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规则”中用皮质下短觉醒代替短觉醒,有何理论根据

“规则”中用皮质下短觉醒代替短觉醒,有何理论根据

时间:2022-03-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皮质短觉醒受上行网状激活系统的介导,没有后者的介导皮质本身不具有觉醒能力。在反映呼吸事件对患者的影响方面,皮质下短觉醒比皮质短觉醒更敏感、更直观。文献报道,在导致患者睡眠片断化和白天嗜睡方面,皮质下短觉醒与皮质短觉醒一样重要,但皮质短觉醒的发生率低,不能充分反映睡眠片断化的实际情况。

答:(1)近年来睡眠生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成果是,认识到“睡眠中发生的许多生理学变化与自主神经系统活动性水平的变化相关联”。因此用自主神经系统活动性水平的变化来反映皮质的变化是合理的。

(2)国外学者首先提出,呼吸事件中EEG短觉醒的发生率低,特别是发生在儿童的呼吸事件EEG短觉醒的发生率更低,且判断困难,在不同判断者之间一致性低。因此学者们提出了,用自主神经活动变化来判断短觉醒。

(3)目前学者们认为,脑电短觉醒来自皮质下。皮质短觉醒受上行网状激活系统的介导,没有后者的介导皮质本身不具有觉醒能力。睡眠中枢和觉醒中枢都不在大脑皮质,而是在皮质下结构。

(4)据报道,在阻塞型呼吸事件中,短觉醒是在一定的呼吸用力水平下发生的,而皮质下短觉醒时心率升高的幅度与呼吸用力水平是显著相关的。

(5)在反映呼吸事件对患者的影响方面,皮质下短觉醒比皮质短觉醒更敏感、更直观。理由是:呼吸事件对患者的主要影响是频繁的呼吸用力和短觉醒导致的睡眠片断化以及对心血管系统的损害。皮质下短觉醒直接显示血压和心率等参数的变化,直接量化了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也充分反映和量化了睡眠片断化。文献报道,在导致患者睡眠片断化和白天嗜睡方面,皮质下短觉醒与皮质短觉醒一样重要,但皮质短觉醒的发生率低,不能充分反映睡眠片断化的实际情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