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窦房结恢复时间测定(SNRT)
1.方法 用分级递增法进行起搏,分别用高于自身频率的70/min、90/min、110/min、130/min、 150/min、170/min等频率进行脉冲刺激,每次30~60s,在刺激结束前5s左右至刺激停止后10个以上的心动周期记录心电图。
2.正常参考值
(1)SNRT:测量每次递增刺激的最后1个脉冲信号至第1个窦性心律P波起始之间的时间,以最长的时间值作为SNRT。正常人多在700~1 500ms,>1 500ms者为阳性,>2 000ms者可以明确有窦房结功能障碍。因SNRT值受年龄因素影响,故老年人SNRT值以1 600ms为阳性的判定界限值。有人认为>3 000ms伴有症状者是安置起搏器的指征。
(2)校正窦房结恢复时间(CSNRT):SNRT受窦性心率影响,为消除窦率对SNRT的影响,采用CSNRT=SNRT-SCL(自身心动周期长度)。正常者CSNRT<550ms,>60岁的老年人<600ms。
(3)继发性长间歇:有少数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的病人,在分级递增刺激后SNRT并不延长,或延长不明显,而在第2个甚至第10个心动周期为最长(多在第2~6个心动周期),此种现象称为继发性长间歇。因此,在每次分级递增刺激停止后10个以上的心动周期都要记录,以防遗漏长间歇。
(4)窦结恢复时间(SJRT):亦称交界性逸搏周期,少数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在脉冲刺激停止后,恢复的不是窦性心率,而是房室交界区逸搏心率,称为SJRT。
(二)窦房传导时间测定(SACT)
1.方法 用微增速8次刺激法进行脉冲刺激,应用高于基础窦性心率5~10/min的频率发放8次S1S1脉冲刺激,一定要全部带起心房起搏,间隔1min用同样频率再重复2次,取3次的平均值。虽然刺激频率只略快于窦性,但第8次心房起搏总能进入窦房结重建区,利用恢复周期便能计算SACT。以最后一次刺激带动的A波作为A2,并测量A2A3、A3A4的间期,然后用(A2A3~A3A4)1/2,即为SACT。应当指出的是,食管调搏间接法测定SACT尚存在一定问题。由于实际的房-窦和窦-房传导时间是不同的,用以上公式计算,是假设两者传导速度相同的条件下计算的。
2.正常参考值 SACT正常值<150ms,>200ms为延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