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血药浓度检测方法用什么字母

血药浓度检测方法用什么字母

时间:2022-03-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大剂量可产生严重窦性心动过缓,心脏停搏、严重房室传导阻滞及心肌收缩力减低,须及时停药,必要时用阿托品、异丙肾上腺素或起搏器治疗。用药期间应注意检查血压、监测心电图,并备有抢救设备;心电图P-R间期延长或QRS波增宽,出现其他心律失常或原有心律失常加重者应立即停药。抗心律失常:每次10~30mg,口服,q6h或q8h,应根据需要及耐受程度、心率、心律及血压调整用量。

(一)利多卡因(lidocaine)

1.药动学参数

(1)生物利用度:约35%(肌内注射吸收完全,通常肌内注射或静脉给药)。

(2)达峰时间:肌内注射后5~15min起效,一次肌内注射200mg后15~20min达治疗浓度,持续60~90min;静脉注射后立即起效,持续10~20min。

(3)血浆蛋白结合率:为66%(吸烟者结合率可比不吸烟者高)。

(4)表观分布容积:1L/kg。

(5)t1/2:静脉注射后半衰期α相约30min,半衰期β相1~2h。甘氨酰二甲苯胺(GX)半衰期较长,约10h,其代谢产物单乙基甘氨酰二甲苯胺(MEGX)半衰期近似原药。心力衰竭、肝病病人、老年人及持续静脉滴注24~36h以上者,药物的清除减慢。

(6)主要消除途径:90%肝脏代谢,其代谢产物单乙基甘氨酰二甲苯胺(MEGX)及甘氨酰二甲苯胺(GX)具有药理活性。

(7)达稳态时间:一般持续静脉滴注3~4h,急性心肌梗死者则需8~10h。

(8)有效药浓度范围:1.5~5.0μg/ml。

(9)潜在中毒浓度>5.0μg/ml。

(10)测定方法:FPLA、RIA、HPLC、GLC。

(11)采血时间:负荷剂量后1h;开始治疗(不用负荷剂量者)后6~12h;为调整给药剂量,每日监测血药浓度一次;心力衰竭、肝硬化或怀疑利多卡因中毒,每12h监测血药浓度一次。

2.常规剂量

(1)静脉注射:1~1.5mg/kg体重(一般用50~100mg)作首次负荷量静注2~3min,必要时每5min后重复静脉注射1~2次,但1h之内的总量不得超过300mg。

(2)静脉滴注:一般以5%葡萄糖注射液配成1~4mg/ml药液滴注或用输液泵给药。在用负荷量后可继续1~4mg/min速度静滴维持,或以每分钟0.015~0.03mg/kg体重速度静脉滴注。老年人、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肝或肾功能障碍时应减少用量,静脉滴注,0.5~1mg/min。即可用本品0.1%溶液静脉滴注,每小时不超过100mg。

(3)极量:静脉注射1h内最大负荷量4.5mg/kg(或300mg),最大维持量为每分钟4mg。

3.不良反应

(1)神经:头晕、眩晕、嗜睡说话不清、感觉异常、肌纤维震颤、抽搐、精神混乱及呼吸抑制,需减药或停药,惊厥时可静注地西泮

(2)大剂量可产生严重窦性心动过缓,心脏停搏、严重房室传导阻滞及心肌收缩力减低,须及时停药,必要时用阿托品、异丙肾上腺素或起搏器治疗。

(3)有红斑皮疹及血管精神性水肿等表现。

4.影响血药浓度因素

(1)心力衰竭、心肌梗死、肝硬化等情况下,血清药浓度升高。

(2)合并使用普萘洛尔,血药浓度升高;与苯妥英钠、苯巴比妥合用,血药浓度下降。

(3)与普鲁卡因合用,可产生一过性谵妄及幻觉,但不影响本品的血药浓度。

5.注意事项

(1)防止误入血管,注意局部麻醉药中毒症状的诊治。

(2)肝肾功能障碍、肝血流量减低、充血性心力衰竭、严重心肌受损、低血容量及休克等病人慎用。

(3)对其他局部麻醉药过敏者,可能对本品也过敏,但利多卡因与普鲁卡因胺、奎尼丁尚无交叉过敏反应的报道。

(4)本品严格掌握浓度和用药总量,超量可引起惊厥及心跳骤停。

(5)其体内代谢较普鲁卡因慢,有蓄积作用,可引起中毒而发生惊厥。

(6)某些疾病如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常伴有α1酸性蛋白及蛋白率增加,利多卡因蛋白结合也增加,但游离血药浓度降低。

(7)用药期间应注意检查血压、监测心电图,并备有抢救设备;心电图P-R间期延长或QRS波增宽,出现其他心律失常或原有心律失常加重者应立即停药。

(8)用药期间注意随访检查:血压、心电图、血清电解质、血药浓度监测(尤其大量或较长期输注时)。

(二)普萘洛尔(心得安,propranolol)

