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怀孕期间脐带脓肿怎么回事

怀孕期间脐带脓肿怎么回事

时间:2022-03-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新生儿免疫力低下,病原菌侵入脐部后,早期只限于局部感染,若脐部炎症得不到控制则炎症范围扩大,并发腹壁蜂窝织炎。新生儿脐炎常发生在生后第1周,表现为脐部有黏液、脓性分泌物,并带有臭味或脐窝周围皮肤发红;轻症者除脐部有异常外,体温及食欲均正常,重症者则有发热及吃奶少等表现。新生儿败血症发病率受胎龄的影响,在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发生率可达3%。

新生儿脐炎(omphalitis)是脐带残端的细菌性感染。常因断脐时处理不当或生后脐带断端污染,细菌入侵而引起的急性炎症,脐动脉、脐静脉插管时无菌操作不严格也可导致脐炎,是新生儿期好发的感染性疾病。常见致病菌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或溶血性链球菌等。

一、病因及病原学

引起新生儿脐带感染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种。

1.出生后结扎脐带时污染或在脐带脱落前后敷料被粪、尿污染。

2.胎膜早破,出生前脐带被污染。

3.分娩过程中脐带被产道内细菌污染。

4.被脐尿管瘘或卵黄管瘘流出物污染。

5.继发于脐茸或脐窦的感染。

低出生体重儿(<2 500g)、早产、难产、胎膜早破、男性、绒毛膜羊膜炎、脐动脉、脐静脉插管或分娩时消毒不严格等均为新生儿脐炎的易感因素。新生儿脐炎的病原菌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溶血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等。据报道,社会获得性感染主要致病菌为革兰阳性球菌(67.2%);而医院获得性感染的病例中,则革兰阴性杆菌为主要致病菌(56.8%)。革兰阳性球菌对苯唑西林、原始霉素、褐霉素、万古霉素等敏感率较高,而革兰阴性杆菌对亚胺培南(亚胺硫霉素)、头孢噻甲羧肟、头孢西丁(头孢甲氧噻吩)、阿米卡星(丁胺卡那霉素)等敏感率较高,但目前药敏试验对于青霉素、氨苄西林、苯唑西林耐药性高。

二、发病机制

新生儿免疫力低下,病原菌侵入脐部后,早期只限于局部感染,若脐部炎症得不到控制则炎症范围扩大,并发腹壁蜂窝织炎。感染沿淋巴扩散可造成上下腹壁,甚至下胸部的广泛感染,感染局限后可能形成脐周脓肿,如向深部侵犯可引起腹膜炎、腹膜粘连,病情严重者可导致新生儿败血症及化脓性脑膜炎。此外,新生儿感染尚可通过未闭的脐动静脉进入血液,可造成腹壁深部感染或直接进入血液循环引起肝脓肿、脓毒血症、中毒性休克,亦可引起脐静脉血栓形成,如血栓延伸至肝门静脉则引起肝门静脉梗阻,以后发展为肝外型门脉高压症。如果断脐带后局部创面愈合不良,遗留小肉芽肿,则经常有分泌物即为慢性脐炎。

三、分  类

按病理过程又可分为急性脐炎(acute omphalitis)和慢性脐炎(chronic omphalitis)两种。急性脐炎是脐周组织的急性蜂窝织炎,若感染进展,可并发腹壁蜂窝织炎,也可能发展为脐周脓肿,且有并发腹膜炎及败血症的危险。慢性脐炎为急性脐炎治疗不规则、经久不愈或新生儿脐带脱落后遗留未愈的创面及异物局部刺激所引起的一种脐部慢性炎症表现。根据感染程度不同可分三种类型:①脐部有脓性分泌物排出;②腹壁淋巴管炎合并蜂窝织炎;③皮下脂肪及深部筋膜感染。

