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经络的临床应用

经络的临床应用

时间:2022-03-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根据经络协调平衡全身阴阳的作用,便可通过各种刺灸方法补虚泻实,调整阴阳,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压痛的检查,对临床取穴尤为重要。经脉的“是主某所生病”,说的就是这一经所属穴的主治证,这主要以四肢部经穴为依据。循经远取和远近配合,在临床治疗中具有特殊重要意义。

经络理论在临床上的运用,主要有诊断和治疗两方面。

各条经脉的循行有一定的部位。根据病变的部位可以分析其所属经络脏腑,根据经络来切脉、诊察体表和辨别证候,这种方法叫做“分经论证”(“经络诊法”);而根据各条经络的生理、病理特点来分析临床证候,则称作“分经辨证”;根据经络联系全身以及经气的传导作用,根据经络的生理病理特点在相应经脉循经取穴施术,运用不同的治法及药物治疗,称为“循经治疗”(循经取穴和分经用药)。根据经络协调平衡全身阴阳的作用,便可通过各种刺灸方法补虚泻实,调整阴阳,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一)经络诊法

《灵枢·经水》说:“审、切、循、扪、按,视其寒温盛衰而调之”,这些都是就经络部位进行诊察的方法,如审查、指切、推循、扪摸、按压,以及观察该部寒温和气血盛衰现象。《素问·三部九候论篇》说的“视其经络浮沉,以上下逆从循之”,也是同一意思。“切循而得之”,本身就是检查经络的基本方法。经络外诊多用直接的检查,近代又采用一些客观的检测方法,如从皮肤电现象进行观察等,使检查探测方法趋于多样化。

分经切脉,原属经络诊法的主要内容。《灵枢》以寸口脉诊候阴经病证的虚实,人迎脉诊候阳经病证的虚实。又以阳明脉所最盛,其下部可诊候冲阳(趺阳)脉,肾所盛衰则可诊候太溪脉。

分部诊络,则是指分皮部诊察血络的色泽,以辨痛、痹、寒、热等,这在皮部中已有说明。近人又有从皮疹辨证,也属于诊络法。

压痛的检查,对临床取穴尤为重要。“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解(懈)”(见《灵枢·背腧》),这既是取穴法,也是经络诊法之一。

(二)分经辨证

全身外至皮肉筋骨,内至五脏六腑,都以经络为纲,按经络来分析病证,即称分经辨证。《素问·皮部论篇》说:“皮有分部,脉有经纪,筋有结络,骨有度量,其所生病各异”,指出皮肤的分部,筋肉的有起有结,骨骼连属和长短,都是以经脉为纲纪,从而分析其所发生的不同病证。

十二经脉各有“是动则病……”和“是主某所生病”的记载,意指此经脉变动就出现有关的病证,此经脉腧穴能主治其所发生的病证,这就是经脉的主病。各经脉既有其循行所过部位的外经病(证),又有其有关的脏腑病(证)。此外,络脉、经筋也各有主病;皮部之病实即经络之病的综合反映,总分为六经病。奇经八脉与各经相交会,其所主病证又有其特殊性质。

分经辨证,主要也就是分十二经(合为六经)和奇经八脉,一般以十二经为正经,主疾病之常;奇经为十二经的错综组合,主疾病之变。

(三)循经取穴

经络各有所属腧穴,腧穴于分经之外还有不同的类别,腧穴以经络为纲,经络以腧穴为目,经络的分布既有纵向的分线(分行)关系,又有横向的分部(分段)关系,这种纵横关系结合有关腧穴其意义更为明显。循经取穴的意义应当从这种关系去全面理解,因而按经络远道取穴是循经,按经络邻近取穴也是循经。

《内经》所说的“治主病者”就是指取用能主治该病证的经穴。经脉的“是主某所生病”,说的就是这一经所属穴的主治证,这主要以四肢部经穴为依据。作为特定类别的四肢经穴就有井、荥、输、原、经、合、络、郄等。在头面、躯干部,则有处于分段关系的脏腑俞募穴及众多的交会穴。对脏腑五官来说,取用头面躯干部的经穴是近取法,取用四肢部的经穴是远取法。循经远取和远近配合,在临床治疗中具有特殊重要意义。

(四)药物归经

药物按其主治性能归入某经和某几经,简称药物归经,此说是在分经辨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病证可以分经,主治某些病证的药物也就成为某经和某几经之药。宋、金以来,医家张元素(洁古)等发扬此说,为掌握药物主治性能提供了方便。清代徐灵胎《医学源流论》说:“如柴胡治寒热往来,能愈少阳之病;桂枝治畏寒发热,能愈太阳之病;葛根治肢体大热,能愈阳明之病。盖其止寒热、已畏寒、除大热,此乃柴胡、桂枝、葛根专长之事。因其能治何经之病,后人即指为何经之药”。近代药物书中多有归经的记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