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温病纵横谈

温病纵横谈

时间:2022-03-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伤寒始发于足太阳,由表及里横传;温病始发于手太阴,由上而下纵传。肺主皮毛,当温邪入肺,即出现肌表之卫分症状。温乃热邪,甚必伤阴,故治疗温病初起,当以辛凉解表为法。本条原系太阴卫分轻症,因医者误发汗,造成热邪郁于肌表血分,而发斑疹。兼有表证者,为新感引动伏气温病,既有肌表症状,又有伏气内发之症状。于1955年3月6日患麻疹,约余治疗。遂入病房检查,果然不验,实出意外。

温病属于热性病,系感受四时不同的风温、温热等而发。伤寒亦属热病。但伤寒始发于足太阳,由表及里横传;温病始发于手太阴,由上而下纵传。伤寒寒甚必伤阳(气),温病热甚必伤阴(津液),故治疗温病,必须处处顾护阴液。

温病学说基于《伤寒论》而发展形成。张仲景之《伤寒论》以六经辨证为本,叶桂之《温热论》则以卫气营血为辨温病之纲。再后,温病学家吴瑭之《温病条辨》复以三焦学说阐明温病之传变及其辨证规律。所以我们在温病的辨证论治上,亦当参照张仲景之六经为基础,再结合卫气营血及三焦学说之辨证规律,以融会贯通。《温病条辨》为温病学说之发展,其三焦证治分列于下。

一、上 焦

温病初起,始于上焦卫分。吴瑭认为温病由口鼻而入,自上而下,鼻通于肺,始手太阴,发展了叶桂“温邪上受,首先犯肺”之说,阐明了邪从口鼻而入,首先侵犯肺脏。肺主皮毛,当温邪入肺,即出现肌表之卫分症状。温乃热邪,甚必伤阴,故治疗温病初起,当以辛凉解表为法。吴瑭根据温病从温化热症状之轻重不等及病邪温热各异,特立出“轻、平、重”三种治疗方法,并指出须谨防邪入营血,拟出了著名方剂,如桑菊饮、银翘散、白虎汤、桂枝汤、清营汤、清宫汤等。各方具有独到功效,特分述之。

“太阴风温但咳,身不甚热,微渴者,辛凉轻剂桑菊饮主之。”(《温病条辨》,下同)太阴者,指手太阴肺也。风温系初春阳气开始,肝木行令,肺脏感受风夹温邪,而发生之风温咳嗽,轻度发热,微微口渴,属于“轻”之外感,故用辛凉轻剂桑菊饮主之,以宣肺解表。

“太阴风温、温热……但热不恶寒而渴者,辛凉平剂银翘散主之。”风温系初春之风邪;温热系春末夏初之热风。肺脏感受风热病邪,比上条为重。初起即身发热,不觉凉,口作渴,用辛凉平剂银翘散以清热解表。是即“平”者,较“轻”稍重也。

“太阴温病,脉浮洪,舌黄,渴甚,大汗,面赤恶热者,辛凉重剂白虎汤主之。”脉浮洪,系肺经(气分)业已化热;舌黄,系内热已盛;口渴,系津液内伤;大汗,系热逼津液外出;面赤,系火炎于上;恶热,系内热欲出而未遂:均现邪在肺经气分症状。用白虎汤者,因虎啸而风生,乃大凉清热之剂,以清肺经之热邪,更可解去表不远之里热。且此一方而有二用,按石膏系清热之要药,前人有认为石膏太寒者,煅而用之,以减其寒凉之性,非也。生石膏为含水硫酸钙,既能清热,又能解表,若用火煅脱水后,则只余硫酸钙,功效大减,绝不可煅,余治温邪化热之病,每用生者效果极好。

“太阴风温、温热……初起恶风寒者,桂枝汤主之。”桂枝汤本是张仲景治足太阳风寒之主方,吴瑭用来治手太阴温病,似出规矩之外。但足太阳膀胱主一身之表,手太阴肺主皮毛,亦同主肌表。足太阳中风恶风寒,手太阴风温初起亦有恶风寒者,同属肌表,同恶风寒,故吴瑭用桂枝汤解肌治温病,似出规矩之外,实不离规矩之中。并且,吴瑭明确指出:恶风寒者主以桂枝,不恶风寒主以辛凉。关键是在“恶风寒”三字。

