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选择的力量

选择的力量

时间:2022-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用通俗的话来说,存在与选择的关系就是你选择,你才存在过。这隐喻着选择视角的灵活性。我们做任何事都会面临选择,而我们做出的选择又决定我们要采取的方法。我们须明白一点,永远保留自己对自己人生的选择权,不为别人的意志所屈服;永远拒绝为任何一个人的人生做主,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别人头上,哪怕他是你的孩子。

我们生命的根本动力是成为自己。什么是自己,我们又怎样可以成为自己?

罗杰斯认为,所谓自己,就是一个人过去所有的生命体验的总和。假若这些生命体验是我们被动参与的,或者说是别人的意志的结果,那么我们会感觉,我们没有在做自己。相反,假若这些生命体验是我们主动参与的,是我们自己选择的结果,那么不管生命体验是快乐或忧伤,我们都会感觉是在做自己。是不是在做自己,是生命成长极为关键的一点。

现实中,越是敬业的教师,越喜欢为学生做选择向导。以爱的名义帮助学生选择高考志愿,选择中考志愿,选择文理分科,选择学习哪门艺术作为特长……我们感觉自己主动、负责地参与了学生的人生,却从未想过学生会感觉很不舒服——感觉不是在做自己,他们被选择、被决定,在做别人的替身,实现别人的人生愿望。

人本主义心理学将自我实现视为最高价值。相应的,存在主义哲学也将“选择”视为最主要的命题。用通俗的话来说,存在与选择的关系就是你选择,你才存在过。如果你总是被选择,那么你就不曾活过。但问题是,太多的人喜欢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别人身上。甚至,一个哲学家称,一个生命的过程,就是不断与别人的个人意志做较量的过程。别人会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我们,我们同样也会这样做。

“我这样做,是为了你好。”教师需要去“爱”学生,不管学生需不需要,教师都要去“爱”学生。难怪学生对教师的爱经常没什么反应,因为这种爱其实是对生命成长的伤害。

我的学生时代是在没有个体选择权的计划体制下度过的:小学是就近入学,中学是“机器分配”,大学是班主任和家长共同决定,工作是学校包分配……后来工作调动的千辛万苦、千难万险让我特别深刻地体会“选择权”的重要性。当了老师、父母后,因为担心学生、孩子走错路,我不由自主地卷进了别人的人生,帮他们决定,帮他们选择,不自觉地剥夺了他们成长的机会。

不过,自己为自己的人生做决定,意味着你必须为自己的决定负责,也要冒险。如果选择错了,你受伤了,不能怨天尤人,不能把责任推卸到别人身上,只能“打掉牙往肚子里咽”。也有学生惧怕“冒险”,宁愿放弃自己的意志,宁愿被老师家长决定,放弃自己把握命运的选择,心理上永不断乳,也不必为选择负责。由此可能会延伸出多少不愿负责的“啃老族”,到底谁该为谁的人生选择负责?

“情绪维持几秒,心情维持几天,心态维持一生。”这隐喻着选择视角的灵活性。教师工作的复杂性意味着你在任何一天都可能要做出一千个决定:怎样去回应某个学生,怎么去跟一个家长谈事,怎样给一个同事提建议,怎样对一堂早已安排好的课进行调整使它满足不同的学习习惯。我们做任何事都会面临选择,而我们做出的选择又决定我们要采取的方法。我们可以选择将自己沉浸在紧张的、程式化的工作中,也可以选择建立自信,把自己的感官打开,抓住机遇,培养思维和行为的灵活性。

科技在发展,信息轰炸着我们的大脑,我们须要有意识地拿出一些时间和精力以检验我们的状态,反思我们通过自己的感官或他人获得的反馈,相应地调整我们的行为。如果我们不能时刻调整并监控我们的“心灵地图”,那么它很快就会变得过时,或者我们的心灵会陷入“选择性瘫痪”。教育不只是在学习学术课程,也是在教育我们自己。

我们须明白一点,永远保留自己对自己人生的选择权,不为别人的意志所屈服;永远拒绝为任何一个人的人生做主,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别人头上,哪怕他是你的孩子。

选择是催熟生命的力量,选择还要站在“爱”的频率上,生命才能成长得更加丰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