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肾系疾病辨治

肾系疾病辨治

时间:2022-03-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肾系包括肾与膀胱和前阴。肾主五液,以维持体内水液的平衡。粪便的排泄,本是大肠的传化糟粕功能,但亦与肾的气化有关,如肾阴不足时,可致肠液枯涸而便秘;肾阳虚损时,则气化无权而致阳虚便秘或泄泻。肾系疾病,涉及肾病者多虚证,应辨阴虚或阳虚,孰轻孰重,有火无火论治。但肾阴虚和肾阳虚到一定程度可以“阴损及阳”或“阳损及阴”,出现阴阳两虚之证。膀胱病变相对单纯,原则上按虚寒与湿热论治。

肾系包括肾与膀胱和前阴。肾居腰部,脊柱两旁左右各一,命门附焉,内藏元阴元阳,为水火之脏,其经脉络膀胱,与膀胱互为表里。肾主藏精,既是人体生长、发育、生殖之源,又是人体生命活动之根。肾主骨、生髓,以使骨坚齿固,脑充发荣,精力充沛。肾主五液,以维持体内水液的平衡。肾与其他脏腑的关系甚为密切,肾主纳气,气根于肾而主于肺,故有助肺之吸气和肃降;肾水上济于心,心火下交于肾,水火既济,则阴阳平衡;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脾之健运,有赖于肾阳之温煦,而肾气之充沛,又需脾胃之补养;肝肾同居下焦,肝木需赖肾水之濡养,肾精充足,则肝亦得滋养。膀胱主蓄津液,化气行水,但膀胱之气化,需肾气之蒸腾。

由于肾阴和肾阳是各脏阴阳之本,故在肾的阴阳失调时,会导致其他各脏的阴阳失调。如肝失去肾阴的滋养,即“水不涵木”,可出现肝阳上亢,甚则肝风内动;心失肾阴的上承,则可引起心火上炎,或导致心肾阴虚;肺失去肾阴的滋养,则可出现咽燥、干咳、潮热等肺肾阴虚之证;脾失去肾阳的温煦,则可出现五更泄泻、下利清谷等脾肾阳虚之证;心失去肾阳的温煦,则可出现心悸、脉迟、汗出、肢冷、气短等心肾阳虚之证。反之,其他各脏的阴阳失调,日久也必累及于肾,损耗肾中精气,导致肾的阴阳失调,此即“久病及肾”之理。

肾主水液,肾中精气的蒸腾气化功能对体内津液的输布和排泄、维持体内津液代谢的平衡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如果肾失气化之常,既可发生尿少、水肿,又可引起气不化水,发生小便清长,尿多失禁等病变。

肾与膀胱相表里,肾开窍于二阴,前阴是排尿和生殖的器官。“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膀胱的贮尿和排尿功能,全赖肾之气化功能。所谓膀胱气化,实际上隶属于肾的蒸腾气化。膀胱的病变,主要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或小便不利、尿有余沥,甚至尿闭;或尿床、遗尿,甚则小便失禁。膀胱病证虚证由于肾气不化,实证则由他脏移热所致,或本腑湿热蕴结而成。后阴是排泄粪便的通道。粪便的排泄,本是大肠的传化糟粕功能,但亦与肾的气化有关,如肾阴不足时,可致肠液枯涸而便秘;肾阳虚损时,则气化无权而致阳虚便秘或泄泻。肾的封藏失司时,则可见久泄滑脱。

肾系疾病,涉及肾病者多虚证,应辨阴虚或阳虚,孰轻孰重,有火无火论治。一般而言:阳虚包括肾气不固、肾不纳气、肾阳不振、肾虚水泛;阴虚包括肾阴亏虚和阴虚火旺。但肾阴虚和肾阳虚到一定程度可以“阴损及阳”或“阳损及阴”,出现阴阳两虚之证。膀胱病变相对单纯,原则上按虚寒与湿热论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