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李介鸣医案

李介鸣医案

时间:2023-03-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张某,男性,50岁,干部。近2年来,每遇劳累及情绪波动则出现心前区闷疼,并放射至左肩背,每日发作10余次,曾在本院内科检查,诊为“高血压病、冠心病劳力型心绞痛、心律失常、频发室性期前收缩”。初病及年轻体壮者,心绞痛发作频繁时,宜通宜散;久病及年老体弱者,病情稳定时,宜补宜和。本案初诊辨证属胸阳不振,心脉痹阻,阴虚肝旺。

张某,男性,50岁,干部。1976年1月6日初诊。主诉发作性心前区疼痛2年余。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史9年,平素血压经常在22.7/13.3kPa(170/100mmHg)左右,间断服用复方降压片。近2年来,每遇劳累及情绪波动则出现心前区闷疼,并放射至左肩背,每日发作10余次,曾在本院内科检查,诊为“高血压病、冠心病劳力型心绞痛、心律失常、频发室性期前收缩”。治予异山梨酯、双嘧达莫、硝酸甘油、普萘洛尔、复方丹参片等中西药口服,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每日发作3~5次,但仍感心悸气短,胸闷憋气,头晕心烦易急躁等而前来中医门诊诊治。

现症:劳累后心前区闷痛,牵引至肩背,每日发作3~5次,持续时间5~7min,心悸气短、胸闷憋气,头晕目眩,心烦起急。舌质暗、苔薄白,脉弦细而结代。查体血压:23.5/13.9kPa(176/104mmHg),心率:72/min,律不齐,期前收缩10/min。辨证属胸阳不振,心脉痹阻,阴虚肝旺。治宜宣痹通阳,活血化瘀,平肝潜阳。方用瓜蒌薤白汤加味。

处方:瓜蒌、珍珠母(先煎)、生龙骨(行煎)、生龙牡(先煎)各24g,薤白、菊花各10g,香橼、地龙、郁金各9g,丹参、茯苓各18g,桂枝5g,7剂,水煎服。

二诊(1976年2月3日):上方连服28剂,头晕目眩基本消失,血压多在21.3/12kPa(160/90mmHg),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每日发作1~2次,持续时间2~3min,疼痛程度减轻,偶感心悸胸闷。舌质暗,苔黄厚腻,脉弦。查体血压:20.8/12kPa(156/90mmHg),心率:70/min,律不齐,期前收缩3~5/min,治拟:宣痹通阳,活血化瘀。

处方:薤白、半夏、桃仁、红花、郁金、菖蒲、檀香各9g,生地黄10g,丹参30g,赤芍15g,每日1剂,水煎服。

三诊(1976年3月14日):上方又服30余剂,心绞痛基本控制,自行停服西药,仅服中药。过劳后偶有胸闷气短,纳差食呆,仍有“期前收缩”,舌淡暗苔薄白,脉弦细。查体血压:18.7/12kPa(140/90mmHg),心率70/min,律不齐,期前收缩2~3/min。治予更法更方,拟益气养阴,活血化瘀佐以益胃。

处方:炙黄芪、赤芍、炙甘草、仙鹤草各15g,生地黄12g,黄精30g,鸡血藤、生山楂各18g,丹参24g,红花、檀香、麦芽各9g,每日1剂。

四诊(1976年4月12日):上方又服20余剂,心绞痛消失,体力增加,心悸气短减轻,偶有期前收缩,饮食好转。舌淡苔薄,脉弦细。查体血压:18.7/12kPa (140/90mmHg),心率:68/min,律齐。上方去生山楂、红花、檀香,加炒枣仁10g,7剂,巩固疗效。(《李介鸣临证验案精选》[227]

【评析】 李氏治疗冠心病,强调首先要辨明标本虚实,本病多发生于老年人,其病理改变多由于气滞、血瘀、痰浊、寒凝等引起脉络痹阻不通,病为本虚而标实。扶正与祛邪为治疗本病的两大法则,一般治本宜补,治标宜通。初病及年轻体壮者,心绞痛发作频繁时,宜通宜散;久病及年老体弱者,病情稳定时,宜补宜和。治疗心脏病要以“气血”为总纲,活血化瘀、行气活血、益气活血法为常用的调达气血之法。

本案初诊辨证属胸阳不振,心脉痹阻,阴虚肝旺。急则治其标,治宜宣痹通阳,活血化瘀,平肝潜阳。方用瓜蒌薤白汤加味,方中瓜蒌、薤白宽胸散结、通阳开痹,桂枝温振心阳;丹参、地龙活血通络,香橼、郁金行气活血止痛;珍珠母、生龙骨、生牡蛎、菊花平肝潜阳,镇心安神,茯苓健脾宁心。待胸阳渐通、胸痹渐开后,其气阴不足、心失所养之本虚证逐渐显露,故治取益气养阴、活血化瘀佐以益胃之法,标本兼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