“太阴温病,不可发汗,发汗而汗不出者,必发斑疹;汗出过多者,必神昏谵语。发斑者,化斑汤主之。发疹者,银翘散去豆豉加生地、丹皮、元参、大青叶主之。禁升麻、柴胡当归、白芷、防风、羌活、葛根、三春柳等。神昏谵语者,清宫汤主之,牛黄丸、紫雪丹、至宝丹亦主之。”病邪由口鼻而入,在手太阴肺而病温,邪在肌表有汗者,只能辛凉解表,万不可再发其汗。因患者热盛血燥,误发汗而汗不出,反郁热于肌表血分,必发斑疹。若表疏之人,误汗而汗出不止,汗为心液,心液伤而神昏谵语,变为坏症,不可不慎。禁用升麻、柴胡等药物者,恐热毒随药势上升,而发咽肿喉痹等症,故禁而不用。本条原系太阴卫分轻症,因医者误发汗,造成热邪郁于肌表血分,而发斑疹。前人认为“斑出于胃”“疹出于肺”,用白虎汤治斑,直清阳明胃热;用银翘散、荆芥、防风、芫荽、三春柳等治疹,以清肌表卫分之热。而吴瑭用化斑汤治斑,不但清阳明胃热,更清心营之热;用银翘散去豆豉加生地黄、玄参、牡丹皮、大青叶治疹,不但清肌表肺热,更可凉血以养阴。吴瑭治斑疹,既全面,又细致,非时医所及,并在论疹篇上说:“治疹以清凉为主,先用辛凉清热,后用甘凉收功。”余临床多年,均仿此法,效果良好。

伏气温病:一般说,感邪不即发,过时而发者,为伏气温病。具有无表证,自里传来,变化迅速之特点。

兼有表证者,为新感引动伏气温病,既有肌表症状,又有伏气内发之症状。伏气内发之症状,不拘一格,当视其潜伏部位不同而不同:有伏于气分,有伏于营分,也有伏于血分。而发时即见其里证者,须辨证论治,内外兼顾。总之,由于患者体弱,精不内藏,感邪伏于内,常使新感温病之发生一系列特殊变化,不可不知。典型病例如下。

风温1例 余之外孙女,于1960年夏,8岁时,患风温。开始脉浮数,发热,微恶风寒,有汗,微咳。据脉证,属风温初起,治以辛凉轻剂以解表邪。方用桑菊饮,连服2剂,症状未减。又转日轻夜重,更添鼻衄心烦。表邪未解,邪入营血。改用清营汤。当时无犀角,加鲜芦根,连服2剂,病势好转。乃以原方减其制,服2剂而愈。

按:叶桂用卫气营血学说,阐述温病的辨证及传变规律为:始于卫分,传入气分,由气分传入营分,由营分传入血分。而余外孙女之风温,则由卫分直接传入营分、血分,可见温病之传变,有顺传亦有逆传等,并非千篇一律。

麻疹1例 苏某之小儿,怀远县码头城人。

于1955年3月6日患麻疹,约余治疗。其时疹已见点5天,面部少许,前后心更少,四肢隐约可见,色不鲜明,咳嗽气粗,微烦,系热毒未尽之象。当与辛凉解表法,方用银翘散去豆豉、荆芥,加川贝母。水煎服2剂。

二诊:其母曰服药无效。余愕然。遂入病房检查,果然不验,实出意外。按治疹初以辛凉清解,后以甘凉收功,正治也。其不效者,乃热毒太盛,药量不足,当在原方上加金银花为24克。1剂,水煎服。

