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三国时期的吴中学术

三国时期的吴中学术

时间:2022-02-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吴地学术肇始于古代吴国,太伯奔吴,引进周礼,传播了中原先进文化。随着经济繁荣,教育发达,吴地成为全国的学术中心。鸦片战争之后,由于吴地是资本主义发展较早的地区,因而兴起变法图强的改良思想,并成为新文化运动重要的人才基地。历史上,吴地产生了众多儒学大家。号称“东南夫子”的杨时在吴地讲学,创办无锡东林书院,为江南培养人才。吴地的考据史学人才辈出。
吴地学术_江苏地域文化导论

三、 吴地学术

吴地学术以“缜密思辨,与时俱进”为主流。吴地学术肇始于古代吴国,太伯奔吴,引进周礼,传播了中原先进文化。春秋时期,儒、道、兵、墨诸家学说在本地逐步产生或由外传入。由于汉武帝“独尊儒术”,两汉时期吴地学者重视经籍训诂,一直流传至隋唐。宋明时对儒家经典多作发挥,从伦理上进行阐释,谈性论命,研究知行关系,吴地学者或奉程朱(程颐程颢朱熹),或学陆王(陆九渊王阳明)。随着经济繁荣,教育发达,吴地成为全国的学术中心。明清之际,大思想家顾炎武主张通经致用。鸦片战争之后,由于吴地是资本主义发展较早的地区,因而兴起变法图强的改良思想,并成为新文化运动重要的人才基地。

1. 儒学

儒家虽为孔子所创立,但其“循周道,行仁政”的主张,来自于制定礼乐的周公姬旦。作为姬周流裔的吴国统治者历来奉行周的正朔,深受周公思想的影响。寿梦四子季札多次访问中原诸国的政要名流,与齐国晏子、郑国子产、晋国叔向等多有交往。周景王元年(前544年)季子北上聘问,路过鲁国,乐人为他表演了商周古代歌舞。《左传》记载了他观乐之后的评价,全文长达六百余言,从儒家观点出发对艺术作了深刻的分析。孔子曾向他学习丧葬礼仪,传说季札死后墓碑为孔子所书。吴人言偃受业于孔子,把儒学带到江南。言偃年轻时从吴至鲁,师从孔子学习儒家经典,精通诗、书、礼、乐,被列为“七十二贤”之一。孔子曾云:“吾门有偃,吾道其南。”言偃学成后回吴讲学,死后葬在虞山,其思想对吴国有相当的影响,被后人尊为“南方夫子”。孔子弟子澹台灭明游学至江南,广收弟子,人们把他所住吴都南郊的湖泊命名为“澹台湖”,以志纪念。

历史上,吴地产生了众多儒学大家。晋朝范宁家居吴郡,以“笃学通才”著称,在清谈之风盛行之时,具有反主流精神,崇儒抑俗,批驳玄学观点,被收入《十三经注疏》中。北宋政治家吴县范仲淹主张变法新政,兴办教育。他对“易学”有精深的研究,得《中庸》之精髓,曾亲自为理学家张载讲述过《中庸》。号称“东南夫子”的杨时在吴地讲学,创办无锡东林书院,为江南培养人才。杨时提倡“中庸”、“兼爱”,以“学以致用”为宗旨,著有《二程粹言》、《周礼义辩疑》、《诗辩疑》、《论语解》等。明末东林书院的学者如顾宪成、邹元标等为阳明学派的传人,关心社会政治,以天下兴亡为己责。其后继者复社,以“复兴古学”为名,更偏重于政治的研讨,声名极盛。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是昆山茜墩(今千灯)人,号亭林先生,博通经史,思想深邃。他早年参加复社,遍游北方各地,著有《日知录》等。他继承张载“太虚即气”的观点,认为规律存在于具体事物之中,主张求学必须博学于文,并亲自实践,才能经世致用。顾炎武特别强调操守气节。在顾炎武影响下,形成以考据为中心的乾嘉学派,吴派经学是该派的重要分支,其导源人是惠周惕,著有《诗说》、《易传》、《春秋三礼问》等。其子士奇继承父业,著有《礼说》、《易说》、《春秋说》。士奇次子惠栋撰《周易述》、《易汉学》,著《古文尚书考》。惠栋为吴派经学的奠基人。

