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音乐,不只是影片的—种点缀

音乐,不只是影片的—种点缀

时间:2022-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音乐的“反复”在电影中是极为常见的,它往往能渲染情绪,烘托气氛。影片《黄土地》中的音乐“反复”亦是如此。显然,编导是别有一番深意的,而这些深意编导便寄寓在影片的陕北民歌中,尤其是主人公翠巧的四次歌声中。此时,落日映照着漓漓的黄河水。原来翠巧的自由的意识萌发了。第四次翠巧的歌声回荡在她出走的路途中。这样的歌声,已经完全不是先前的翠巧能唱得出的了。而此番用心却是当今国产片中较少见的。

音乐的“反复”在电影中是极为常见的,它往往能渲染情绪,烘托气氛。影片《黄土地》中的音乐“反复”亦是如此。但我觉得《黄土地》这部影片的音乐,除了渲染情绪、烘托气氛外,还起着交代情节、穿针引线的作用。固然,这是因为,影片的内容即是叙述一个八路军战士去陕北黄土高原的一个村落收集民歌的故事,自然离不开音乐,离不开一曲曲动人的陕北民歌。但是,看过电影我们知道,影片中的八路军战士并没有收集到民歌。这部影片的主题也不仅仅是叙述这么简单的一个故事。显然,编导是别有一番深意的,而这些深意编导便寄寓在影片的陕北民歌中,尤其是主人公翠巧的四次歌声中。也许可以这样说,翠巧的思想感情、人物命运,通过歌声,为观众所知,也引起了观众的深思。

翠巧的第一次歌声响起,是在河边挑水时。此时,落日映照着漓漓的黄河水。一个水桶的特写、一曲哀怨的主旋律。渐渐地,越来越响。歌声:“六月里黄河冰不化……人里头数不过女儿可怜……”这歌声,向观众交代了这是一个黄河边上的女子的满腹苦水,真像流不尽的黄河水啊。主人公一出场,就抓住了观众的心,引起了观众的联想:她的命运究竟如何?为什么会这般愁苦?观众带着对主人公身世的疑惑和命运的担忧,沉浸到影片所描绘的故事里面去了。

第二次是在家里纺纱时,一架破旧的织机,吱吱呀呀。昏暗的屋子,一切让人觉得烦躁、沉闷。此时,音乐响起来了,还是这首主旋律:“天上的沙鸽对对飞,不想我的那亲娘再想谁……不想成亲我挨过打……我受艰难对谁说,对谁说,依儿哟。”听了这首歌,观众心里明白了。原来翠巧的自由的意识萌发了。这是人的本性还是由于住在她家的战士顾青讲了延安男女自由恋爱的事,观众自可去领会。然而,通过歌声,表白了翠巧的心迹;观众也能由此触到翠巧的感情脉络,同时,为下面的叙述做了铺垫。

第三次也是在河边挑水,同样的天,同样的河,同样的镜头。不过,这次的处理更让人回肠荡气,令人有一种空旷感:“浮水上的鸭子刮水上的鹅,公家人不知我会唱歌……想说心事我开口难,我开口难,依儿哟。”和战士顾青的相处,从顾青的叙述、行动中,翠巧被南边(指延安)的生活吸引了,她向往着那一边。然而,她毕竟身处在这样一个闭塞的地方,封建的、昏昧的习惯势力抑制了她,她只能从内心里这样呼喊,这样祈求着。这时的音乐处理就恰到好处地补充了语言、动作所不能表达的内容。陕西民歌那深沉、缠绵的音符,让人沉浸于浓郁的愁绪之中而不能自拔。

第四次翠巧的歌声回荡在她出走的路途中。银幕上,翠巧融进了橘红色的余晖里,渐渐地离观众远去。人去了,可是她的歌声又萦绕在观众的耳际:“芦花公鸡当院里站,共产党来了个自由汉。马里头挑马就不一般高,人里头就数咱公家人好。”这样的歌声,已经完全不是先前的翠巧能唱得出的了。翠巧觉醒了!她抗拒包办婚姻,毅然出走了。何以如此?这歌声,不是告诉了观众了吗?她知道了公家人人好,她知道共产党给人以自由,她已经不像村里人那般愚昧了。(影片结尾“求雨”中便没了翠巧)她走上了自己该走的路!

总之,影片《黄土地》的音乐,也可以说民歌主旋律的多次反复,不单有烘托气氛、渲染情绪的作用,而且还交代了故事情节,起到了突出人物性格和主旨的作用,给人一种“百转千回、绕梁三日”的感觉,产生了诗情画意般的意境,构成了影片的艺术的张力。而此番用心却是当今国产片中较少见的。当今的国产片往往是把音乐作为一种点缀,所谓“戏不足,歌来凑”而已。

(本文收录于上海教育学院《影视鉴赏》选修课考试优秀作业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