四、临床表现

新生儿脐炎常发生在生后第1周,表现为脐部有黏液、脓性分泌物,并带有臭味或脐窝周围皮肤发红;轻症者除脐部有异常外,体温及食欲均正常,重症者则有发热及吃奶少等表现。脐带根部发红,或脱落后伤口不愈合,脐窝湿润,潮湿渗液,是脐带发炎的最早表现,以后脐周围皮肤发生红肿,波及皮下,脐窝有浆液脓性分泌物,带臭味,脐周皮肤红肿加重,或形成局部脓肿、败血症,还可见腹壁水肿、发亮,形成红、肿、热、痛等蜂窝织炎及皮下坏疽,感染更严重时可见脐周明显红肿变硬,脓性分泌物较多,轻压脐周,有脓液自脐凹流出并有臭味。一般全身症状较轻,如感染扩散至邻近腹膜导致腹膜炎时,患儿常有不同程度的发热和白细胞增高,若由血管蔓延引起败血症,则可出现烦躁不安、面色苍白、拒乳、呼吸困难、肝脾大等表现。慢性脐炎时形成脐部肉芽肿,为一小樱红色肿物突出、常常流黏性分泌物,经久不愈。

五、并 发 症

1.败血症 脐炎引起新生儿全身感染的症状不典型,如果出现体温不升、反应差、腹胀,要注意考虑败血症,败血症可以引起脓肿、感染性关节炎、腹膜炎和细菌性心内膜炎。新生儿败血症发病率受胎龄的影响,在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发生率可达3%。

2.坏死性筋膜炎 坏死性筋膜炎为少见、致命性软组织感染,坏死可扩展皮肤至胸壁、肋部及胸骨,可由需氧菌或厌氧菌感染。

3.腹膜炎 严重的脐部感染可沿淋巴扩散,造成上、下腹壁甚至下胸部的广泛感染,感染如向深部侵犯可引起腹膜炎、腹膜粘连,新生儿出现腹壁紧张等表现。

4.其他 部分腹膜后脓肿可由脐炎引起。

六、诊断及鉴别诊断

主要依靠临床表现来进行诊断,脐部红肿、有分泌物,有时可见肉芽肿,脐部长期有分泌物即可确诊。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可支持诊断,有脓液时脓汁涂片可见细菌及中性粒细胞增多,涂片做革兰染色常可见到细菌,脓汁培养阳性率很高,易分离出致病菌。如怀疑脐炎引起败血症时可辅以血培养检查。

新生儿脐炎需与下列疾病鉴别。

1.脐窦 由于卵黄管脐端未闭而引起。脐部常有较小圆形红色黏膜突出,仔细检查脐部,用探针或造影剂可发现窦道。有时局部可见到球状息肉块,组织切片检查为肠黏膜上皮而非肉芽组织,无瘘道形成,称为脐茸或脐息肉,应手术切除。

2.脐肠瘘(卵黄管未闭) 卵黄管是在胚胎发育时连接原肠与卵黄囊底的管状组织,5~17周应逐渐缩窄、闭塞,如未闭则形成脐肠瘘。脐孔处可见一圆形突起的鲜红色黏膜,正中有一瘘口,有恶臭分泌物或有液状粪便排出,口服活性碳或于脐孔注入造影剂经X线检查可确诊。需手术治疗。

