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如何写社科科研本子

如何写社科科研本子

时间:2022-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07年,由国家文化部在研究院基础上成立了云南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是目前全国六个设在高校的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之一。2007年,云南省委宣传部批准设立的首批十个“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中,该校获准“云南民族文化与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与“云南生态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两个基地。

一、总体情况

云南大学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以“单项居前列,局部创优势,总体上水平”为发展战略,通过“211工程”一期、二期、三期的建设,民族学、专门史已成为国家级重点学科;中国民族史、中国经济史、国际关系、民族文化学、文化产业、工商管理、旅游管理、理论经济学、专门史、公共管理、文艺学等学科也成为省级重点学科。

学科建设方面,形成了2个国家级重点学科、19个省级重点学科;民族学、历史学、理论经济学、政治学、中国语言文学、工商管理六个一级学科博士点。

学校已建成国家、省、校三级科研平台,现有17个学院、1个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1个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2个省级研究院(云南省民族研究院、中国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建设研究中心)、4个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云南省文化产业研究基地、云南省生态建设与可持续发展基地、滇学研究基地、周边地区安全与区域合作研究基地)。

二、主要成绩

1.国家级科研项目数稳步增长

十年间,此校科研项目立项数、立项经费稳步增长,尤其是国家级社科基金项目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2001年到2004年,基本每年只有3到5项左右,而从2005年开始,就基本保持在18项左右。最近两年,此校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绩突出,2010年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项,立项经费236万元,立项率为13.4%,高于全国9.9%的立项率。面上项目立项数在西部地区名列前茅,占云南省年度项目总立项数(39项)的38.46%,继续名列全省首位。该校在此期间获得了1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3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和3项国家社科重点项目。

2.基础研究优势不断巩固

该校一贯重视基础学科建设,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成效显著。学校历史学科最早设立于1937年;相继成立了具有学科特色的西南文化史、中国民族史、云南地方史、中国封建经济史、西南边疆史、南亚东南亚史、西南亚史、西南古籍研究等研究方向。2007年,专门史获准为国家重点学科。现有10个博士学位授权和9个硕士授权点,中国史为博士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

在民族学学科建设方面,在2000年成功组织了跨世纪云南少数民族村寨调查之后,2003年暑期,再次组织了32个调查小组,获得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出版了《中国民族村寨调查》、《云南25个民族村寨社会调查》系列丛书,在学术界和社会上均产生了巨大影响。2010年,在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优秀成果评奖中,该校13项成果获奖,成为本次奖项评选最大赢家,获奖成果数量占全国获奖总数的10%。在同年开展的全国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评估工作中,该校民族学一级学科获得86.1的整体水平分,排名全国第二。

政治学在1925年就开始招收本科学生,现为政治学国家级一类特色建设专业、省级重点专业、省级重点学科,博士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此学科在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和《政治学研究》等先后出版和发表了“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民族政治学》、教育部推荐的“研究生教学用书”《民族政治学(第二版)》及一批有重要影响的著作和论文,构建了一个由本科的特色课程到硕士再到博士的民族政治学人才培养体系,推进了民族政治学学科在我国的建立和发展。

3.社会服务作出新的贡献

此校长期重视发挥对政府决策的咨询和建议作用,积极为国家和地方建设服务,取得了一批重要的应用成果,获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李晨阳、吴磊、瞿建文等学者关于中缅石油管道建设的政策建议,刘稚教授关于云南省境外罂粟替代种植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咨询报告都得到了国家有关部门的采纳,具有重要影响。

2010年,何明教授向教育部《专家建议》提交的材料,被教育部评选为2010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咨询报告。梁双陆等专家的研究成果《云南省新型工业化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被云南省社科规划办以《社科成果要报》的形式报送省有关决策部门。

此校实施的“民族文化生态村”、“云南大学民族调查基地和小康社会建设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在云南及全国有关省区近30余个少数民族村寨建立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咨询服务、学术研究工作站,不仅建立了学术研究的基地,而且对少数民族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起到示范作用,受到云南省委、省政府的高度评价。

