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顾琴《黄山奇松》教学设计

顾琴《黄山奇松》教学设计

时间:2022-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基于这样的认识,《黄山奇松》的教学设计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顺应学生类课文的学习需求,努力彰显奇松之美、语言文字之美、情景交融之美。江苏省特级教师、淮安实验小学副校长顾琴《黄山奇松》的教学,能够依据文本特点,以及学生的基础性资源,很好地体现了课标的教学理念,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了学生类课文学习力的生长,实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设计理念

《黄山奇松》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文章篇幅短小,结构清晰,内容通俗易懂,属于写景文中运用点面结合的表达方式来描写景物特征的典型文章。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读懂课文内容不难,但学会写景类文章的写作方法不易,虽然他们之前学习、阅读过多篇描写景物的文章,但他们在阅读时,很少关注同类文体的方法习得,还没有建立类课文意识,更没有能够自觉地运用类课文学习的方法进行迁移,因此,本课教学适宜让学生用发现的方式逐渐找出知识的结构,体验、学习、形成阅读写景类文章的方法,提升学生对写景类文章的整体体悟水平,促进学生学习力的生长。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了解黄山奇松的特点,感受黄山松的奇美,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3.把握文章的结构,学习作者运用点面结合的表达方式,选取代表性景物的典型特征进行细致描写的写作方法,提高学习写景类文章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初识奇松

1.同学们,喜欢旅游吗?简要介绍一下你去过哪些地方?

2.有这样一句诗:“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你知道诗句赞美的是什么地方?关于黄山,你了解多少?(小组内交流课前所查资料后汇报)

3.揭题:黄山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闻名于世。今天,我们就一起去领略“黄山四绝”之一奇松的风姿。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直接、间接的经验,使学生入情入境,激发学生阅读的热情,也为课文的学习奠定情感基调。

二、预习反馈,乐学字词

1.指名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重点指导多音字“劲”,学会根据字意选择读音。

2.学习生字词,重点指导“誉”。

①观察字形:辨析“誉”和“誊”。

②字理析解:誉,形声字,繁体为譽,言形與(与)声。本义:称赞,赞美。

③指导书写。

【设计意图】学生自主交流,展示学习收获,养成主动读书、乐于识字的习惯。引导学生探究字理,临摹书写,在汉字文化的渗透中让字词教学简约丰厚,同时也有效地落实了新课标中关于随堂练字的要求。

三、整体感知,质疑问难

1.浏览课文,看看黄山松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2.大家都觉得黄山松很奇,有谁带着问题读课文的?

3.梳理问题:带着问题读书会让我们的阅读更有方向,更有收获。在这些问题中,你觉得哪个问题比较重要,解决了它,其他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梳理出重点要研读的问题:黄山奇松奇在哪里?

【设计意图】整体感知课文,落实自主学习理念,围绕课文质疑问难,并帮助学生学会梳理问题,能抓住核心问题研读文本,以培养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能力。

四、精读品悟,感受奇松

1.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圈画出你认为能够体现出黄山松“奇”的语句,抓住这些关键词再想一想,在旁边简单地写一写阅读感受。

2.小组内交流阅读收获。

3.全班交流:黄山松“奇”在哪里?

预设一:感受迎客松之奇

(1)生命力顽强。

理解“饱经风霜”的意思。想象一下,“饱经风霜”这个词包含了迎客松生长过程中的哪些艰辛?请大家用这样的句式说一说。

无论是____________,还是____________,迎客松总是郁郁苍苍,充满生机。

(风撼不动它,雪压不断它。饱经风霜却郁郁苍苍,这是一种生命的奇迹!)

【设计意图】“饱经风霜”对于学生来说很难理解,化抽象为直观,在理解词语意思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说话能力,更能让学生感受到迎客松那顽强而神奇的生命力。

(2)姿态优美。

欣赏迎客松图片。想一想,它为什么会被称为“迎客松”呢?

(3)拓展深化:迎客松美名传天下,有很多诗人赞美过她。

出示《迎客松赞》一诗:

奇松傲立玉屏前,

阅尽沧桑色更鲜。

双臂垂迎天下客,

包容四海寿千年。

结合课文内容,简要说说你对诗句的理解。

(4)感情朗读:迎客松它热情好客,它生命力顽强,现在已经成为黄山松的代表,成为整个黄山的象征,也是整个安徽省的象征,乃至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热情好客的象征了。作者在写迎客松时是种怎样的情感呢?

(5)学习写法:你发现作者抓住了什么写出了迎客松的“奇”?

小结:写景,就要抓住景物的典型特征来写,才能写出它与众不同之处。

【设计意图】关注写法的指导,引领学生在阅读中揣摩、感悟写作方法,让学生知道课文是怎么写的,并通过交流总结予以强化扎根,使学生掌握得更清晰,言意兼得。

预设二:感受陪客松之奇

(1)对陪客松,作者写得非常简略,在这句话中,你认为哪个词用得最好?

(正对:位置奇;静静地站在那儿陪同游人:姿态奇)

(2)小结:对陪客松的“奇”,同样是抓住了它独有的特点。

预设三:感受送客松之奇

(1)理解“天然盆景”。为何称它是“天然盆景”?这是谁的杰作?

(2)送客松奇在哪儿?

