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第七节面肌麻痹

第七节面肌麻痹

时间:2023-03-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面肌麻痹是以颜面表情肌群的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病症,又称面瘫,其病理变化主要为面神经水肿、髓鞘或轴突变性,尤以茎乳孔和面神经管内的部分最为显著。1.中枢性面神经麻痹 损位于面神经核以上至大脑皮质中枢之间,一侧皮质脑干束受损时称为中枢性或核上性面神经麻痹。2.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面神经运动纤维发生病变所造成的面瘫,称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2.临床表现 面瘫的典型症状为患侧口角下垂,健侧向上歪斜。

面肌麻痹是以颜面表情肌群的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病症,又称面瘫,其病理变化主要为面神经水肿、髓鞘或轴突变性,尤以茎乳孔和面神经管内的部分最为显著。部分患者乳突和面神经管的骨细胞也有变性。病变使所支配的全部表情肌瘫痪(提上睑肌除外,因该肌受动眼神经支配)而呈现眼睑不能闭合、不能皱眉、额纹消失,口周肌群瘫痪症状与核上瘫相同。可伴有听觉改变、舌前2/3味觉减退,以及唾液分泌障碍。

【分类】

根据面神经麻痹的部位不同,将其分为中枢性面神经麻痹和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两种。

1.中枢性面神经麻痹 损位于面神经核以上至大脑皮质中枢之间,一侧皮质脑干束受损时称为中枢性或核上性面神经麻痹。

2.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面神经运动纤维发生病变所造成的面瘫,称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病变可位于脑桥下部(如出血、肿瘤等)、中耳或腮腺等部位。

【原因】

病因尚未查明,可能与以下因素相关。

1.病毒感染 被单纯疱疹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流行性腮腺炎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等感染后,均可使神经鞘膜发生炎症、水肿。尤其在狭窄曲折的面神经管内,使面神经干受压更为严重并造成血液循环障碍、局部贫血,进而使面神经发生麻痹。

2.着凉 周围性面瘫常发生在局部受冷风吹拂或着凉后,故也可因寒冷引起营养面神经的血管痉挛,导致神经缺血和毛细血管损害而发生水肿。进而加重神经受压和阻碍淋巴与血液流通,形成恶性循环而致面瘫;也可因风湿性面神经炎或茎乳孔内骨膜炎等,引起面神经肿胀、受压、血循环障碍而致瘫。

3.血管受压 小脑脑桥角的动脉环突然改变位置,可使内听道和脑干之间的面-听神经束前方受压、拉长,导致面神经麻痹。在血管压迫面神经处,放置1块塑料海绵或吸收性明胶海绵可使症状好转,故认为血管压迫是面瘫的病因之一。

【诊断依据】

1.病史 周围性面瘫起病急骤且自觉症状少,临睡时毫无异常而晨起盥洗时忽觉不能喝水与含漱或被他人所察觉。

2.临床表现 面瘫的典型症状为患侧口角下垂,健侧向上歪斜。上、下唇因口轮匝肌瘫痪而不能紧密闭合,故表现为饮水时漏水、不能鼓腮、吹气等。由于眼轮匝肌瘫痪后失去了受动眼神经支配,故上睑提肌不能随意动作而致睑裂扩大、闭合不全、露出结膜。若用力紧闭,则眼球转向外上方。面瘫的症状还取决于损害的部位,发生在茎乳孔外一般都不伴味觉、泪液、唾液、听觉等方面的变化。如同时出现感觉功能与副交感功能障碍,则所出现的症状对损害的部位具有定位意义。

3.辅助检查 除全面查体外,还应做以下相关检查如下。

(1)味觉检查:伸舌用纱布固定,擦干唾液后以棉签蘸糖水或盐水涂于舌前2/3,嘱患者以手示意有无味觉而不用语言回答,以免糖(盐)水沾至健侧而影响检查结果。由于舌背边缘区域的几个部位对不同的味觉具有相对的敏感性,故用甜味检查应涂于舌尖。稍偏后对咸味敏感,依次向后则为酸味和苦味。味觉的敏感性虽有个体差异,但左右两侧基本相同。

(2)听觉检查:主要检查镫骨肌功能状态,以听音叉(256Hz)、马达音等方法分别对患侧与健侧进行由远至近的比较,以了解患侧听觉有无改变。听觉改变是因镫骨肌神经麻痹后失去与鼓膜张肌神经(由三叉神经支配)的协调平衡,使镫骨对卵圆窗的振幅减小,从而造成低音性过敏或听觉增强。

