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乌梅丸治胆道蛔虫病

乌梅丸治胆道蛔虫病

时间:2022-03-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乌梅丸对蛔虫有麻痹作用,能使其失去对肠道壁的黏附力;促进胆汁排泄,改变蛔虫的生存环境;并使奥狄括约肌弛缓扩张,从而有利于蛔虫的排出,这可能为乌梅丸治疗蛔厥病的主要机制所在。现在临床常用之治疗胆道蛔虫病、蛔虫性肠梗阻,也有用之治疗过敏性结肠炎,均有较好疗效。

◎乌梅480克,细辛180克,干姜300克,黄连480克,当归120克,附子180克(炮,去皮),花椒120克,桂枝(去皮)、人参、黄柏各180克。用法:乌梅用50%醋浸一宿,去核打烂,和余药打匀,烘干或晒干,研末,加蜜制丸。每服9克,空腹温开水送下,每日3次。功用:温脏安蛔。主治:蛔厥证,脘腹阵痛,烦闷呕吐,时发时止,得食则吐,甚者吐蛔,手足厥冷,或久痢不止,胃腑发咳。(《伤寒论》)

按:本方以乌梅为主药,有安胃驱虫之效,故又名乌梅安胃丸、杀虫乌梅丸等。其主病证为蛔厥,证属上热下寒,蛔动不安。古有云:“蛔得酸则静,得辛则伏,得苦则下。”方中乌梅、黄连、川椒三味极酸、极苦、极辛之品,合而用之为主药;因证属寒热错杂,蛔安,故配细辛、桂枝、干姜、附子、花椒以温脏祛寒;配黄连、黄柏以苦降泄热;蛔动中虚,故配以人参、当归补气血以顾护正气。以上诸药相合,辛酸苦合用,寒热并调,气血兼顾,而成祛邪扶正之剂。

本方以安蛔为主,是治蛔厥的代表方剂,现常用于治疗胆道蛔虫病有较好的疗效,为增加驱蛔效果,常配使君子、苦楝根皮、槟榔、榧子等驱虫药。本方组药寒热并用,具有安胃和肠作用,故对于久痢久泻,反胃呕吐等证属寒热错杂者亦可选用。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乌梅丸对蛔虫有麻痹作用,能使其失去对肠道壁的黏附力;促进胆汁排泄,改变蛔虫的生存环境;并使奥狄括约肌弛缓扩张,从而有利于蛔虫的排出,这可能为乌梅丸治疗蛔厥病的主要机制所在。现在临床常用之治疗胆道蛔虫病、蛔虫性肠梗阻,也有用之治疗过敏性结肠炎,均有较好疗效。

临床报道,用本方合承气汤治胆道蛔虫病有显著疗效[《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94(6):336],用法:乌梅15克,川椒、干姜、厚朴、枳实各8克,细辛4克,桂枝、附片各6克,槟榔、苦楝子各12克,生大黄8克(后下),芒硝适量冲服;若大便秘结轻者或正常者,去芒硝,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治疗胆道蛔虫病28例;对照组20例用西药左旋咪唑、硫酸镁,对症处理同治疗组。结果:中药组治愈23例,显效4例,总有效率96.4%;对照组分别为治愈12例,显效6例,总有效率90%。两组有效率比较无显著差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