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白喉棒状杆菌

白喉棒状杆菌

时间:2022-03-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白喉棒状杆菌属于棒状杆菌属,是引起小儿白喉的病原菌,简称白喉杆菌。新生儿可从母体获得被动免疫。如发现典型的革兰阳性棒状杆菌并有明显的异染颗粒,结合临床症状可做出初步诊断,根据形态染色、生化反应或毒力试验等做最后鉴定。注射白喉类毒素是预防白喉的主要措施。目前多采用白喉类毒素、百日咳疫苗和破伤风类毒素三联制剂,有效率较高,但也需多次免疫。

白喉棒状杆菌(corynebacterium diphtheriae)属于棒状杆菌属,是引起小儿白喉的病原菌,简称白喉杆菌。

(一)生物学性状

1.形态染色 白喉杆菌细长略弯,一端或二端膨大呈棒状,排列不规则,常呈L、V、X形或排成栅栏状,革兰染色阳性。用亚甲蓝(美蓝)或奈瑟法染色,菌体内可见深染或与菌体着色不同的颗粒,称为异染颗粒,是本菌形态特征之一,在细菌鉴定中有重要意义。

2.培养特性 为需氧菌或兼性厌氧菌,在含凝固血清的吕氏血清斜面上生长迅速。涂片染色异染颗粒明显。分离培养常用亚碲酸钾血平板,菌落呈黑色。

3.抵抗力 对湿热和一般消毒剂抵抗力不强。煮沸1min或5%石炭酸中1min、来苏尔10min死亡,但对干燥、寒冷和日光的抵抗力较其他无芽胞的细菌强,在日常物品、食品及衣服上可存活数日至数周。本菌对青霉素、氯霉素、红霉素等敏感。

(二)致病性和免疫性

1.致病物质 本菌的致病物质主要是白喉毒素。只有携带编码毒素基因(tox+)的β-棒状杆菌噬菌体侵入白喉杆菌才能产生该外毒素。此毒素由A和B两个亚单位构成。B亚单位能与宿主易感细胞表面特异性受体结合,并通过易位作用使A亚单位进入细胞;A亚单位影响细胞蛋白质的合成,引起细胞变性死亡或功能受损。

2.所致疾病 白喉的传染源是白喉患者及恢复期带菌者。本菌存在于假膜及鼻咽腔或鼻分泌物内,随飞沫、污染物品或饮食而传播。细菌侵入易感者呼吸道,在咽部黏膜生长繁殖并分泌外毒素及侵袭性物质,引起局部渗出性炎症和坏死性炎症以及全身中毒症状。由血管渗出的纤维蛋白将炎性细胞、黏膜坏死组织和细菌凝聚在一起形成灰白色膜状物,称为假膜。此假膜在咽部与黏膜下组织紧密粘连不易拭去。若假膜扩展至有纤毛结构的气管、支气管内,假膜就容易脱落而引起呼吸道阻塞,成为白喉早期致死的主要原因。本菌不侵入深部组织或血流,但其产生的外毒素可被吸收入血,并迅速与易感组织细胞如心肌、神经细胞和肾上腺细胞等结合,在临床上引起各种表现,如心肌炎、软腭麻痹、声音嘶哑、肾上腺功能障碍等症状。多发生在病后2~3周,成为白喉晚期致死的主要原因。

3.免疫性 人对白喉普遍易感,隐性感染、患病或预防接种后均可获得持久免疫力。机体能产生中和外毒素的抗体(IgG及SIgA)。抗毒素可阻止毒素B亚单位与易感细胞膜受体结合,使A亚单位不能进入细胞。新生儿可从母体获得被动免疫。

(三)微生物学检查

1.标本 用无菌棉签采取假膜边缘部渗出物,做镜检或培养用。

2.方法 直接涂片,用亚甲蓝、革兰染色或奈瑟染色法染色镜检;分离培养用吕氏血清斜面或亚碲酸钾培养基。如发现典型的革兰阳性棒状杆菌并有明显的异染颗粒,结合临床症状可做出初步诊断,根据形态染色、生化反应或毒力试验等做最后鉴定。

(四)防治原则

1.特异性预防 有人工主动免疫和人工被动免疫两种。注射白喉类毒素是预防白喉的主要措施。目前多采用白喉类毒素、百日咳疫苗和破伤风类毒素三联制剂,有效率较高,但也需多次免疫。对密切接触过白喉患者的易感儿童,应肌内注射1 000~2 000U白喉抗毒素紧急预防,用前做皮试以防超敏反应的发生。

2.治疗原则 及时隔离和治疗患者。早期足量使用白喉抗毒素和青霉素、红霉素等广谱抗生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