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育阅读也是一门学问

教育阅读也是一门学问

时间:2022-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近年来,每年的世界读书日期间,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都会公布上一年度全国国民阅读状况的调查数据。《现代教育报》2013年世界读书日期间进行了“浅阅读时代多少教师坚持深阅读”专题报道。可见,“浅阅读”也成了很多教师的阅读方式。微阅读已经成为我们的一种基本生活方式,这是一种非常正常的现象,我们需要坦然接受。深阅读解决的是精神思考的问题,浅阅读解决的是信息的问题。阅读必须回归人的大脑。

2013年8月3日,《光明日报》刊发了《书摘》杂志社社长、主编邵文杰的《阅读时代:选择“方便面”还是“佛跳墙”》一文。这篇文章把电子阅读比喻为“方便面”,把传统阅读比喻为“佛跳墙”,仔细品来很有味道。

客观地说,我们正处在一个被“微”卷入的时代,有些人刚适应微博,微信就悄然而至。事实上,越来越多的事物被冠以“微”的名号,如微小说、微电影、微课堂、微研究等。在这样一个微时代里,“粉丝”“关注”“转发”“@”等特有的关键词,仿佛形成了一种不可抗拒的“微力量”,使传统阅读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对今天这个“微时代”对阅读的影响,相关的专业人士是这样描述的:今天所说的“微时代”,是一个现代高科技传播媒介极度发达的时代。我们每天都要面对网络这个大的综合媒介,还有众多附着在其上的小媒介(应用软件,APP)。这些媒介能够将我们试图通过传统“阅读”行为而获得的信息和思想,迅速转化为五花八门的文字图像、声音系统和动作影像,并且在我们眼皮底下不停地晃动。

尽管微时代给传统阅读带来了挑战,但是我们在融入这个微时代的同时,仍要坚持传统阅读。

一、坦然面对“浅阅读”

不能否认,新媒体阅读已经成为阅读的一种生态。

近年来,每年的世界读书日期间,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都会公布上一年度全国国民阅读状况的调查数据。最近几年成年国民人均纸质书籍的阅读量总在4~5本之间徘徊,2014年为4.56本,比2013年还减少0.21本。但成年国民的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呈持续增长趋势,2012年为40.3%,2013年为50.1%,2014年为58.1%,其中2014年的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首次超过图书阅读率。可以预见,当网络、手机、平板电脑逐渐成为方便、新颖的阅读工具时,国人的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还会继续呈上升趋势。也就是说,会有越来越多的人爱上不需要太多思考、跳跃浏览式的、被业界称为“浅阅读”的阅读方式。

《现代教育报》2013年世界读书日期间进行了“浅阅读时代多少教师坚持深阅读”专题报道。采访中,老师们在回答该报调查的“您经常采用什么方式进行阅读”问题时,58.6%的教师选择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31%的教师选择网络,仅有10.4%的教师选择纸质类书籍。可见,“浅阅读”也成了很多教师的阅读方式。

“微阅读”时代的到来,恰好顺应了当下社会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闲暇时间少给人们精神生活带来的新变化——需要在间断的、短暂的时间中迅速获得有效的信息和足够的娱乐资源。微阅读已经成为我们的一种基本生活方式,这是一种非常正常的现象,我们需要坦然接受。

二、有效利用“微阅读”

既然我们进入了“微时代”,也不可避免地受“微阅读”的影响,那么,我们不妨化被动为主动,来有效利用“微阅读”。在信息化时代,“微阅读”作为获取信息和日常社交最便捷、最有效的手段,已经成为传统阅读的有益补充。

“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工作上了。”鲁迅先生的这句名言可以这么理解,他是有效利用了碎片时间。事实上,每个人都有很多碎片时间,魏书生老师把这样的时间称为“边角料时间”,如果这样的时间不有意识地利用,就浪费掉了。如果我们把一天的碎片时间加起来,或许就是一段很长的时间。比如说排队时、候车时,都是碎片化的时间,如果利用手机或者IPAD看看有价值的资料,对自己而言就是一种积累。其实,现在不少微信公众号都会推送一些好文,利用这样的碎片时间,好好读一些好文章,就会有很大的收获。

客观地说,有时候屏读的优势很强,大屏幕的手机和迷你型的IPAD,作为移动阅读的工具,可以随身携带。如果自己用心的话,可以事先准备好相应的阅读材料,以备出门时利用碎片时间阅读,这样的效果会很好。笔者在网上看到好文章的话,会复制到印象笔记上,这样,在具备无线上网的条件下,这些文章就自动同步到手机和IPAD上了,外出的时候可以很方便地浏览。

只要用心,“微阅读”同样也是一种有效的阅读方式。

三、静心享受“深阅读”

“微阅读”,本质上并不是一种“阅读”,而是一种“观看”和“浏览”。深阅读解决的是精神思考的问题,浅阅读解决的是信息的问题。

2014年上海书展的主题为“为价值搭台,向品质致敬”。在《人民日报》对本次上海书展的专题报道中,有《“微时代”更需要品质阅读》一文,很值得我们思考。尽管我们身处“微时代”,但我们仍需读思融合的“深阅读”。这样的阅读,能更好地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给心灵充分的滋养。这也是尽管受电子书的冲击,传统纸质书籍仍将长期存在下去、继续为人们所青睐的原因。

对教师的阅读来说,不仅要阅读与教育有关的书籍,还要阅读提升精神素养的书。无论是关系教师专业成长的阅读还是提升精神素养的阅读,都不能是浮光掠影式的“浅阅读”,而是需要静下心来,追求阅读的深度,让自己获得思想和智慧,享受一种更深邃的幸福。北大的陈平原教授认为品质阅读就是为自己准备人生的压舱石。

阅读必须回归人的大脑。只有充分调动人类的深度思维能力,才能超越新媒体技术带来的负面影响。不能让大脑成为思想的跑马场。为此,不少有识之士提倡一种更有利于增进人类智慧的“慢阅读”。这样的“慢阅读”,自然就是一种品质阅读,是一种“深阅读”。当然,在这个时代,坚持“深阅读”更需要一种定力。

在这个“微时代”,我们教师不能拒绝“微阅读”,更要坚持“深阅读”,要做到各美其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