三诊:服上方1剂,全身疹已出齐,色泽鲜明红润。仍以原方减金银花为6克。1剂,水煎服。

四诊:服上方1剂,患儿精神正常,已脉静身凉,唯稍有咳嗽,当以甘凉收功,方用增液汤,加川贝母9克。1剂,水煎服。

五诊:服上方后,咳嗽见轻,仍以上方为法,继服2剂而愈。

按:银翘散本是初期温病之主方,而用来治初期麻疹,功效尤佳。古人云:学古而不泥于古,执方而不泥于方。诚然!余治苏儿之疹,先服2剂无效,后加金银花3倍,效如桴鼓。真乃毫厘之差,千里之别,执方不可不慎。

二、中 焦

中焦在辨证论治上,以阳明气分为主。六经之阳明指胃、大肠,“五运”学说之阳明指肺、大肠。肺与大肠属西方庚辛金。《黄帝内经》云:“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是说大肠有吸收与输送之功。胃居中州属土,脾胃为表里,胃为阳土,脾为阴土。胃为水谷之海,系万物之所归。胆管开口于十二指肠,输胆汁以助消化。脾输精液于肺,肺散精于各脏,均包括在阳明范围之内。故阳明之范围较广,病程亦较长。此期为病邪从上焦传入中焦,或兼伏邪内发,乃邪正相争之激烈阶段,出现之症状比较剧烈,并有阳明经、阳明府之分。热在经者清之,实在府者攻之,即白虎、承气之证也。

“面目红赤,语声重浊,呼吸俱粗,大便秘,小便涩,舌苔老黄,甚则黑有芒刺,但恶热,不恶寒,日晡益甚者,传至中焦阳明温病也。脉浮洪躁甚者,白虎汤主之。脉沉数有力,甚则脉体反小而实者,大承气汤主之。”上述之主证者,为从上焦传来之阳明温病。“脉浮洪躁甚者”,盖洪、躁二脉,皆热邪过甚,而浮、洪则邪去不远,正是阳明经之症状,故用白虎汤主之。白虎汤既可清阳明之里热,更可解去表不远之里热,还表而出“脉沉数有力”乃热邪深入之表现;“脉体反小而实者”乃热邪更深一层,此正阳明府之实证。此时无形之热与有形之物凝结胃肠中,阻塞不通,非攻不可。“凡逐邪者,随其所在就近而逐之。”故以大承气汤攻下。更有和而下、开窍而下、寒润而下、滋润而下之不同,分述如下。

和而下:患者症状较轻,脉虽沉数有力,亦不可与大承气汤,只可与小承气汤和之。“和”即“缓下”之意。

开窍而下:患者下利谵语,脉不沉实,恐属热陷心包络,大、小承气汤均不可用,只可与牛黄丸清心开窍,窍开而自下。

寒润而下:患者更数日不大便,当与大承气汤攻之。若其人素日阴虚,阴虚者不可攻下,只可与增液汤润之。若润而不下者,再以增液汤与调胃承气汤同用,寒润与养阴并进而下之。

滋润而下:患者已服大承气汤下后二三日,而下证复见者,唯脉不沉实。脉浮者,不可下,只可与增液汤滋润而下,即所谓壮水行舟之法。

总之,腑实者下之,乃正治之法,其他下法,皆随其症之变通法也。

阳明温病1例 张某,男,30岁,怀远县码头城人。

1952年3月8日约余治病,据云昨日受凉,发热、头痛甚。诊其脉浮洪而数,身灼热,苔老黄,口渴,属阳明经实热。其昨日起发热恶寒者,属新感引动伏邪,不可等闲视之,当用白虎汤清阳明之实热,加金银花、连翘、薄荷,辛凉解表以清外邪。1剂,水煎服。

3月10日复诊:脉浮缓无力,舌淡苔白,微恶风寒,不渴。此透热出表之征,当用桑菊饮以辛凉清解为法。

3月11日三诊:服上方后,脉静身凉,唯精神较差。再以补气血为主。与八珍汤1剂即愈。

按:本病所以速愈者,乃由于阳明伏邪由气转卫所致。盖伏邪温病,可进退两传。由气转卫,病轻而易治,可一药而愈;内传入里,病深而难疗,虽数药难痊。本病患者之伏邪温病,因属由气转卫,故一药而愈。

