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改革派中稳健派,稳健派里革新派

改革派中稳健派,稳健派里革新派

时间:2022-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84年四化改革后先后担任书记和校长职务,成为效实中学的党政一把手,至1996年2月退休。政治性在中国教育中起决定作用。明确提出教育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工具。改革开放后实现了教育领域的拨乱反正。教育必须改革,不改革没出路。改革也不能频繁,需有一定的稳定期,然后再在新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对中国教育不要轻率否定,它也有不少好的一面。

筑梦者之20世纪30年代

人物名片

朱敦礼,男,1933年9月生,镇海城关人。初中就读于镇海中学,高中就读于效实中学。朱敦礼老师在校期间即是校学生团组织负责人。根据团中央和教育部关于抽调优秀学生直接参加教育工作的指示,经组织动员留校担任教师团委书记。1959年始,先后成为学校副书记、副校长并长期兼任教务主任,负责教学工作。1984年四化改革后先后担任书记和校长职务,成为效实中学的党政一把手,至1996年2月退休。他退休后积极发挥余热,在万里国际学校担任中学校长及万里教育集团的教育总监,后又担任明州高级中学校长。朱老师勇于开拓,不断进取,老当益壮,精力充沛。在2003年以近70岁的高龄,攻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经济管理专业研究生课程,取得了硕士研究生同等学力证书。

他从教五十余年,所获荣誉丰富。曾获聘浙江省宁波市教育学院校长培训班、校长高级研修班兼职教员、宁波市人民政府特聘督学。1959年被授予“浙江省文教战线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1987年被评为高级教师,1995年被授予“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荣誉称号。2009年适逢国庆六十周年,被评为“为宁波建设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模范人物”。

朱老师从教五十余年,教学经历丰富,谈起教学经验来分条缕析、头头是道。泡一杯龙井茶,啜饮一口,他便开始和我们谈起他的教学经验。根据他几十年从事教育工作的看法和体悟,他认为中国教育要正确理解和处理政治性和科学性的关系。政治性,即方向性,也包含科学性,但政治性常多反复性。科学性,就是规律性,规律性具有稳定性,但有时在中国需要服从政治性。政治性在中国教育中起决定作用。中国教育的特点是科学性要服从政治性。朱老师根据他几十年来从事教育工作的理解和体会,认为一定要准确完整理解和处理好政治性和科学性的关系。

朱老师把新中国成立后的教育分为三个时期:

(1)新中国成立后到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政治性与科学性相结合,政治性占主导地位的时期,如土改、三反五反、整风运动、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这一时期的教育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明确提出教育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工具。当时有人提出学校可以直接为政治运动服务,也可间接通过培养学生为政治服务。在大多情况下,这种观点也是不被接受的。

(2)改革开放以后初步形成了政治性与科学性相结合相统一的时期。改革开放后实现了教育领域的拨乱反正。邓小平提出培养人才,进行“四化”建设就是最大的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从思想、组织、教育体制、教育风气、知识分子政策上,都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回到正常发展的轨道。进入到20世纪90年代特别是21世纪以后,教育更进一步深化了改革,使两者的结合更趋成熟完善。

(3)教育展望:未来几十年宁波教育发展蓝图

经过几十年以后或更长的时期,教育将进入政治性与科学性相结合,以科学性为主的时期,即主要探讨怎么适应时代和未来,怎么提高民族素质,以及怎么使人才获得科学成长的规律。

朱老师语重心长地告诫我们,如果对教育科学性和政治性的关系把握不牢,将要碰得头破血流,注定要失败。

朱老师认为,从事教育还要正确理解和处理好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关系。绝对性是存在的,但往往是暂时的,相对性是长期的。就像真理有绝对性,但又是相对的。教育需要平等是绝对的,但又是相对的,做不到绝对的平等。过去做不到,现在做不到,将来也做不到。关于教育均衡也是这样,朱老师概括了四句话:公正凭是非,公平容竞争,平等非平均,均衡非均等。

实现教育公平,政府采取了相应措施,如就近入学,电脑派位和大量推荐生。世界各国也有就近入学的制度。国外公立学校就近入学,另有一个很大的出口是私立学校,允许有经济能力的、兴趣爱好不同的、成绩好的学生到私立学校去念书。国外存在很多私立学校,往往是最好的,中国则不然,往往不太理想。国外学生有较广的出路,但中国学生缺少选择。我国的公立学校应通过考试和就近入学相结合,考试与推荐相结合。单纯用户口代替考试并不公平,单纯用推荐的方法也是不好的,很难做到公平。

