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

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

时间:2022-03-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义务教育公平是所有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的基础和前提;高等教育是教育的高等形式,能否接受高等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人能否获得较高的社会地位、占有较多的社会资源、取得较高的主动权。教育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职业教育是最具平民性和普遍性特征的教育形式,在促进社会和谐、实现教育公平过程中有着特殊的作用。

一、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必要性

(一)发展职业教育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内在要求

教育是实现人类公平的伟大工具,教育的作用比任何其他人类发明都要大得多。从人类发展的角度来讲,公平问题是一切社会问题的基础,也是一切社会问题产生的根源。在诸多公平问题中,教育公平被视为所有公平的基础、前提和起点,更是21世纪人们谈论和思考所有公平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多数学者认为,接受教育是人类发展的基本条件,是每一个公民所应该拥有的基本权利。只有实现教育公平,每一个公民都拥有基本平等的受教育权,人们才能有其它的公平可言。否则,失去了教育公平,所有其它公平都是空谈。可以说,在当前和今年相当长时期内,教育是人类一切发展和福利的原动力,教育公平也就是人类社会本真的公平。

教育不仅是社会大系统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自成系统。教育公平包含着复杂的内涵。首先,从教育形式来讲,教育公平意味着教育系统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结构合理,以及各组成部分的协调发展,以确保教育本身得以公平发展(包括教育的均衡发展、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其次,从教育实质来讲,教育公平意味着每一个公民都可以无条件地、平等地享有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利,都可以通过接受教育来获得人生发展的公平。综观我国当前教育系统的发展,我们可以发现一个重要的特征:义务教育、高等教育的公平问题,是整个社会和多数学者关注的焦点,而职业教育的公平问题似乎被人们忽视。诚然,义务教育作为国家的强制性教育,其公平问题不仅涉及国家、社会的根本利益,更是每个人在自身成长和社会生活中的基本权利保障,是每个人获得人生幸福的基础。义务教育公平是所有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的基础和前提;高等教育是教育的高等形式,能否接受高等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人能否获得较高的社会地位、占有较多的社会资源、取得较高的主动权。就我国的情况来讲,即使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高校扩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施,也无法从根本上改变一个事实,即: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实施,意味着我国的义务教育公平已经基本实现,普通高等教育则并非每一个企盼者都能获得。这个问题,不是仅仅提高均等机会就能解决,更与每一个个体的智力特征、学习能力等密切相关。高等教育不平等问题也就在所难免。如何满足那些期盼获得更多教育机会,却无缘进入高校学习的学生的教育需求呢?职业教育或许可以成为弥补义务教育平等之后高等教育事实不平等的理想选择,初中毕业生可以进入中等职业院校学习,高中毕业生可以进入高职院校深造。可以说,职业教育是我国后义务教育阶段最具平民性和普遍性特征的教育形式,是一种多数人都应该得到、可以得到的教育机会。国外职业教育发展的实践证明,职业教育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是区域经济腾飞的发动机和原动力,更是多数人实现人生理想的重要起跑点。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社会公平的关键在于教育公平,而教育公平的关键在于职业教育公平。

(二)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原动力

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源的主渠道,通过职业教育开发人力资源,已成为国家新世纪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职业教育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突出表现在四个方面:(1)职业教育可以大范围地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提升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使他们易于接受新知识、掌握新技术、开发新产品,从而促进区域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就业机会的增加。(2)职业教育可以促进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人力资源水平和结构,从根本上决定着区域产业结构能否顺利实现调整升级。当前,技能型人才的匮乏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各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根本性因素,通过发展职业教育来改善人力资源结构,也就成为推动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必然选择。(3)职业教育可以促进区域外向型经济的发展。随着国际市场的进一步开放,中国已逐渐成为世界市场的“加工厂”,劳动力的整体素质水平,以及技能型劳动力的可获得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中国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融入程度。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可以为区域培养大量技能型劳动力,为招商引资、参与国际市场创造了良好的人才环境。(4)职业教育可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客观上要依赖于现代科技的发展。这不仅要求有大量的科技研发成果,更要求将这些科技研发成果加以推广应用,转化为现实的劳动生产力。只有大量科技成果而没有大量的高素质人才去利用这些现代化成果,科技研发成果也就难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劳动者运用现代科技成果的能力,可以从根本上促进科学技术的吸收、转化和创新,从而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总之,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客观上要求建立起工种齐全、技术过硬、结构合理的技术工人队伍,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可以说,作为以培养专业技术人才为目标的职业教育,是将我国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有效手段和必然选择。

当然,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速度。通常,经济发达国家比经济落后国家职业教育发展得好,同样,城市发达地区比农村偏远地区职业教育发展得好。从某种程度来讲,对于职业教育而言,区域经济和生产力发展水平不仅影响着人们对职业教育的需求意愿,决定着职业教育发展的经济基础,并影响着职业教育毕业生的就业机会。但是,职业教育并不是被动发展的自然产物,职业教育更要通过培养人才来发展区域经济,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就是说,职业教育不仅要适应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更要超越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通过优先发展职业教育,推动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发展职业教育是实现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首先,发展职业教育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教育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职业教育是最具平民性和普遍性特征的教育形式,在促进社会和谐、实现教育公平过程中有着特殊的作用。实践证明,与普通高校毕业生大多在外地就业的特征不同,职业院校学生在毕业后,大多留在本地就业,服务于当地经济和社会建设,有利于地方社会的和谐发展。同时,职业教育是面向市场、以促进社会就业为主要手段的教育形式,其首要目的是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这种教育形式,无疑可以提高地方就业率,提高低收入群体的生存能力,促进区域内社会稳定和全面发展。此外,职业教育可以帮助外来人员提高劳动技能和生存能力,因而可以帮助他们融入城市生活,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最终实现社会的全面发展。

