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抗菌药物的用法及用量

抗菌药物的用法及用量

时间:2022-03-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抗菌药物的用药剂量主要根据细菌的敏感性及患者的药动学特征决定,还和机体对药物的敏感性和耐受性、年龄、性别、体重、代谢、病理状态和心理状态密切相关。若血药浓度过低,不能发挥治疗作用,且可促使细菌耐药性的发生;但血药浓度过高,则可引起严重毒性反应。在大多数情况下,抗菌药物的常用剂量在治疗敏感菌所致的感染时,可达治疗血药浓度,不必做血药浓度监测。

抗菌药物的用药剂量主要根据细菌的敏感性及患者的药动学特征决定,还和机体对药物的敏感性和耐受性、年龄、性别、体重、代谢、病理状态和心理状态密切相关。其中药动学(pharmacokinetics)是研究药物在体内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两部分:一是药物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等过程的量变规律;二是药物在体内随时间变化的速率过程。它对指导给药方案的设计,探讨人体生理及病理状态对药物体内过程的影响,疾病治疗时的剂量调整,剂量与药理效应间的相互关系及对药物相互作用的评价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要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血中抗菌药物的浓度值应比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高2~10倍,最好5倍以上。若血药浓度过低,不能发挥治疗作用,且可促使细菌耐药性的发生;但血药浓度过高,则可引起严重毒性反应。在大多数情况下,抗菌药物的常用剂量在治疗敏感菌所致的感染时,可达治疗血药浓度,不必做血药浓度监测。但是,在特殊人群,如婴幼儿、老年人、哺乳期妇女、肝、肾功能不全等患者用药时,由于不同个体间在生理及病理状态等方面差异很大,用药剂量需要个体化,以保证用药安全。另一方面,使用抗菌药物时,常首剂加倍,使血药浓度迅速达到有效浓度;感染严重的患者,常注射给药,且使用负荷剂量,使血药浓度迅速达到有效的治疗水平,待病情控制后,酌情减少剂量或改为口服给药。

治疗疗程应适当,病人情况好转,且病情不宜迁移的急性感染,一般在感染控制后2d左右即可停药。如患者抵抗力差,且病情易迁移的急、慢性感染,可根据情况的不同,适当延长疗程,以免疾病复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