我国在解决教育公平问题上所制定的政策与实际执行效果存在反差。许多地方仍然在搞不是重点的重点,名牌学校办民营学校。国家政策不允许这种现象的存在,但不少地方都在这样做,而且已纳入教育体系,对义务教育实在是一种讽刺。关于教育公平和教育均衡的理解和执行分三种情况:(1)机械理解,严格执行,均衡拉平;(2)重点适度淡化,资源有所拉平;(3)承认差别,重点坚守,带动提高。从结果来看,一最差,二其次,三最好。许多地方和宁波都说明了这点。

教育平等、教育均衡必须坚守,但又必须承认经济、城乡、地域间不平衡导致的差异。有差异就有竞争,但竞争和差异应掌控在一定幅度和合理范围内,单靠行政去调控是很不够的。思想的混乱将导致政策的混乱,后果是措施也必然混乱。

朱老师认为,就事情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来说,还有个统一性和差异性、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的问题。就学生培养来说,还有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全体学生与因材施教的问题。为此,教育部门和学校采取了很多措施,作了很大努力,也有一定成效,但如果要从根本上解决,则需作长期艰苦的工作,对教育体制、结构和形式等作总体性设计,如学期制和学年制,学科制和年级制,固定学制与弹性学制,学分制与毕业制,必修课与选修课,年级制与跨年级修课制,学段制与跨学段(大学、高中、初中)修课制,集体教学与分组教学、个别教学,课堂教学与其他形式教学,学校考试和社会等级考试,一次与多次、教与考分离,以及教师教(主导作用)与学生学(主体作用)的关系等等。根据我国政治、经济、科技发展水平和我国教育发展状况,立足本国,立足现实,消化吸收国外教育,积极改革,稳妥处理是很有必要的。

朱老师认为,理想教育与现实性教育的关系要处理好。理想教育是目标,现实教育是立足点。

(1)改革与稳定的关系要处理好

教育必须改革,不改革没出路。但不要盲目改革,需遵循事物发展规律。改革也不能频繁,需有一定的稳定期,然后再在新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对此,朱老师简练地作了五言句:“改革循规律,开放纳信息。继承育创造,稳定孕革新。相对非绝对,今是忌昨非。辩证合唯物,矫枉不过正。”

(2)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

传统教育要继承发扬,优秀的要坚持,落后的要摒弃。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现代教育方向是正确的,但要有一定的条件并吸取传统教育的精华加以消化实施,不然是要失败的,即使方向对也是要失败的。

(3)国内与国外的教育关系

应该进行信息交流,消化吸收,发展创新。对中国教育不要轻率否定,它也有不少好的一面。中国学生勤奋好学,是耕读传家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学生基础知识夯实,而外国更注重个性化的教育,突出个性化的培养,在制度设计上应承认差异,因材施教。中国一个高一成绩中等的学生在英语好的前提下到美国去读书往往就是好学生。朱老师幽默地提出了一个公式,即“中国高一学生+英语好=美国高中好学生”。

同时,朱老师还认为明天的东西不要急于在今天解决。教育改革是社会改革,要逐步进行。不能改革太频繁,要循序渐进。比如,教科书的变动不要太频繁。改革的原则万变不离其宗。过去、今天、将来皆如此。

朱老师认为处理三对关系,或是五对、十对关系,其核心可以用适度性来概括。至于六四开,还是五五开,还是四五与五五之比,是另外的事情,幅度不能太大,要走中庸路线。办事情一定要有分寸,要适度。学校教育、管理工作都要遵循适度性原则。在某一段时间强调一个东西是可以的,但这并不是全部。强调德育时,德育并不是全部;强调生产劳动时,生产劳动并不是全部;强调智育时,智育并不是教育全部,做事要有分寸。朱老师评价自己是改革派里面的稳健派,稳健派里面的革新派。他认为,不改革绝对没前途,改革太激烈则会危害社会,产生折腾。中国教育折腾太多,需要相对稳定。我们要抓住机会,在适当的时候进行改革,在改革的主要措施出台后,就要相对地稳定一段时间,加以充实、修正,理顺、巩固关系,积累一定时候后再酝酿新的改革。盲目大改大革必然导致大起大落,注定要失败。