其次,发展职业教育有利于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与其它教育形式不同,职业教育可以是全人生的教育,即终身教育。从某种程度来讲,终身教育是职业教育的优势和精髓所在。在终身教育理念的影响和指导下,职业教育可以满足任何一个行业、任何一个岗位、任何一个个人时刻学习、终身学习的需要。这时,职业教育的内涵,就已经从单一的技能培养拓展为综合素质技能培养;职业教育的目的,也从单一的实现就业拓展为改善就业状况、提升生活品质。伴随着职业教育内涵和目的的变化,职业教育的外延也得以不断拓展,社区教育、成人教育、业余教育、老年教育等逐渐成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飞速发展、社会形成日新月异的时代,人们需要不断地更新知识、掌握技能,不断地充电,才能适应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步伐,职业教育所扮演的角色也更加重要。当职业教育成为多数人赖以发展的重要教育形式时,职业教育生源也就可以得到拓展,而职业教育本身,也就成为一种推动个人全面发展的重要教育形式。

再次,发展职业教育有利于实现教育的全面发展。职业教育是一种专业化教育,职业教育的专业化特征,决定了职业教育的多样化、创新化特征。正是职业教育的这些特征,使得职业教育在各类教育形式中独树一帜,成为其它教育形式的效仿榜样,推动着其它教育类型的全面发展。一方面,职业教育的发展,有助于在普通教育中强化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一种以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开发个人身心潜能、注重健全人格培养为显著特征的教育理念。我们积极倡导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相互融通,本身就是将职业教育注重素质教育的理念感染普通教育的过程。同时,职业教育的发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转移人们对高考的依赖和关注,为普通教育的素质拓展提供更多的思考与参照;另一方面,当今社会分工不断细化,社会对人才职业化、专业化、多元化的需求呼声不断高涨。普通教育在人的专业技能培训、个性化差异培养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人才培养的单元化特征十分突出。而发展职业教育,将有助于缓解社会对人才的多元需求,以及普通教育的单元人才培养模式之间的矛盾。可见,发展专业调整迅速、课程设置灵活、社会针对性强的职业教育,可以有效解决人才供求的结构性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其他教育类型的不足,促进整个教育体系的全面、协调发展。

二、我国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现实意义

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尤其是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是党和政府针对我国的现实国情提出的要求,更是当前和将来相当长时期内,需要重点扶持的教育类型。之所以需要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尤其是大力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主要是基于以下三方面的考虑。

(一)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有利于增加教育机会

目前,尽管我国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还很低。据相关统计数据,截止到2010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仅为26.5%,还有70%以上的学生不能接受高等教育,他们要么进入社会就业,要么只能接受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即使到2020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仍有60%以上的学生需要接受中等职业教育(周济, 2007)。总的来讲,我国普通高中的发展空间十分有限,在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条件下,如果不加快中等职业院校的发展,必然会影响到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发展目标的实现,制约我国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拖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因此,我们必须加快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尤其要加快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事实证明,许多无法进入普通高中、高等院校深造的学子,通过接受中等职业教育,提高了自身的综合素质和劳动技能,成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栋梁之才,在各自的行业内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我国的经济发展形态,可以说是以一种农业经济为主,工业经济、知识经济并存的混合型经济状态。这其中,不同区域、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产品技术含量不尽一致,生产组织方式和机械化水平各不相同,对人才的需求类型、需求规格也呈现出多样化趋势。从企业组织形态来讲,我国90%以上的企业属于中小企业,其技术装备落后、机械化水平较低、人才极度匮乏。然而,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当今时代,为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多数中小企业迫切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这其中需要大量的技能型人才。作为主要面向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农村中等职业院校,可以及时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变化趋势,以及对人才的需求趋势来自主设置专业、灵活设置课程、有针对性地开展实习实训,从而在短期内培养出大量的、符合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弥补了广大中小企业(尤其是乡镇企业)的人才供求缺口,缓解了企业发展的人才瓶颈,促进了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

(三)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有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

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意义,不仅仅是增加教育机会、促进经济发展,更多的是其政治和社会层面的考虑。正如前国务委员陈至立所言:“如果说过去强调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维持高中阶段普职比例基本相当,更多的是考虑守住职业教育阵地、保护职业教育资源的话,那么我们现在强调两者基本相当,则主要是基于实现和谐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需要而做出的选择”。我国人口基数大,适龄劳动力数量多,随着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的加快,社会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就业压力和就业矛盾异常突出。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可以为社会闲散人员提供更多的发展机遇,使他们有书可读,在获得一技之长后又有业可从,这既可以维护社会的稳定大局,又可以缩小城乡差距、贫富差距,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进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