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论治哮喘

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论治哮喘

时间:2022-03-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哮肺病也,当先辨哮与喘与短气三症之相似而不同。内经论喘之因甚多。

清代名医沈金鳌在《杂病源流犀烛》中指出:

肺病也,当先辨哮与喘与短气三症之相似而不同。李士材曰:喘者,促促气急,噏噏痰声,张口抬肩,摇身撷肚。哮者,与喘相类,但不似喘开口出气之多,而有呀呷之音。呷者,口开;呀者,口闭。开口闭口,俱有声音,呀呷二音,合成哮字。以痰结喉间,与气相击,故呀呷作声。短气者,呼吸虽急,而不能接续,似喘而无痰声,亦不抬肩,但肺壅而不能下。按士材分别三症,至为精细。临症时所当详察。

哮之一症,古人专主痰,后人谓寒包热,治须表散。窃思之,大都感于幼稚之时,客犯盐醋,渗透气脘,一遇风寒,便窒塞道路,气息急促。故多发于冬初。必须淡饮食,行气化痰为主。禁凉剂,恐风邪难解也;禁热剂,恐痰火易升也。苏子、枳壳、青皮、桑皮、桔梗、半夏、前胡、杏仁、山栀,皆治哮必用之药……而又有食哮,有水哮,有风痰哮,有年久哮。皆当随症治之,无不可以断其根也。

(一)哮病症治

《入门》曰:哮以声响言,喘以气息言。《纲目》曰:哮喘遇冬则发者,有二症,一由内外皆寒,须用东垣参苏温肺汤;一由寒包热,须用越婢加半夏汤表散之。《正传》曰:喘促喉中如水鸡声者,谓之哮;气促而连续不能以息者,谓之喘。

喘,肺病也。内经论喘之因甚多。独诸病喘满皆属乎热一语,足为纲领。王海藏云:气盛有余便是火,气盛当作气衰,有余当作不足。肺气果盛有余,则清肃下行。岂复为喘。皆以其火入肺,炎烁真阴,气衰不足,故喘。所谓盛有余者,非肺之气,肺中之火也。

海藏诚发千古之精奥,而犹未究火所由来。火之有余,即水之不足。诸逆冲上,皆缘壮火食气,销烁肺金。真阴虚,故火益旺。其症多自小腹下火起而上,左尺大而虚,非四物阴血之剂可疗。下焦龙火,亦非寒凉可降。其挟痰者,乃水挟木火而上,非竹沥、枳、半能消。必当补泻兼行,则水自升,火自降,痰自消。若六脉俱沉实,遍身痰气火气,坐卧不得,则又不在此例。

总之,喘因虽多,而其原未有不由虚者。元气衰微,阴阳不接续,最易汗脱而亡,一时难救。古人言诸般喘症,皆属恶候是也。盖人身气血阴阳,如连环式样一般,两圈交合之中,一点真阳,命也。牵扯和匀,即呼吸调息也。若不接续,即见鼻煽唇青,掀胸抬肚,张口摇肩等状,脉亦不续。无神即死,故凡喘皆不可忽视也。试条列之:火郁喘,六脉俱涩,或沉伏,四肢厥冷,拂拂气促而喘。以为有余,脉却不紧数;以为阴虚,尺脉又鼓指。寒热俱难投。惟当宣散蓄热,使之发汗,既愈。再养阴和阳乃佳。

