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耐住寂寞科研教学齐头并进

耐住寂寞科研教学齐头并进

时间:2022-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的老师们都知道,每天早晨楼前停放的第一辆车一定是王震宇的。“只有耐得住寂寞,才能对科研专情凝注、心无旁骛,才能责尽心安、苦中孕乐,才能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对王震宇来说孤独已成为常态,“因为耐得住寂寞是做好科研的基本功”。王震宇在美国做博士后期间结识了邢宝山教授,从2005年起开始了长达11年的密切合作。对科学创新的极致追求是王震宇所崇尚的科研精神。

“没有什么比走在创新之路上更艰难的,也没有什么比走在创新之路上更让人兴奋的。”王震宇如是说。

作为中国海洋大学最年轻的教授、博导之一,在科研的道路上他要忍受的除了永无止境的知难而上,更重要的是耐得住寂寞的品质。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的老师们都知道,每天早晨楼前停放的第一辆车一定是王震宇的。10年来,无论春夏秋冬,早晨7点准时到办公室已是他多年的习惯。

王震宇(右)在科研中

要在人生最意气风发的年纪,默默埋首在几十平米的实验室里,十年如一日的面对着各种数据和仪器,其中的执着与坚持可想而知。

“只有耐得住寂寞,才能对科研专情凝注、心无旁骛,才能责尽心安、苦中孕乐,才能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对王震宇来说孤独已成为常态,“因为耐得住寂寞是做好科研的基本功”。

2005年,王震宇与美国马萨诸塞大学邢宝山教授合作,在国内率先开展了人工纳米颗粒的环境效应研究。

纳米科技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才逐步发展起来的前沿、交叉性新兴学科,随着纳米科技的飞速发展和纳米产品的普及应用,科学家开始关注并探讨纳米技术是否对人体健康、生存环境和社会安全等方面存在潜在的负面影响。

纳米颗粒的潜在毒性与生物环境安全问题引起了王震宇的关注,“未知即是创新”,他认为,这片在国家需求和科学前沿交汇点上的未知新领域,充满了科学创新的机遇。

这11年来,王震宇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基金等10余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近5年,他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28篇,其中7篇发表于环境类权威期刊Environmental Science&Technology,授权国家发明专利8项。

王震宇感慨,他学术生涯最最重要的人之一是美国麻省大学终生教授邢宝山。据微软学术搜索(Microsoft Academic Search)网站2015年的最新统计,在全球277 121名环境领域的科学工作者中,邢宝山在过去10年内的综合影响力排名第三。王震宇在美国做博士后期间结识了邢宝山教授,从2005年起开始了长达11年的密切合作。每天中午11点和晚上11点是他们约定的讨论时间,几乎每天一封邮件。邢宝山教授对王震宇的评价:踏踏实实做事,具有把握科研方向、管理和创新能力,科研严谨执着,“师者”责任心强。

近期,邢宝山教授和王震宇教授又成立了中国海洋大学近海环境污染控制研究所,为年轻的团队提供了更好的研究平台和空间。可以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在环境科学的国际舞台上,能看到更多海大人的身影。

对科学创新的极致追求是王震宇所崇尚的科研精神。西方有句谚语:“需求乃发明创造之母”,“我喜欢说需求是创新之母,”他解释道,“最有用、最有价值的创新是解决需求的创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