朱老师认为,进行高考改革首先要明确目的性,即进行高考的原因:(1)选择优秀的学生,利于培育人才。(2)利于中学导向,促进中学教育。(3)实施双向选择,扩大校生双方选择自主权。目前高考改革中关于提前自主招生,已显出弊端。首先是变了花样掐尖子生。早在1984年浙江大学重点中学校长会议上,朱校长就提出要搞推荐保送生,直接上大学,模仿效实中学新中国成立前同浙江大学关系密切,全校前三名直接升大学的制度。浙大校长当即表示赞成,一个月后省教育厅批复推行,一年后,教育部也发文推行。几年来,由于人数较少,无须大学再行审核选拔,多方都较满意。其次是负担加重,不利于学校的正常教学。再次是出的题目花样百出,海阔天空,既无法合理测试学生,也使中学师生无所适从,无法应对。上述弊端不符合高考的根本目的,也不符合教育部高考改革的本意。高考改革只学到国外表面上、形式上的东西,没学到实质性的东西。

朱老师认为,按目前的情况,最简单有效的方法是把考前推荐改为考后推荐,既使负担减轻,又不添乱,真正优秀的学生不会被遗漏。高考、中考制度的改革,核心是双向选择,扩大学校与学生自主选择权。

目前的高考制度尽管问题多多,但仍然是中国目前和将来一个时期相对合理无可替代的选拔制度,要予以坚持、改革和完善,并予全方位的科学设计。关于推荐生,每年可按考生(如800万人)的千分之一二三,在品德、科技、社会学、体育、艺术等方面特别出色的学生予以推荐,并予公示,当他们未被录取(大多都已录取)时,予以推荐降分录取。甚至只对奇才、怪才、偏才设置推荐生,少设或不设底分,破格录取。

改革是探索规律,走出路子。教育改革是探索人才成长规律,走出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路子。判断改革不能依据旗子举得高或低,不是花样玩得新或旧。

课业负担重与升学率是分不开的,课业负担重说明升学压力大。升学之争,背后是大学毕业后的就业之争,即为了将来有好的工作。这是家长和学生正当而合理的愿望,也是他们被迫付出的代价,逆向而行的动力。社会是不可能充分满足每个人的需求的,于是就产生矛盾,需要竞争,这就是根源。现实情况是减负减了几十年,未基本好转,表现在:(1)校内负担减轻校外补。(2)教育局和学校家教措施限制,社会机构补。(3)课业负担重到其他都重。(4)家长除课业负担重外,经济负担也重。(5)政策减负实际重。(6)一切负担学生挑。

原因在于:(1)家长和学校都希望学生、子女成绩好,加重了学生负担,但他们是被逼的。(2)教育部门要求太全、太急、太高、太死,他们只做加减法,做行政限制。试想,培养要求、考试要求、升学压力不减的情况下,学校学习时间又减少,期望谁来减负,学生又如何能减呢?(3)社会就业形势,社会人力评价和考试,岗位少,求职多,什么都要考试,过度注重学历。自主招生的推行,对减负起的是负面作用。

朱老师认为,现在城市里的普教,实际已存在全日制学校教育与社会上培训教育的双轨制与两个教育市场。据说,宁波市中小学生至少有70%~80%在不同时段、学科、形式获得过社会培训和家教,让人深思感喟!

怎么办?朱老师头一摇,手一摊:“难,我辈谈不了!”接着,他还是平静地谈了起来。

一是统一几个思想:(1)长期性,综合性,急不得,但也应认识现实性,必要性。(2)对学校、对学生要求适当降温,现在是太高、太全、太统、太急。要承认差异,区别对待,适度竞争,往往可以化解矛盾。(3)要引导,科学筹划,不迷信行政限制——堵!

