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水生生物及其他动物性皮肤病

水生生物及其他动物性皮肤病

时间:2022-03-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我国沿海,水母蜇伤发生率较高,1987年7月29日至8月5日仅8d时间,北戴河海域即有1 583人被水母蜇伤。海蜇是数种水母的通称,属腔肠动物门,毒液中有类蛋白和肽类、组胺、5-羟色胺、致痛物质。海蜇漂于海面,捕捉和加工工人及游泳者因接触海蜇而致皮肤损伤。1.治疗原则 对抗海蜇所释放的类蛋白、肽类、组胺、5-羟色胺等递质,或神经毒,缓解症状,治愈本病。发现刺胞皮炎后要尽早治疗,以破坏刺胞,控制病情的发展。

一、水蛭咬伤

水蛭咬伤(hirudiniasis,leech bite)多见于下水劳动者,未发育成熟的水蛭可随水被饮入,并寄生于上呼吸道及上消化道,或侵入游泳者的口腔、鼻腔、眼、阴道、尿道或肛门。水蛭寄生所致的出血可以很严重,特别是儿童。见水蛭叮咬处流血不止,水蛭偶可侵及鼻腔及阴道。水蛭又称蚂蟥,医蛭科包括水生吸血蚂蟥、山蛭科为陆生吸血蚂蟥。有2个吸盘,分泌水蛭素(防血凝)和组胺样物质的唾液,使叮咬后伤口流血不止,咬伤处有水肿性丘疹,中心出现一瘀点,有微痒。

注意,不可强行取下水蛭,用烟油或食盐放在水蛭身上使其松开;吸盘不脱落,鼻孔或阴道内可涂蜂蜜、香油,待水蛭伸出体外而将其取出。或用2%普鲁卡因液加0.1%肾上腺素浸润纱布或棉花塞入腔内,几分钟后可取出失去活力的水蛭。

二、海蜇皮炎

海蜇皮炎(jellyfishes dermatitis),因海蜇又称水母,故又称水母皮炎。在我国沿海,水母蜇伤发生率较高,1987年7月29日至8月5日仅8d时间,北戴河海域即有1 583人被水母蜇伤。

【病因与发病机制】

海蜇是数种水母(图18-20)的通称,属腔肠动物门,毒液中有类蛋白和肽类、组胺、5-羟色胺、致痛物质。海蜇漂于海面,捕捉和加工工人及游泳者因接触海蜇而致皮肤损伤。

【临床表现】

1.皮肤损害 被海蜇刺蜇后,局部烧灼、刺痒、刺痛,随后有水肿性红斑丘疹或荨麻疹样损害,重者有瘀斑、水疱,皮损成点状、长条形或地图形(图18-21)。

2.全身中毒症状 若全身被蜇时,可有出汗、畏寒、肌肉痛、胸闷、气急,偶尔出现过敏性休克,血压下降、肺水肿,呼吸困难,危及生命安全。

【防治】

1.治疗原则 对抗海蜇所释放的类蛋白、肽类、组胺、5-羟色胺等递质,或神经毒,缓解症状,治愈本病。发现刺胞皮炎后要尽早治疗,以破坏刺胞,控制病情的发展。

2.治疗措施 见表18-3。

(1)游泳不要接触水母。

(2)清除刺丝囊,用食醋清洗患处30s至1min;或1%明矾水或小苏打或直接用海水清洗患处。

(3)过敏性休克应立即抗休克治疗,可使用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及抗组胺药。

(4)严重的水母刺伤,可使用抗蛇毒血清。

(5)镇痛用冰袋及镇痛药,局部麻醉药。

(6)口服抗生素预防继发感染。

(7)注射破伤风抗毒素

(8)皮肤反应可外用糖皮质激素霜。

图18-20 海蜇

图18-21 海蜇皮炎

表18-3 海蜇皮炎的治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