(3)泪液检查:即Schirmer试验,目的在于观察膝状神经节是否受损。用滤纸2条(每条为0.5cm×5cm),一端在2mm处折弯。将两纸条分别安置在两侧下睑结膜囊内做泪量测定,正常时在5min末的滤纸沾泪长度(湿长度)约2cm。由于个体差异湿长度可能变动,但左右眼基本相等。如为膝状神经节以上岩浅大神经损害,则患侧泪量显著减少。应注意,由于患侧排泪障碍而使积存于结膜囊内的泪量增加。为防止湿长度增加的偏差,应在放置滤纸条的同时迅速将两眼所积存的泪液吸干。

【鉴别诊断】

1.中枢性面神经麻痹 面神经核上部的细胞接受两侧皮质脑干束的纤维,其轴突组成面神经运动纤维并支配同侧睑裂以上的表情肌,包括额肌和上半部眼轮匝肌的运动。面神经核下部的细胞,则只接受对侧皮质脑干束的纤维,其轴突组成面神经的运动纤维并支配同侧睑裂以下的表情肌。因此,当一侧中央前回下部巨型锥体细胞及其轴突发生病变时,则引起病变对侧睑裂以下的表情肌瘫痪,如鼻唇沟消失、不能上提口角、食物易存留于口腔前庭等,但并不影响闭眼、皱额。因病变发生在面神经核以上的上位神经元,故又称为面神经核上瘫。其临床特点为:①病变对侧睑裂以下的颜面表情肌瘫痪;②常伴面瘫同侧的肢体瘫痪,无味觉和唾液分泌障碍。

2.周围性面神经瘫 其临床特点为:①病变侧全部表情肌瘫痪(但提上睑肌除外,因该肌受动眼神经支配),呈现眼睑不能闭合、不能皱眉、额纹消失,口周肌群瘫痪症状与核上瘫相同;②可伴有听觉改变、舌前2/3的味觉减退及唾液分泌障碍,其中最多见的是贝尔麻痹。前额皱纹消失且不能皱眉,是周围性面瘫的重要临床表现,也是与中枢性面瘫鉴别的主要依据。

3.耳与腮腺所致面瘫 本病应与中耳炎、损伤、听神经瘤、腮腺疾患等引起的面神经麻痹鉴别,注意有无耳流脓史、外伤史、听觉障碍、腮腺病变等。

【治疗与处理】

主要针对周围性面瘫治疗,可分急性期、恢复期、后遗症期3个阶段。

1.急性期 起病1~2周为急性期,此阶段主要控制炎症水肿,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为减少神经受压,可采用以下措施。

(1)阿司匹林:0.5~1g,3/d。

(2)地塞米松:5~10mg,静脉滴注,1/d;或口服泼尼松30~60mg/d,应在起病后立即给予,连服2~3d。此后逐渐减量,一般连续使用不超过10d。

(3)维生素B1:100mg,肌内注射,1/d;或维生素B121 000μg,肌内注射,2/d。

(4)物理疗法:短波透热或红外线照射,也可局部热敷与按摩。

(5)穴位注射:第1周后以维生素B族药液注射于颊车、四白、听会、耳门、下关等穴位。

(6)星状神经节阻滞:以1%利多卡因和(或)0.5%布比卡因10ml,内含维生素B12 500μg及倍他米松4~7mg行同侧星状神经节阻滞,5~7天1次。

(7)保护眼睛:应防止引起暴露性结膜炎,尤其防止角膜损害。入睡后应以眼罩掩盖患侧眼睛,不宜直接吹风并减少户外活动。

2.恢复期 第2周末至2年为恢复期,其治疗如下。

(1)为尽快使神经传导功能恢复和加强肌肉收缩,除继续给予维生素B1、维生素B12肌内注射外,还可口服维生素B1、烟酸、地巴唑等。

(2)加用加兰他敏2.5mg,肌内注射,1/d。

(3)面部肌电刺激,留针时间延长并可加用电针。

(4)继续保护眼睛,并对着镜子练习各种瘫痪肌的随意运动。经上述治疗后,大多数病例可在起病后1~3个月内完全恢复,6个月后药物治疗已很少有效,但1~2年内仍可有自行恢复的可能。2年后,有10%~15%的患者留有不同程度的各种后遗症。

3.手术与麻醉

(1)手术相关问题:面瘫2年后仍不恢复者,即为面神经麻痹后遗症,可行神经吻合术和神经游离移植术。如病损部位在面神经管内且在面瘫发生后1个月仍无恢复迹象时,可行面神经管减压术。

(2)麻醉考虑:面神经吻合或游离移植术需在显微镜下施行,手术操作精细。要求麻醉镇痛完善,术野安静且清晰。因此选用气管内全麻较为安全,既可充分供氧,又可辅用肌松药制动以提供安静术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