清朝中后期,以常州为主的一些开明学者提倡今文经学,主张变革,自成一派,称公羊学派或常州学派。代表人物有庄存与、庄述祖、刘逢禄、宋翔凤等。常州学派治经从《春秋公羊传》入手,发挥公羊学说中的入世变革思想,促进了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思想体系的形成。

2. 史学

东汉时期赵晔作《吴越春秋》,袁康、吴平作《越绝书》是吴越的地方史,也是中国最早的志书之一。三国东吴太史令韦昭等撰《吴书》25卷,虽已佚失,但裴松之《三国志注》保存了它的许多文字,是研究三国吴史的重要资料。

南朝时期吴地史学取得辉煌成就。刘宋范晔一直在吴地生活,著有《后汉书》。《后汉书》结构严谨,论述精当,文辞优美,是二十四史中的上品。南朝刘宋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搜罗极富,注文超过正文三倍,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南齐吴兴人沈约著《宋书》100卷,上溯魏晋,下迄至齐,文笔生动,其中《乐志》保留了汉魏以来的乐府诗篇,是诗歌史的重要资料。梁萧子显,南兰陵(今常州)人,编《南齐书》,为“二十四史”之一。

唐代吴地史学蓬勃发展,义兴(今宜兴)蒋氏史学世家功不可没。集贤院学士蒋刚整理历朝史籍,卓有成就。其子蒋乂自幼聪慧,他通晓百家学说与文物典故,为《德宗实录》的修撰者。蒋乂长于人物传记,著有《大唐宰辅录》、《凌烟阁功臣传》、《秦王府十八学士传》、《史臣传》等。蒋乂之子蒋系与沈传师等同修《宪宗实录》,蒋系撰史,总结历史经验,实事求是,文字朴实流畅。蒋系兄弟蒋偕参与撰《续唐历》三十卷,记述代宗末年至元和末年的史事,颇为详赡;又与牛丛、卢耽等撰《文宗实录》。由于蒋家学问成就高,当时士大夫把蒋氏一门所写史书称“蒋氏日历”。

南宋范成大著有《吴郡志》50卷。范志于绍定二年(1229)刊行,记有沿革、城郭、土贡、风俗、学校、古迹等39门,内容丰富,《四库全书》目录称之“征引浩博,而叙事简核,为地志之善本”。无锡人尤袤建藏书楼“遂初堂”,藏书宏富,自号遂初居士。所编《遂初堂书目》是最早的私家藏书目录之一。

明朝时期,私家史著与地方志的编写盛行。著名的有太仓人王世贞的《嘉靖以来内阁首辅传》、《弇州山人四部稿》,苏州祝允明的《九朝野记》、《江海歼渠记》,武进人唐顺之的《广右战功》,苏州东山人王鏊的《姑苏志》等。

清初顾炎武、顾祖禹是历史地理研究名家。顾炎武作有《肇域志》、《天下郡国利病书》与《历代宅京记》。《肇域志》是一部全国性的地理总志,从古代典籍中吸取资料,记述各省、府、州、县的沿革、建制、山川、名胜,对行政区划变化与地理形势作了详细评析。《天下郡国利病书》,是使用在编写《肇域志》时已收集但没有深入研究的水利、贡赋等资料而长篇汇编,计34册,是研究明代经济的重要文献。《历代宅京记》20卷,用文献汇编的方法,记载历代都城的建筑历史,探讨都城变化原因与迁移规律。顾祖禹撰写《读史方舆纪要》,是研究军事地理的重要文献。吴地的考据史学人才辈出。嘉定人钱大昕《二十二史考异》,对历代正史进行校勘、考释与训诂,他突破了以经证史、以史证史的窠臼,用金石铭文与纸上文献相印证,开创“双重证据法”。常州人赵翼作有《陔余丛考》、《二十二史札记》。《二十二史札记》揭示了记载同一史实的歧义,用对比、考证、分析进行辨伪,弄清真相。

清乾隆年间社会安定,人口膨胀。武进洪亮吉写成《意言》20篇,其中《治平》、《生计篇》集中反映他对人口问题的论述,他揭示出人口繁殖与粮食增长之间的矛盾,提出了解决办法。