此外,学校通过发展研究院、国际关系研究院等单位主办的《发展研究报告》、《周边要报》、《边疆与民族问题咨询报告》等发展报告形式,围绕国家安全、对外开放、产业发展与和谐边疆、富民兴边等重大问题不断提出重要的政策建议,并呈报政府有关单位,供其决策参考,产生了较好反响。

学校教师还积极开展关于文化产业、民族问题、旅游业等方面的应用性研究,对云南省文化产业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旅游规划、民族社会研究、边疆治理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4.科研基地建设有序开展

此校的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自2000年设立以来,积极开展学术研究、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工作,在学科创新、研究成果、科研项目等方面取得了较大成绩。此中心还参与举办了“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第十六届大会”等国际性的学术会议。

2006年,此校与云南省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共同成立云南文化产业研究院。2007年,由国家文化部在研究院基础上成立了云南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是目前全国六个设在高校的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之一。此中心在民族文化与文化产业基础理论、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民族工艺品产业化发展、区域文化经济、民族影视传媒、民族地区乡村文化建设、和谐文化研究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学术影响。

2007年,云南省委宣传部批准设立的首批十个“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中,该校获准“云南民族文化与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与“云南生态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两个基地。2010年,该校又新获批“滇学研究基地”、“周边地区安全与区域合作研究基地”两个基地,从而使学校省级科研机构达到四个。

该校充分发挥综合性大学的优势,整合优势资源,组建了“中国西南对外开放战略研究中心”、“禁毒防艾研究中心”。这两个中心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术交流和资料信息建设、咨询服务、科研体制改革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凸显出多学科、应用型、国际化三大特色。

5.学术刊物质量大幅提升

此校在办好《思想战线》的同时,创办了《西南民族研究》(集刊)、《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通过整合资源,推出《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和《学园》,形成了六种各有侧重、各具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方阵。2003年,《思想战线》入选教育部首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名刊工程”。2010年,此刊被评为“全国高校社科名刊”,成为全国26家获此殊荣的高校社科期刊之一。2008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的学术刊物《西南民族研究》,以及《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同时入选CSSCI来源期刊。2010年,《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被遴选为“全国高校百强社科期刊”。

6.优秀成果不断涌现

十年间,此校人文社科研究取得丰硕成果,获奖数显著提高,共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6项,国家民委社会科学研究成果16项,云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数总数与一等奖获奖数每年均居全省首位。此外,还获得省级特等奖1项、荣誉奖1项。2010年获得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优秀成果奖13项,位居全国首位。

7.结项质量明显提高

十年间,此校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立项项目管理,重视项目研究质量。对于不按期结项项目,扣发40%~50%的科研奖励经费。在此期间,杨先明教授主持的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和周平教授主持的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等一些重大、重点项目都顺利通过了验收。施惟达教授主持完成的2007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文化与经济:民族文化与产业化发展研究”成果,经过全国社科规划办组织专家评审,获“优秀”结项。

三、主要经验

(1)加强领导,完善机构。2003年,设置了“云南大学社会科学处”;选举产生了第六届、第七届“云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委员会”,就全校学科建设,科研发展战略及规划,科研重点及方向,科研项目申报与评审,科研机构设置、考核、评估,经费与奖励等重大事项进行讨论决策。

(2)实施并不断完善科研激励机制。该校加大了对获得科研项目和出版、发表的科研成果的奖励,制定了《云南大学文科科研奖励办法(试行)》,并不断修改完善。十年间,奖励的经费不断增加,现在相比于2002年初设立时,奖励的总经费增长了3倍左右,说明科研奖励措施已取得明显的效果。与此同时,把科研工作纳入了专业技术人员职称晋升与考核的重要内容。

