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伤寒沙门菌感菌是怎么回事

伤寒沙门菌感菌是怎么回事

时间:2022-03-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沙门菌感染常引起肠道感染,婴儿感染的发病率最高,常持续一周或更长时间。近15年来非伤寒、副伤寒沙门菌感染明显增多,且近年沙门菌对氟喹诺酮类药耐药的病例屡见报道,应予以重视。各型沙门菌的致病力差别较大,如鸭沙门菌常引起无症状感染,鼠伤寒沙门菌常致痢疾样表现,肠炎沙门菌常引起胃肠炎,猪霍乱沙门菌常引起败血症和迁徙性病灶等。此外,沙门菌感染亦可表现似伤寒、败血症,或呈局部化脓感染。

沙门菌感染(salmonellosis)指除伤寒、副伤寒以外的沙门菌感染的总称,亦称非伤寒沙门菌感染。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对人致病的沙门菌属多为人兽共患菌。易导致医院感染和暴发性食物中毒。近年来由于广泛使用抗菌药作为物饲料添加剂,故该类细菌耐药性日益严重。

【病原学】 沙门菌为革兰阴性杆菌,因1885年沙门(salmon)首先从一次流行中分离到猪霍乱菌而得名。沙门菌按菌体“O”抗原成分,可分为A、B、C、D、E等50个群;按鞭毛“H”抗原成分,现已知2435个血清型或变种,其中与人关系密切者约50个菌型。沙门菌在自然界分布广泛,几乎所有的家禽、家畜及野生动物体内均可寄生。沙门菌喜湿、耐寒、不耐热,在水、土壤、粪便和尘埃中可存活2~10个月,在冰冻环境下不能繁殖但可保存活力1~2个月,在22~30℃时适宜繁殖,加热60℃30min可灭活,对常用化学消毒剂敏感。

沙门菌感染常引起肠道感染,婴儿感染的发病率最高,常持续一周或更长时间。对人类致病的各沙门菌与宿主、病理及临床的关系见表2-1。

表2-1 沙门菌与临床关系

注:表中+至++++表示发生频率的概率

【流行病学】

1.感染源 保存宿主、患病动物、带菌动物与患者。多数来自病兽如猪、牛、羊及家禽鸡、鸭等的肉食或排泄物。野生动物如啮齿类、狼及鸟类均可是保存宿主。患者自潜伏期到恢复期均可排菌,其中婴幼儿、免疫功能缺陷及有症状者排菌时间长,婴幼儿排菌可超过1个月,最长者可达56d。

2.传播途径 食用染菌而未经彻底消毒的饮食是主要的传播方式;食品加工过程中生熟不分是引起本病流行最常见的原因;水源污染或集体食堂食物污染可致暴发流行。在婴儿室或儿科病房内,可通过医务人员引起医院感染。亦可因与患者直接接触或通过蟑螂、鼠或苍蝇带菌污染用具而传播。

3.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多见于婴幼儿,以婴儿发病率为最高。免疫缺陷者不仅易感染,且易致败血症。

4.流行特征 本病为世界性散发流行,偶有通过污染的香烟、胭脂等引起国际流行。温热带及卫生状况差的地区发病率较高。夏秋季多发。近15年来非伤寒、副伤寒沙门菌感染明显增多,且近年沙门菌对氟喹诺酮类药耐药的病例屡见报道,应予以重视。

【发病机制】 沙门菌经口进入人体,当侵入的细菌数量大、毒力强以及机体防御能力下降(如胃酸分泌减少、胃肠蠕动减慢、肠道菌群失调)时,细菌可进入肠道并繁殖,释放毒素,导致急性炎症反应、腹泻及感染中毒症状。当机体免疫力低下时,细菌可血行播散,导致多处肠外感染。婴幼儿因机体内缺乏能抵御沙门菌侵入的肠道分泌型免疫球蛋白(SIg)而易引起沙门菌感染且大便排菌时间长;患有慢性疾病、全身抵杭力下降、接受免疫抑制药者,特别是艾滋病患者,更易感染本病。

各型沙门菌的致病力差别较大,如鸭沙门菌常引起无症状感染,鼠伤寒沙门菌常致痢疾样表现,肠炎沙门菌常引起胃肠炎,猪霍乱沙门菌常引起败血症和迁徙性病灶等。

沙门菌可产生霍乱样肠毒素,能直接激活腺苷酸环化酶系统,发生腹泻。鼠伤寒沙门菌等还具有侵袭力,可致多处肠外感染,如骨髓炎、脑膜炎等。

【临床表现】 潜伏期数小时至3d。

1.胃肠型

(1)急性胃肠炎:最常见集体暴发食物中毒。病原多为鼠伤寒、肠炎沙门菌等。表现为呕吐、发热、稀水样便,病程多为2~3d。

(2)痢疾型:此型以结肠炎为主,表现为发热、黏液便或脓血便,伴有里急后重。病初易误诊为急性菌痢。其发热时间较志贺菌属所致的急性菌痢长1~2d。

(3)肠炎型:多见于婴幼儿营养不良、免疫功能较差者,以黏液便腹泻为主,发热较少,腹泻及大便排菌时间较长。

2.伤寒型 较少见。临床表现以持续发热为主,伴肝脾大。

3.败血型 表现为弛张热,伴寒战、恶心、头痛,尿蛋白阳性,可有腹泻。部分机体免疫力低下者及新生儿,易引发肺炎、脓胸、心包炎、肾盂肾炎、骨髓炎、关节炎、化脓性脑膜炎、甚至大血管的夹层动脉炎。病程迁延,死亡率较高。

【诊断】

1.流行病史 进食可疑污染的食物史,同食者短期内集体发病,或有家庭、病房等传染源接触史,或接触病禽、兽等。

2.临床表现 进食可疑食物后1~2d,突发急性胃肠炎症状。此外,沙门菌感染亦可表现似伤寒、败血症,或呈局部化脓感染。

3.细菌培养 患者的呕吐物、血、骨髓、尿、粪或脓液细菌培养阳性,可确诊。

4.血清学检查 肥达反应参考意义较小(免疫缺陷者多为阴性,变态反应等病可为假阳性)。

【治疗】

1.胃肠炎型 口服补充液体及电解质,可不使用抗菌药。

2.痢疾型 给予3~5d抗菌药治疗。

3.败血症或伤寒型 应用抗菌药充分治疗,至症状控制及病原完全被清除。一般不少于7~10d。

4.婴儿及免疫功能不全者 及时治疗败血症及局部感染。勿反复大量使用抗菌药,以避免影响婴儿发育。

5.抗菌治疗 应根据药敏结果选用抗菌药。一般原则为:①败血症及其他肠外感染可用氟喹诺酮类,但孕妇及哺乳期妇女不宜使用,儿童应慎用;②鼠伤寒、免疫功能缺陷、婴儿、医院内感染等选用第三代头孢菌素,如头孢曲松,头孢噻肟等;剂量应合理,如脑膜炎需较大剂量三代头孢菌素,新生儿以周龄计数而定,疗程应适当延长,不短于2周;③对骨髓炎、脓胸、关节炎等局部感染,除抗菌药外,应同时行外科引流治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