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Ⅰ类抗心律失常药 为钠通道阻滞药,又分为IA、IB、IC三类。
(1)IA类药
①奎尼丁:先用试验剂量每次2mg/kg口服,若2小时后无反应改为每次60mg/kg,每日5次。维持量:心律转复后减为半量维持治疗,若3日无效者立即停药。
②普鲁卡因胺:治疗室性心动过速,静脉注射每次2mg/kg。治疗室性期前收缩,口服每次14mg/kg,每6小时1次,期前收缩消失后改小剂量维持治疗。
③丙吡胺:治疗室性期前收缩,口服,每日3~6mg/kg,每6小时1次。治疗室性心动过速、室上性心动过速。静脉注射:每次2mg/kg。
④阿普林定:治疗室性期前收缩,口服每次1mg/kg,每日3次。治疗室性心动过速,静脉注射每次1mg/kg。
(2)IB类药物
①利多卡因:治疗室性心动过速、室颤;每次1~2mg/kg。
②苯妥英钠:洋地黄中毒致室性心律失常首选苯妥英钠,每日5~10mg/kg,每日3次。室性心动过速,静脉注射每次3~ 5mg/kg。
③妥卡尼:主要用于治疗室性心律失常,对室性期前收缩疗效尤佳,口服每次7.5mg/kg,1日3次。
④美西律(慢心律、脉律定):治疗室性期前收缩,口服每次3~5mg/kg,每6~8小时1次,首剂加倍,期前收缩消失后逐渐减量维持治疗。治疗室性心动过速、室颤、静脉注射每次2mg/kg。
(3)IC类药物
①普罗帕酮(心律平、丙胺苯丙酮):治疗严重的快速异位心律失常,静脉注射每次2~3mg/kg,如无效,每10~20分钟重复1剂,总量每日不超过6mg/kg。治疗房性期前收缩、完结性期前收缩、结性期前收缩,口服每次5~7mg/kg,每6~8小时1次。
②恩卡尼(英卡胺):治疗室性期前收缩:口服每日2~5.7mg/kg,分3次口服。治疗预激综合征并室上性心动过速效果更好,静脉注射每次0.5~1mg/kg。
2.Ⅱ类抗心律失常药
(1)心得安(普萘洛尔,propranolol):每日1.5~6mg/kg,分3次口服。静脉注射每次0.05~0.1mg/kg。
(2)阿替洛尔(atenolol):每次1~2mg/kg,每日1次。
3.Ⅲ类抗心律失常药
(1)胺磺酮(安律酮、乙胺碘呋酮):治疗房性期前收缩、结性期前收缩、室性期前收缩,口服每日10~20mg/kg,每日3次。治疗反复发作的室上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心房扑动、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预激综合征并室上性心动过速等快速性心律失常。用法:静脉注射每次2.5~5mg/kg。
(2)溴苄胺(甲苯碘酸溴苄乙胺):治疗心室颤动,紧急情况下每次2~3mg/kg,加入10%葡萄糖溶液10~20ml中缓注,如未转复律可于10~30分钟重复静脉注射1次,一日总量不超过30mg,转复后改每日5~10mg/kg,每日3次。治疗室性心动过速,首剂2~3mg/kg,心律转复后其剂量及用法同上。治疗期前收缩:口服,每日5~10mg/kg。
4.Ⅳ类抗心律失常药
(1)维拉帕米(异搏定、戊脉安):治疗各种期前收缩,口服每次1~2mg/kg,每日3次;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有效率达80%~100%,静脉注射,小于1周岁首剂0.1~0.2mg/kg;1~15岁首剂0.1~0.3mg/kg,总量不超过5mg。心律转复后改口服。
(2)地尔硫(diltiazem):每日3mg/kg,分3次口服。
5.其他治疗快速心律失常的药物
(1)地高辛:新生儿(含未成熟儿)0.02~0.03mg/kg,小于2岁0.04~0.05mg/kg,大于2岁0.03~0.04mg/kg。
(2)毛花苷C(西地兰):新生儿0.02~0.03mg/kg,小于2岁0.03~0.04mg/kg,大于2岁0.02~0.03mg/kg。
(3)其他还有新斯的明、依酚氯胺(腾喜龙)、去氧肾上腺素(苯肾上腺素)、甲氧明、间羟胺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