三、下 焦

邪在中焦,津液业已受伤,及传入下焦,更伤少阴肾、厥阴肝之津液。此时津血亏损,而邪热未除,仍稽留于内,乃出现虚实夹杂、邪少虚多之足厥阴肝、足少阴肾为主之温病末期症状。温病至此伤阴阶段,已是正气消亡之时,阴复则生,阴不复便死,实为极其严重关头。

心受火灼,真阴益竭,壮火复炽,阳亢不入于阴,阴虚不受阳纳,症见心中烦,不得卧,法当养阴以救焚。方用黄连阿胶汤,内救真阴,外泻壮火。

若热邪深入肝经深处,往往出现夜热早凉,热退无汗。盖因邪不出表,仍归于里(阴分),故热退而无汗。邪归于里者,更伤肝阴,治当以青蒿鳖甲汤,搜内伏之邪,透出于表。

若下焦阴液大伤,身热面赤,口干舌燥,甚则齿黑唇裂。如脉象虚大,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者,乃津亏液涸之征。齿黑唇裂,系假热真虚之象,当用加减复脉汤以救将亡之阴。

若阴液太伤,见齿黑舌干,心烦不得卧,手足蠕动者,属肝风内动,急当益阴潜阳而息肝风。方用二甲复脉汤。如虚风已动,时时欲脱者,急予大定风珠,以潜阳息风、滋阴固脱。

若温病误下,形成大便溏,日行多次,急当救阴,以防阴亏液涸之险。方用一甲煎,即一味生牡蛎60克,水煎服。吴瑭说:“牡蛎一味,单用则力大,既能存阴,又涩大便,且清在里之余热,一物而三用之。”余治疗温病误下大便溏者,用本方确有良效。举例如下。

赵某,女,39岁,淮南市田家庵人。

1968年3月3日前来就诊,云:“头痛发热,生产后,大便溏下,一日多次。”切其脉动数,苔薄黄,身热。据脉证系脾虚而兼风温为患。用四君子健脾,龙骨收涩,金银花、连翘、薄荷辛凉解表。2剂,水煎服。

3月5日复诊:诉服前药无效。余愕而详询其经过,答曰:“产后受风发热,大便秘结不通,自服酚酞(果导)2粒,遂便溏不止,一日多次。”其因产后阴血本虚,又感风温之邪,而头痛身热脉浮,加之邪热灼津,阴血更虚,使难,而自服酚酞,以致便溏,皆由温病误下造成,遂用一甲煎。

3月6日三诊:诉服上方1剂而愈,唯头晕无力,不思吃饭。乃与异功散2剂愈。

盖古人方剂,系经实践证明,而今运用古方,则亦应辨证施治,方能收到应有之效果。若余治赵某便溏之初,即因问诊不详,贻误病情,岂不可慎?

四、温病治法概述

本文共引用温病学中著名方剂二十余个,如银翘散、桑菊饮等均为吴瑭独创,至今沿用不衰,为各医家视为珍宝。这些方剂,亦体现温病之治疗原则。方不在多,若熟练掌握主方主证,灵活运用,举一反三,则温病治疗诸法皆在其中也。下面略谈各方剂之组成,及应用法则。