1.药动学参数

(1)口服吸收率:大于90%(生物利用度30%)。

(2)达峰时间:1~1.5h血药浓度达高峰。

(3)血浆蛋白结合率:93%。

(4)分布容积:6L/kg。

(5)t1/2:成人长期口服3.5~6h;静脉给药2~3h。

(6)主要消除途径:主要经肾脏排泄,包括大部分代谢产物及小部分(不到1%)原型药。

(7)达稳态时间:成人10~30h。

(8)有效药浓度范围:0.05~0.10μg/ml。

(9)潜在中毒浓度(μg/ml):未定。

(10)测定方法:HPLC、GLC。

(11)采血时间:达稳态后,给药前即刻

2.常规剂量

(1)心绞痛、心肌梗死:10mg开始,口服,q6h或q8h,每3日可增加10~20mg,逐渐增至每日200mg,分次服。

(2)高血压:10mg开始,口服,q6h或q8h,按需要及耐受程度调整至血压得以控制。

(3)抗心律失常:每次10~30mg,口服,q6h或q8h,应根据需要及耐受程度、心率、心律及血压调整用量。

3.不良反应

(1)较长见的有眩晕或头晕、头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轻度心动过速。

(2)缺血性心脏病病人骤然停药可致严重的心绞痛及心肌梗死。

(3)心输出量减少、房室阻滞、充血性心力衰竭。

(4)较少见支气管痉挛及呼吸困难,充血性心力衰竭、神智模糊、反应迟钝、心率过缓。

4.影响血药浓度因素

(1)慢性肝病病人血药浓度升高,甲状腺功能亢进病人血药浓度下降。

(2)与氯丙嗪合并使用时血药浓度升高。

(3)苯妥英钠、苯巴比妥、利福平使本品清除加速;安替比林、利多卡因、茶碱类使本品清除减慢。

(4)年长者、慢性用药者血药浓度升高,吸烟者血药浓度降低。

5.注意事项

(1)老年人对本品代谢与排泄能力低,应适当调节剂量,监测血药浓度。

(2)用量必须个体化,不同个体、不同疾病用量不同,肝、肾功能不全者减少用量。

(3)注意血药浓度不能完全预示药理效应,故还应根据心率及血压等临床征象指导临床用药。

(三)奎尼丁(quinidine)

1.药动学参数

(1)口服吸收率:70%~80%。

(2)达峰时间:口服30min起效,1~3h达最大作用,持续约6h。

(3)血浆蛋白结合率:80%~88%。

(4)表观分布容积:2~3L/kg,心力衰竭时降低。

(5)t1/2:成人健康者6~8h;儿童2.5~6.7h;肝功能不全者延长。

(6)主要消除途径:主要经肝脏代谢60%~80%,部分代谢产物具有药理活性。以原型随尿排出的量约占用量的18.4%,粪便约可排出5%。

(7)达稳态时间:成人2d;儿童2d。

(8)有效药浓度范围:3~6μg/ml。

(9)潜在中毒浓度>8μg/ml。

(10)测定方法:FPIA、EMIT、HPLC、GLC、荧光测定。

(11)采血时间:达稳态后,服药之前。

2.常规剂量 成人应先试服0.2g,观察有无过敏及特异质反应。

成人常规量:每次0.2~0.3g,分q6h或q8h。用于转复心房颤动或心房扑动,第1天0.2g,q2h,连续5次;如无不良反应,第2天增至每次0.3g,第3天每次0.4g,q2h,连续5次。每日总量不宜超过2.4g。恢复窦性心律后改为维持量,每次0.2~0.3g,分q6h或q8h。成人处方极量:每日3g(一般每日不宜超过2.4g),应分次给予。

3.不良反应

(1)心脏反应:本品有促心律失常作用,产生心脏停搏及传导阻滞。也可发生心动过缓、房窦阻滞、窦性停搏、室性心动过速。

(2)消化系统:恶心、呕吐、腹泻、痛性痉挛、食欲下降、小叶性肝炎及食管炎。

(3)金鸡纳反应:耳鸣、心悸、惊厥、胃肠道障碍、头痛及面红。视力障碍如视物模糊、畏光、复视、瞳孔散大、暗点及夜盲。听力障碍、发热、局部水肿、眩晕、震颤、兴奋、昏迷、忧虑,甚至死亡。一般与剂量有关。

(4)血液系统:血小板减少、急性溶血性贫血、粒细胞减少、白细胞分类左移、中性粒细胞减少。

(5)变态反应:各种皮疹,尤以荨麻疹、瘙痒多见。

4.影响血药浓度因素

(1)肝硬化及充血性心力衰竭时清除率下降。

(2)合并使用苯妥因、苯巴比妥等肝药酶诱导药物清除率增加,应逐渐调整剂量。乙酰唑胺(利尿药)、大量柠檬汁、抗酸药能碱化尿液,增加肾小管重吸收,使奎尼丁清除率下降。

(3)与其他抗心律失常药合用时可致作用相加,维拉帕米、胺碘酮可使本品血药浓度上升。

(4)利福平可增加本品的代谢,使血药浓度降低。

5.注意事项

(1)奎尼丁的制剂影响吸收率和达峰时间。

(2)测定方法会影响测定值。色谱法和免疫法特意性高;荧光法特意性差,测定值偏高。

(3)本品可使地高辛、洋地黄苷血清浓度增加,两者合并使用时应监测血药浓度及调整剂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