早、肝功能损害较轻、估计术后肝功能可逆转的患者。对已估计到即使行血管成形术后肝功能也不能逆转的患者,应积极准备再次肝移植。匹兹堡移植中心1996年报道17例HAT患者,11例血管成形术避免了再次肝移植。
3.再次移植 HAT形成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直接导致移植物失功,多数患者仍需再次肝移植。
4.HAT伴有肝脓肿形成 应在使用强力、广谱抗生素的同时,行经皮肝穿刺引流术,可有效缓解病情,提高患者存活率,避免再次肝移植。
【预防措施】
预防HAT形成的关键在于血管修整及吻合时防止血管扭曲,精细操作,实现血管内膜对内膜的端端吻合;吻合完毕后开放血流时最好从侧支冲出血凝块;关腹前监测动脉血流;血管过长时需用吸收性明胶海绵等可吸收性材料垫成自然曲度,防止血管折叠。移植术中应用外科放大镜及显微血管吻合技术等,有助于提高肝动脉吻合成功率,减少血管壁机械损伤。术中输入少量冰冻血浆可提供一定量的抗凝血酶-Ⅲ(antithrombin-Ⅲ),同时可避免内皮损伤。移植术后常规应用抗凝剂,如氨基水杨酸(ASA)或前列地尔(alprostadil)等替代小分子肝素可减少HAT的发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