1.宣肺法(辛凉轻剂) 桑菊饮:适用于风温袭肺,感邪轻浅,但咳,身不甚热,微渴者。

处方:杏仁6克,连翘4.5克,薄荷2.4克,桑叶7.5克,菊花3克,桔梗6克,生甘草2.4克,芦根6克。

2.疏表法(辛凉平剂) 银翘散:适用于风温客表,病势较重,但热不恶寒,而渴者。

处方:金银花30克,连翘30克,桔梗18克,薄荷18克,牛蒡子18克,竹叶12克,荆芥12克,生甘草15克,淡豆豉15克。上杵为散,每服18克,芦根煎送。

3.清气法(辛凉重剂) 白虎汤:主治温邪化热入气,症见身大热、口大渴,汗大出,脉洪大者。

处方:石膏30克,知母15克,生甘草9克,白粳米100克。

4.泻下法 主治邪在肠胃,阳明腑实者。并据症之轻重,有峻下、和下、缓下之别。

(1)峻下法:大承气汤。适用于大热大实之证,以急下存阴。

处方:大黄18克,厚朴9克,枳实9克,芒硝9克。

(2)和下法:小承气汤。适用于热实之证较大承气证稍轻微者。

处方:大黄15克,枳实6克,厚朴3克。

(3)缓下法:调胃承气汤。适用于燥结热实证,以软坚攻下泻热。

处方:大黄9克,芒硝15克,炙甘草6克。

5.生津法(滋润而下) 增液汤:适用于邪在中焦,津液耗伤者。

处方:黑玄参30克,麦冬(连心)24克,细生地黄24克。

6.清营法 清营汤:适用于邪入营分,营阴耗损者。症见舌绛,身热不渴,心烦不寐,神昏谵语等。

处方:犀角(代)9克,生地黄15克,玄参9克,竹叶心3克,麦冬9克,丹参6克,黄连4.5克,金银花9克,连翘6克。

7.化斑法 (1)化斑汤:适用于气热未解,营热已盛,气血(营)两燔。

处方:生石膏30克,知母12克,生甘草9克,玄参9克,犀角(代)6克,白粳米100克。

(2)加减银翘散:适用于温邪郁于肌表血分,外发赤疹。

处方:连翘30克,金银花30克,桔梗18克,薄荷18克,竹叶12克,生甘草15克,生地黄12克,大青叶9克,牡丹皮9克,玄参30克。

8.开窍法 适应邪犯心包营分,神昏谵语。代表方剂为下列4则:

(1)清宫汤:可清心泻热。

处方:玄参心9克,莲子心1.5克,竹叶卷心6克,连翘心6克,犀角尖(代)6克,连心麦冬6克。

(2)安宫牛黄丸:能清热解毒,清心开窍。

处方:牛黄、郁金、犀角(代)、黄连、朱砂、栀子、雄黄、黄芩各30克,冰片、麝香各7.5克,珍珠15克。炼蜜为丸,金箔衣。

(3)紫雪丹:可清心开窍息风。

处方:滑石、石膏、寒水石各500克,磁石1 000克,羚羊角(代)、犀角(代)、木香、沉香各150克,丁香30克,升麻、玄参各500克,炙甘草250克,芒硝、硝石各1 000克,朱砂90克,麝香36克。

(4)局方至宝丹:能清心开窍,芳香辟秽。

处方:犀角(代)、朱砂、琥珀、玳瑁各30克,牛黄、麝香各15克。

9.滋阴法 适用于下焦温病,肝肾阴亏者。可据邪正盛衰而分别施治如下。

(1)黄连阿胶汤:适用于阳亢阴虚证。

处方:黄连12克,黄芩3克,阿胶9克,芍药3克,鸡子黄2枚。

(2)青蒿鳖甲汤:适用于邪留阴分者。

处方:青蒿9克,鳖甲15克,生地黄12克,知母6克,牡丹皮6克。

(3)加减复脉汤:适用于真阴欲竭者。

处方:炙甘草18克,干地黄18克,白芍18克,麦冬15克,阿胶9克,火麻仁9克。

(4)一甲煎:适用于温病误下。方由生牡蛎60克一味组成。

10.息风法 主治肝肾阴液大伤,虚风内动者。如二甲复脉汤,适用于阴血虚风阳动者。处方为加减复脉汤加生牡蛎15克,生鳖甲18克。

大定风珠,适用于虚风已动,时时欲脱者。处方为二甲复脉汤加生龟甲15克,五味子6克,鸡子黄2枚。

综观吴瑭的《温病条辨》全书,其对温病之证治,总共提出238法,198方(包括各种温病及有关杂证在内)。但治疗温病当以风温为主,尤其是抓住风温之主证、主要治则和主方,亦即可掌握各种温病之共性,复以此为治疗温病之纲,结合发病时令、夹杂因素与兼证为目,则不论变化如何错综复杂之温病,亦可纲举目张,迎刃而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