(3)加大科研投入。为了培育更多的国家级重点、重大课题,为青年教师提供从事科学研究的机会,学校专门设立文科科研专项基金,并制定了“云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青年研究项目管理办法”、“云南大学学术会议资助办法”等规章制度。为了发挥经费的最优化效益,在学校学院制建设总体思路的指导下,根据各学院、单位上一年度的科研成绩、科研管理状况考核情况决定各学院、单位下一年度科研经费下拨比例。

四、标志性研究成果

(1)吴磊教授撰写的《中国石油安全》,获得2006年教育部中国高等学校第四届人文新科优秀研究成果一等奖。

(2)尤中教授的专著《中华民族发展史》(500万字),是中国历史学,特别是中国民族史学领域为数不多的标志性成果。该成果获得了2009年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民族学二等奖和云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荣誉奖。

(3)周平教授的《边疆多民族地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入选教育部社会科学司主办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成果摘报》第3期。这是该校学者研究成果第一次被选入,也是地方高校社科成果的首次入选。

(4)人文学院张国庆教授主持完成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果《〈二十四诗品诗歌美学》(中国编译出版社出版),2008年入选了国家社科基金标志性工程、代表国家级的社科研究水平的《国家社科基金成果文库》。

(5)外语学院王玲教授主持完成的2005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少数民族音乐图像研究——以云南为例”的最终成果——《音乐图像学与云南民族音乐图像研究》简介入选了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6月出版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果选介汇编》(第六辑)。这是该校国家社科基金成果历史上第一次被《成果选介》收录。

(6)2001—2010年,周平、何明、陈庆德、方铁、洪颖等学者的9篇论文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

(7)2004年以来,李晨阳、瞿健文、吴磊等开始研究我国石油安全问题,对修建中缅石油管道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深入探究,先后在《参考消息》、《望东方周刊》等重要媒体上发表了研究成果,引起巨大反响。得到了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的重要批示,前云南省委书记白恩培、前省长秦光荣等领导对他们的建议也作过重要指示。随着中缅之间签署了《关于建设中缅原油和天然气管道的政府协议》,标志着由以上学者提出并论证的中缅油气管道建议已被国家采纳,这也是我校历史上首次由学者提出的政策建议上升为国家的重大决策。2010年,中缅油气管道在云南省开工建设,标志着云南大学关于中缅油气管道建设的政策建议已上升为国家重大决策。

(8)林超民教授的专著《方国瑜文集(1~4)》获得云南省第七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特等奖。

五、“十二五”工作思路和措施

“十二五”期间,该校人文社科发展将抓住国家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在云南省处于桥头堡建设的重要历史时期这一战略机遇,强化引导和管理,完善创新机制,营造良好的人文社科发展环境,以提高质量为重点,整体上水平、特色和优势居前列,部分领域创优势。具体来说,“十二五”期间的总体目标是:在总体科研实力和水平进入全国高校50强的基础上,培育几个新的学科科研实力和水平在全国同类学科领域处于领先地位;推出一批服务国家和云南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具有重大参考价值和积极影响的应用对策研究成果;取得一些有地方特色、区域特色的标志性重大成果;锻炼出一个结构合理、能力突出的一流人才队伍,力争在国家级科研项目研究方面取得新突破。

为实现上述目标,此校将采取以下措施:

(1)创新优良的学术环境,营造浓郁的学术氛围,潜心打造一支具有高品质学术意识的科学研究队伍。

(2)加大科研平台建设力度,通过调整、重组、共建等方式,建立开放式、规范化管理的科研条件平台。

(3)坚持以推进学术交流与合作为主线,“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有选择、有步骤、有层次地推进科研走向世界;聚焦国际学术前沿,拓展研究领域,长期持续推进基础研究,形成一批有国际影响的学术高地。

(4)加快推进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体制与机制改革,努力做到坚持质量第一的基本原则和导向。

(5)深化科研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科研组织形式,构建教育、制度、监督、惩罚相结合的学风建设工作体系,营造风清气正的学术环境。

(6)加强科研基础支撑和信息化建设,推进名刊、名栏建设,推动学术期刊的数字化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