(3)介绍三大奇松,复现文本:黄山三大名松历经沧桑风雨,却仍然生机勃勃,同时又各具姿态,让我们充分感受了黄山松树的奇美。如果你是黄山的一个小导游,你会怎么向游人介绍这三大名松呢?可以选用这样的句式,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来介绍。

“黄山松真奇啊,迎客松__________;陪客松__________;送客松__________。”

【设计意图】以导游介绍的形式,内化文本的语言,在实践运用中,使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快乐,激发起内心的创造欲望,有利于个性的发展和创造力的养成。

(4)小结:为了突出黄山松“奇”的特点,作者重点介绍了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三棵名松,让我们感受到了黄山松的神奇,这是选取典型事物来描写的方法,我们在阅读时要注意体会。

预设四:感受奇松的千姿百态。

玉屏楼前这三大名松是最有代表性的,然而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的黄山是无石不松,无松不奇的。你还从哪里读出了黄山松的奇?

(1)学习第一自然段。交流黄山松的奇。(生长环境险恶、姿态潇洒、挺秀)

(2)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

①这段话写出了黄山松几种姿态?

②欣赏“千姿百态”的奇松图片,并说说你的感受。

③同样是写姿态,这段话在句式表达上和第二段有什么不同?

(句子较短,富有变化,不重复不单调,富有节奏,这就是汉语的魅力。)

【设计意图】利用文本独特的语言表达,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感受汉语言的博大精深和永恒的魅力。

五、学习写法,赞美奇松

1.我们通过品读语言文字,一起领略了黄山松的奇美。那么作者是怎样把黄山松“奇”这个特点写清楚的?小组讨论,交流总结。

2.古往今来,陶醉于黄山美景中的文人墨客数不胜数,赞美黄山的名篇诗句不计其数。交流搜集的诗句,阅读品味。

教师推荐:

恨不能化千亿身,逐峰皆到。(袁枚)

峰奇石奇松更奇,云飞水飞山亦飞。(魏源)

欲识黄山真面目,风华半在玉屏楼。(老舍)

纵教折骨山中死,此地今生也再来。(张大千

3.拓展练习。

(1)读:搜集描写“黄山四绝”的其他文章读一读,进一步了解黄山,感受黄山的独特魅力。

(2)写:选取身边的一处景物,仿照本文写法,从三个自然段中任选一段,仿写一段话。

【设计意图】基于“大语文”的情怀,将学生的阅读引向课外,引向中华文化浩瀚的星空。通过读写结合,使工具性和人文性得以统一。

【设计说明】

课堂应让学生得到成长,成长能够让学生带着足够的兴趣、习惯、情感、思维、精神等,充满成长气息的教学才是有效的。基于这样的认识,《黄山奇松》的教学设计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顺应学生类课文的学习需求,努力彰显奇松之美、语言文字之美、情景交融之美。通过朗读感悟、合作探究等方法,引导学生在品读语言文字中把握景物特点,体会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赞美之情。在朝向“学会学习”的过程中,以迎客松为例,帮助学生揣摩作者的写作方法,让学生明确,只有抓住景物的典型特征才能写出景物的与众不同,再让学生运用习得的方法学习陪客松和送客松的典型之奇,进一步提升学生对写景类文章的体悟水平。最后的整合提升,渗透了写景类文体的类结构教学,帮助学生明晰了“这一类”文本的特点和阅读的方法策略,使学生在美文美读的同时,生长“类课文”的学习力。

【简评】

江苏省特级教师、淮安实验小学副校长顾琴《黄山奇松》的教学,能够依据文本特点,以及学生的基础性资源,很好地体现了课标的教学理念,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了学生类课文学习力的生长,实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1.品悟语言,把握景物特点。

文本是语言的载体,是孩子情感体验的途径。以文本的学习为基础,扎扎实实引导学生立足语言文字,进行听说读写的实践活动,就抓对了教学的起点、立足点,同时,也找到了语文教学的根本归宿。本课教学,顾琴着重引领学生在品读词句中把握景物特点,体会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赞美之情。例如在感受迎客松之奇时,学生很容易被迎客松奇特的姿态所吸引,而对它顽强的生命力有所忽视。教师抓住“饱经风霜”一词,引导学生想象迎客松在生长过程中可能遭受的各种艰辛,再联系下文的“郁郁苍苍、充满生机”等词,通过想象、比较、朗读等方法体会迎客松生命的奇迹。在这样的基础上,理解迎客松的象征意义就要容易得多。

2.揣摩写法,提升阅读能力。

阅读教学要“带学生在文章里走个来回”,这是课标对中高年级阅读教学提出的要求。语文教学不仅要引导孩子读懂文本,还要在读懂的过程中朝向“学会学习”。教学过程中,顾琴以迎客松为例,帮助学生揣摩作者的写作方法,让学生明确,只有抓住景物的典型特征才能写出景物的与众不同,再让学生运用习得的方法学习陪客松和送客松的典型之奇。最后,在对课文进行整合时,进一步帮助学生明晰作者的思路,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提升了学生对写□类文章的整体体悟水平。

3.注重积累,强化语言运用。

语文的学习,很重要的任务就是让学生积累言语材料,积淀语感经验,提升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本课教学,顾琴给学生提供了多次语言实践的机会。例如,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对《迎客松赞》的理解,用规范的句式介绍二大名松等,这样的语言训练源自文本,帮助学生积累了课文中的精妙语言,同时又高于文本,实现了语言的内化与转化,在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同时,又能促使学生在情感上得到“润物细无声”的深厚沉淀。

4.拓展延伸,丰富文本内涵。

语文课程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沟通课堂内外,拓展教学内容,使学生在更加广阔的背景下学习语文,这是帮助学生走入文本、品味文字,获得触及心炅感悟的重要途径。教学中顾琴适时地拓展了一些赞颂黄山的名言诗句,丰富了文本的内涵,起到了拓展认识,深化情感的作用。同时,在与课外的链接中,课文就不仅仅局限于单薄的一篇文章了,而在融通文本与生活的联系中,拓展了学生的思维,使阅读有了广度、厚度和温度,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