3.脐尿管瘘(脐尿管未闭) 脐部经常有清亮液体流出,局部注入造影剂可进入膀胱或膀胱逆行造影可达皮肤,注入亚甲蓝可见脐部排出蓝色尿液。需手术治疗。

七、治  疗

以局部治疗为主,一般不需使用抗生素。

1.急性期处理 控制感染并保持局部干燥。①轻症处理:去除局部结痂,保持脐部干燥。清洁脐部可以使用75%乙醇生理盐水、3%硼酸液、1∶1 000苯扎溴铵液、氯霉素眼药水等其中的一种,以消毒棉棍或棉球蘸上述药液后,轻柔擦拭患处,去除脓性分泌物。如果脐带残端尚未脱落,可一并清洁,每日1~2次,适用于单纯性脐炎或其他脐部感染。在清洁脐部后,局部使用氧化锌油或氯霉素氧化锌油、莫多匹星软膏或红霉素眼膏等其中的一种,每日外用1次。为减少患处红肿或促进化脓,可分别使用喜疗妥、鱼石脂软膏、如意金黄散(中药)等外涂或外敷,适用于脐炎合并腹壁感染者。注意外敷药物时间勿过长,一般不超过6h。②脓肿处理:脓肿未局限时,可于脐周外敷抗生素药膏或做理疗,以使感染局限促进脓肿形成并向外破溃。凡形成脓肿者应积极引流脓液,脓量多或者脓液黏稠需要切开引流,并坚持换药(更换引流条,保持引流通畅,促进脓腔愈合)。肝脓肿和镰状韧带处脓肿需住院行引流手术。③全身感染处理:脓液较多或并发腹膜炎及败血症者,应给予足量广谱抗生素,一般新生儿时期首选青霉素,加氨苄西林效果较佳。若引起脐炎的细菌是耐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或表皮葡萄球菌,一般的抗生素如青霉素、红霉素等效果不好,最好是根据脓液或血液细菌学检查结果选用敏感而有效的抗生素。④支持疗法:并发全身感染时应注意补充水及电解质,为提高机体免疫力可适当给予新鲜全血、血浆或白蛋白等。

2.慢性期处理 小的肉芽创面可用10%硝酸银烧灼,然后涂以抗生素油膏。大的肉芽创面可手术切除或电灼去除肉芽组织。保持脐窝清洁、干燥即可愈合。

八、预  防

1.脐部护理 新生儿断脐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规程,使用氯己定处理脐带可减少脐炎的发生。不可用不洁物品覆盖脐部,并要保持脐部干燥,经常观察脐部敷料,如有渗血或渗液,则及时更换,如脐部潮湿、渗液或脐带脱落后伤口延迟不愈,则应做脐局部消炎处理,必要时静脉使用抗生素,以防败血症的发生。每日必须常规清洗脐部,用3%过氧化氢和75%乙醇涂搽脐轮与脐周皮肤,尤其注意脐轮深部的清洁。

2.保持新生儿清洁 每天给予沐浴1次,勤换尿布,注意勿使尿布遮盖脐部,以免脐部受尿液污染。

3.做好消毒工作 ①保持母婴同室,病房整洁安静,阳光充足,通风良好,空气新鲜,室温保持在24℃左右,相对湿度在55%~60%,冬天每日开窗通风不少于2次,每次不少于30min。②每日用0.2%过氧乙酸喷雾消毒2次。③保持地面清洁,每月用1∶200的次氯酸钠消毒液拖地2次。④新生儿沐浴室水池用1∶200的次氯酸钠消毒液浸泡,浴室每日用紫外线消毒1次,墙壁每日用1∶200的次氯酸钠消毒液擦拭。⑤每日对母婴同室病房做空气培养1次。⑥喂养前母亲及哺幼人员充分洗手。⑦母婴出院时,用1∶200的次氯酸钠消毒液擦床、床头柜,床垫用紫外线照射30min。

4.提倡母乳喂养 实行母婴同室,指导按需哺乳,24h喂哺不少于8次,哺乳间隔不少于3h。教会产妇正确的喂奶姿势与挤奶技巧,确保新生儿含接姿势正确,使之获得足够乳汁,因母乳营养素含量最完备,并含有免疫球蛋白、溶菌酶、乳铁蛋白等,能保护新生儿免受感染,增加抗病能力。

5.加强母婴同室管理 向产妇及其家属宣传卫生知识,减少探视人员。患有感冒或传染病的人员不得入室探视,不得护理新生儿。探视人员必须遵守病区规章制度,尤其是消毒隔离制度。

6.出院指导 叮嘱新生儿家长保持房间空气清新,婴儿用具要专用,母亲在哺乳和护理前应用肥皂洗手,尽量减少亲友探视,避免交叉感染。加强母乳喂养,做好脐部护理。

(贺 娟 周晓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