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粒细胞减少疗效评价标准

粒细胞减少疗效评价标准

时间:2022-03-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毒、药物和严重感染等所致的粒细胞缺乏症,可见出现空泡、中毒颗粒及核固缩等。②中性粒细胞特异性抗体测定。3.免疫抑制药 自身免疫性粒细胞减少和通过免疫介导机制所致的粒细胞缺乏症,可应用糖皮质激素等免疫抑制药治疗。对持续粒细胞减少病因不明者应转上一级医院进一步查明病因。

周围血液中白细胞计数低于4.0×109/L,称为白细胞减少症(Leukopenia)。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低于2.0×109/L,称为粒细胞减少症(neutropenia),低于0.5×109/L称为粒细胞缺乏症(agranulocytosis)。

【病因和发病机制】

1.病因 化学药物、感染、细胞毒药物、苯等化学毒物和辐射;血液病,脾功能亢进,结缔组织病,恶性肿瘤骨髓转移,内分泌疾病,恶病质,过敏性休克,遗传因素等。

2.发病机制

(1)粒细胞生成减少:常由理化及感染因素导致骨髓增生减低所致。

(2)粒细胞增殖异常:如MDS及巨幼细胞性贫血等。

(3)粒细胞分布异常:又称为假性中性粒细胞减少,只是循环池中粒细胞减少,边缘池正常。某些过敏性疾病及病毒感染引起的粒细胞减少属于此种情况。

(4)粒细胞生存时间缩短:见于细菌感染,脾功能亢进及某些药物致使粒细胞破坏过度。

【临床表现】 白细胞减少症大多起病缓慢,症状轻微,仅有头晕、乏力、低热、咽喉炎等非特异性表现。它大多继发于多种全身性疾病,故应有原发病表现。多数白细胞减少者病程短暂且呈自限性。粒细胞缺乏症则与之不同,属内科急症,发病急骤,由于短期内大量粒细胞破坏,病人在出现乏力、头晕、咽痛等前驱症状后很快即出现寒战、高热、出血及周身不适,体温常波动在38~41℃甚至更高。病人在2~3d内几乎都发生严重感染,肺、泌尿系统、口咽部和皮肤是最易发生感染的部位。黏膜可出现坏死性溃疡,如咽喉部黏膜、阴道、直肠及肛门等处黏膜均可形成坏死性溃疡。本病由于粒细胞缺乏,感染极易扩散,进而发展成为脓毒血症,病人发生休克、昏迷,病死率极高,粒细胞缺乏最常见的病因是药物反应,分两种情况:一是药物免疫性粒缺,另一种是药物中毒性粒缺。前者发病与病人个体差异性有关,与药物剂量关系不大;后者与所用药物累积剂量有关。

【辅助检查】

1.血象 白细胞计数是最主要的诊断依据,<4×109/L为白细胞减少,粒细胞缺乏症时中性粒细胞计数<0.5×109/L,甚至缺如,但应注意白细胞计数受很多因素影响,往往需多次重复检查才可作出较为准确的诊断。中性粒细胞浆内如有中毒颗粒和空泡,提示存在细菌性感染。

2.骨髓象 观察骨髓增生的程度、粒系各阶段比例及形态改变,可为诊断原发病或寻找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原因提供线索。白血病、转移瘤等可见异常细胞浸润。中毒、药物和严重感染等所致的粒细胞缺乏症,可见出现空泡、中毒颗粒及核固缩等。再生障碍性贫血者骨髓增生低下,三系减少。

3.特殊检查 ①肾上腺素试验。皮下注射肾上腺素0.2mg,20min后测白细胞数,如升高2×109/L或较原水平高1倍以上,则提示体内并非真正缺乏粒细胞,属假性粒细胞减少症。②中性粒细胞特异性抗体测定。包括白细胞凝集反应、免疫荧光粒细胞抗体测定法等,以了解中性粒细胞的免疫状态。

【治疗】

1.去除病因,防治感染 积极治疗原发病。去除慢性感染灶。粒细胞缺乏者,应考虑采取无菌隔离措施,防止交叉感染。应选用广谱抗生素治疗,待病原菌得到证实后再选用有针对性的抗生素制剂。抗生素的应用一定要足量足疗程。同时还要注意二重感染。对于粒细胞缺乏者,抗生素治疗是否合理有效是抢救成功与否的关键。

2.应用升白细胞的药物 常用药物有:维生素B420~40mg,3/d,口服;利血生,20mg口服,3/d;鲨肝醇,50~100mg,3/d,口服;以上不同作用机制的升白细胞药物联合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和粒-单系集落刺激因子(GM-CSF)治疗粒细胞缺乏症病人疗效明确。常用剂量为2~5μg/(kg·d),常见不良反应有发热、肌肉骨骼酸痛、皮疹等。

3.免疫抑制药 自身免疫性粒细胞减少和通过免疫介导机制所致的粒细胞缺乏症,可应用糖皮质激素等免疫抑制药治疗。糖皮质激素治疗无效,可选用硫唑嘌呤50mg,3/d,口服;长春新碱1mg,每周1次静脉滴注,连用3~4周。

【转院要求】

1.白细胞减少者尽可能找出原因,对可疑的药物或其他致病因素,应立即停止使用或接触。对持续粒细胞减少病因不明者应转上一级医院进一步查明病因。

2.粒细胞缺乏者应尽早转入有无菌隔离条件的医院。

【预防及病人教育】

预后与粒细胞减少的程度、持续时间、进展情况、病因及治疗措施有关。目前由于采用无菌隔离措施,新的有效的广谱抗生素及造血生长因子的应用,已使病死率明显下降。对接触放射线及苯等化学毒物的工作人员,须建立严格防护制度及定期检查血象;对应用细胞毒药物治疗的病人,应1~2d检查血象1次,根据粒细胞数及时减药或停药;对偶尔引起粒细胞减少的非细胞毒药物,须掌握用药适应证,特别当服用较易引起粒细胞减少的药物时(如氨基比林、甲巯咪唑),病人应每周检查血象。对曾经有药物过敏史或曾发生过用药后粒细胞减少者,应避免服用同类药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