水气喘促,乃水气逆行乘肺,肺得水而浮,喘不能卧,气不宣通,当从小便去之。

风寒外束喘,喘必有力,其气粗,有余之喘也。

劳碌气虚喘,必呼吸急促。胃虚喘,抬肩撷肚,喘而不休。

食喘,凡病初起即喘急,多食,或放屁,或咬人,或见伏脉,皆食重之故,消其食自愈。

痰喘,动作便有痰声。痰甚喘,痰声更甚,喘不休。气喘,呼吸急促无痰声。

火喘,乍进乍退,食则减,已则发。

暑喘,遇暑热即病。

湿喘,不论内蒸外感,皆胸满,张口促急,以利水为要。

阴虚喘,火自脐下上冲,便喘不休。肺痈喘,必口燥,胸中隐隐痛,吐脓,右寸脉数实,以保金化毒为主。

肺萎喘,唾有脓血或浊痰。

肺胀喘,上气烦躁,目如脱状,脉浮而大。脉浮,心下必有水气。

药后喘,或其人素来劳倦气虚,或当病后用攻伐药太过,以致喘不能收。

忽作喘,必因感风感气,或多食饮酒而然,须兼所感治之。

似喘非喘之喘,由阳明之气下行,胃络不和,逆而上出也。似火非火之喘,真元耗极,肾气上奔,四肢厥冷,面赤烦躁恶热。此非邪火,乃命门真火离宫不归。两寸浮数,两尺微弱,用凉药似稍快,少顷依然,此当细求其绪,与以助元接真镇坠之品。觉气稍定,复用大剂以镇于下,或可回生。

小儿行走,气急作喘,必是食,食喘必兼感。如感风疏风,感气开气,受惊镇惊,加入消食药中自愈。

老人动即作喘,皆由虚衰,必用补益,不可专任定喘之剂。

喘遇秋冬即发,寒包热也,解表则愈。

喘不休,汗出如油,气脱也。不治。惟独参汤浓煎多服,或可少延时日。种种喘症,皆当详察治之。

至用药,通忌敛涩升发燥热酸咸之品,降气清火润肺,方为治喘平和之法。孙庆曾先生云:凡喘,皆不可轻言易治,旨哉言乎。诚见乎喘病之重,而治喘之难也。临症者慎欤。

(二)喘急形症

《内经》曰:肺主气,形寒饮冷则伤肺气逆而上行,冲冲而气急,喝喝而息数,张口抬肩,摇身掀肚者,是为喘。

丹溪曰:喘急者,气因火郁而成,稠痰在肺胃也。

《入门》曰:呼吸急促者,谓之喘;喉中有声响者,谓之哮。虚者气乏身冷,痰如冰;实者气壮胸满,身热便硬。又曰:有起居如故,而息有音者。乃肺之络脉逆,而不得随经上下也。又曰:喘非风寒伤肺,则痰火胀急。风寒则祛散,痰火则疏导。但火热者亦不可纯用苦寒,宜温以助之。

又曰:凡喘未发,以扶正为主;已发,以散邪为主。

喘由肾虚 《得效》曰:下元虚冷,肾气不得归元,上喘气急。安肾丸、八味丸主之。

喘嗽声嘶 丹溪曰:声嘶者,由血虚受热也。蛤粉、青黛蜜丸,时常含化。

喘病不治症 仲景曰:凡喘烦躁无脉,身冷神昏者死。发汗如油,汗出如珠不流,抬肩撷肚,喘而不休,及膈前高起,手足厥冷,脉散及数者,皆死。

《直指》曰:汗出发润喘者,为肺绝;身汗如油喘者,为命绝;直视谵语,喘满者不治。诸有病笃,正气欲绝之时。邪气盛行,都壅逆而为喘,然则喘之危急,又何可以寻常小症目之哉。

导引(哮喘同)《保生秘要》曰:用手法于十一椎下脊中穴,招之六十四度,擦亦如数,兼行后功,喘自然安。

运功(哮喘同)《保生秘要》曰:以手摩擦两乳下数遍,后擦背、擦两肩,定心咽津降气以伏其喘。

治哮方九:陈皮汤(表散),千金汤(总治),清金丹(食哮),水哮方(水哮),皂荚丸(久哮),千缗导痰汤(风痰哮),参苏温肺汤(内外皆寒),越婢加半夏汤(寒包热),定喘汤(除根)。

治喘方:六味丸(总治),黄连膏(喘难坐卧),桂苓甘术汤(水气),金匮肾气丸(水气),三拗汤(风寒),六君子汤(劳碌),五味子汤(胃虚),资生丸(食喘),定喘汤(痰喘),神仙住喘汤(痰甚),桔梗二陈汤(火喘),清暑益气汤(暑喘),渗湿汤(湿喘),四物汤(阴虚),桔梗汤(肺痈),紫菀散(肺萎),越婢加半夏汤(肺胀),小青龙汤(水气),补中益气汤(药后喘),生脉散(似火非火),平胃散(小儿),嵩崖脾肾丸(老人),琼玉膏(干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