3. 小学

小学即文字训诂之学。南朝吴县人顾野王精于文字的考证与训诂,著字典《玉篇》30卷,收字22000余字,比《说文》增加一倍以上,部首设立更合理,是字典史上的重要著作。齐梁时期,吴人沈约著《四声韵谱》,提出作诗的音韵标准,为后人所遵从。唐朝苏州陆德明作《经典释文》一书,对儒家各种经典作了精深考订。明末清初顾炎武著有《音学五书》、《韵补正》,在阐明音学源流和分析古韵部目有承前启后之功。清朝金坛人段玉裁作《说文解字注》,人称“段注”。所作注释,一反旧说,多有佐证,多处改正原有讹误,并且语言清晰,明白易晓,是文字学名著。

4. 军事理论

春秋时代,战乱不断,吴国在纷争中崛起,在军事实践中产生出大量军事理论。《孙子兵法》是其中杰出代表,作者孙武,原籍齐国乐安,因齐内乱至吴郊隐居,著《兵法》13篇,受知于阖闾。这部兵法是对列国(包括吴国)军事实践的天才总结。从书中载有吴越战争以及水战的议论,可以推知《孙子兵法》吸收了吴国战争的经验而写成。《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最杰出的军事著作,揭示了战争的普遍规律,论述了战争论、治军论、制胜论等多方面的法则,具有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把军事理论提高到哲学的高度,为历代军事家所颂扬,被誉为“兵经”、“兵家鼻祖”。北宋神宗时,被列为《武经七书》之首,其战略战术,至今仍有其理论价值与指导意义,是军事院校的必读书。《孙子兵法》已有英、日、德、法、俄、捷、朝等外文译本,国际上认为它是“世界古代第一部兵书”,现在不仅用于军事领域,而且广泛应用于商战、外交、管理、体育等方面。另外,伍子胥著有《水战兵法内经》。

5. 近现代吴地学术

吴地知识分子面对清末的内忧外患,提出了一系列改革主张,成为改良思想的策源地之一,涌现出一批改良派思想家。吴县木渎人冯桂芬创立“广方言馆”,培养外语人才。并著有《校邠庐抗议》,要求改革弊政,学习西方,为我所用。主张“以中国伦常名理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增强国力。这些主张被洋务派与改良派所接受,维新变法时光绪帝下令印刷一千部,成为变法的重要依据。无锡人薛福成曾出使英、法、意、比四国,作《应诏陈言疏》、《筹洋刍议》等,陈述时弊,力主变法,他要求兴办新学,振兴工商业,制造火轮等交通工具,全面学习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资本主义。

近代国学大师章太炎晚年定居苏州,办国学讲习所。章太炎继承儒家学术传统,崇尚顾(炎武)黄(宗羲)戴(震)惠(栋)之学,著有《春秋左传读叙录》、《文始》、《新方言》、《小敩答问》、《说文部首均语》、《国故论衡》、《庄子解诂》等。他门人众多,如鲁迅、钱玄同、黄侃、柳亚子等。苏州人顾颉刚著有《古史辨》、《史林杂识》、《春秋战国史》、《尚书笔记》等。他一生从事历史研究,致力于辨伪求真,创立“层累地造成历史”说,指出随着时间的推移,古代传说越积越多,含夸饰成分,因此对古代史料要大胆怀疑,去伪存真。人称疑古学派,又称古史辨派。无锡人钱穆是集大成型的知识分子,学贯中西,研究西学能弃其所短,取其所长,使之与中国学术相融,著有《国学概论》、《国史大纲》、《先秦诸子系年》等。

“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江阴人刘半农是重量级人物。他著有《瓦釜集》、《扬鞭集》、《半农杂文》等。在语言学研究方面,他建立了实验语音学。历史学家胡绳,苏州中学毕业,就读于北大哲学系,著有《帝国主义与中国政治》、《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等。经济学家薛暮桥、孙冶方,两人均为无锡玉祁人,早年即参加革命,从事经济研究与管理工作,分别著有《中国国民经济社会主义改造》与《中国地租之本质》等。目录版本学家顾廷龙,生前任上海图书馆馆长,著有《明代碑刻图录》等。无锡钱钟书,创作学术巨著《管锥篇》、《谈艺录》、小说《围城》等,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郭绍虞,复旦大学著名教授,著有《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等。语言学家吕叔湘,著有《文言虚字》。社会学家费孝通,著有《江村调查》。这些学者都受到吴地传统学术的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