二是期望社会减压。存在决定意识。随着人才选用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福利医疗制度的改革和升学与就业通道的拓宽,人们生活期望值基本得到满足,升学和学业压力也将逐步趋缓。

三是教育部门就学校教育作整体规划,科学发展。像上面提出的区别对待几个关系能选择性地逐步实施。事实上,像浙江省有一些地方已在推行。还有一刀切问题应得到调整,负担和压力将得到相应解决。

四是坚持并完善高考制度。高考必须坚持:(1)有利于教育公平;(2)有利于承认差异,适度竞争;(3)有利于育人;(4)有利于国家建设;(5)缓解矛盾,最为大众接受。

要完善高考制度:如高考社会化,与中学分离,研究国外SAT、雅思等考试,允许多次考试。

要实施考试基本形式与少数推荐结合的制度,不搞考前推荐,采取考后推荐制度(材料等应事先完成),让特、奇、偏、怪才破格(不设或较低的基底分)录取。

要政策调整:调整各省、市、自治区之间,城乡之间等招生人数和分值,以减缓矛盾。

育才与升学的关系。素质教育以育人为出发点,应试教育以升学为出发点。朱老师认为,关于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关系可分为五种类型:(1)、(2)、(3)类是奉行素质教育的,是多数。

(1)无需考试升学率,只考虑育人,占2%~3%。如国家和省、市、自治区教育部门和相关教育专家所提倡的。

(2)既考虑育人,又考虑升学,占7%~8%。如地方的某些教育局和某些专家、少数中小学校长持这种观点。效实中学长期坚持认为:既重育人,亦重升学。育人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升学是自然结果。

(3)先升学,也必然融入育人,两者是统一的,应把精力放在前者,有了前者才有后者。它是主流思想,大多数重点中学和其他较好的学校以及地方教育局和家长持这种观点。约占50%。

(4)基本考虑升学,育人带过,约占30%。

(5)一切追求升学,不择手段,约占10%。

朱老师人为,在他主校期间,效实自改革开放以来,始终奉行“坚持方针,遵循规律,打好基础,培育人才”的办学方向;明确全面、均衡、大面积、高质量的教学目标。强调学校教育应该基本抓紧,不要过头,注意适度;在教学上提出“三抓,二不”,即抓平时,抓六(五)天,抓课堂;不突击,不加班。推崇“勤奋,厚实,灵活,新巧”之风。

积极提升素质教育,应重视协调培养学生的四个方面:

(1)全面发展和发展个性;

(2)全体学生和因材施教;

(3)特色教育和一般教育;

(4)教师教和学生学。

效实在1984年即提出培养目标是:培养能适应三个面向需要的,德智体美劳协调发展的具有个性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学校就上述四个方面和培养目标(含个性发展),在当时条件下,主动自觉地作了实践和探索。

为加强德育,朱老师建设性地提出了“一个地位,两个要求,三个目标,四个依据,五个内容,六个关系,七个经验,八条措施”的德育教育实施方案。在教学方面:抓三个基础、三个衔接、三个新,优化教材教法,改革考试方法,实施分层教学,因材施教;活跃学生社团,开展课外活动。学校体育方面,朱老师认为有五个要素,即运动、环境、卫生、作息、营养,相互作用,互为因果。开展体育运动的目的是:增强体质,提高技能,形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关于体育运动教育,他制定一个星期四节体育课,三个教师两个班,课程是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竞技体育与娱乐教育相结合的制度。率先在高中开设音乐、美术课,并推行音乐、美术选修制度。美术学素描、色彩,音乐学识谱、欣赏。并进行一个月一次的才艺表演。他在1982年开始率先推行劳动技术课程教育。高一学计算机,高二学化学分析,高三学电子技术。

朱校长视教育如生命,他把自己的整个生命紧紧地与效实的质量和声誉联系在一起。为了学校的发展,他以一颗教育家的头脑,创造性地提出了创设“国际部”,创办宁波外国语学校。成立蓝天艺术团、白云艺术团,大大激发了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并且有效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的精神风貌更上一个层次。效实的“唯素质不唯升学率论”的悠久传统开始形成。正是在朱敦礼校长主校的时候,效实的全面素质教育初步形成了体系。

朱敦礼校长信仰真理,不畏权势,求适务实,创新进取。他是一个正直无私、刚正不阿的人。为了确保效实生源,维护社会公正,他经常坚持原则,抵制招生中的不正之风。也正因为他的坚持,效实的“进口”质量得到了充分的保证,也难怪“出口”质量持续排在全省前列。可以说,20世纪80年代后,效实的品牌是朱校长用毕生的心血打造出来的。正是由于以朱校长为首的学校领导,视学校为生命的高度责任心和事业心,以刚正不阿的风格,才让效实顶住了一个个压力,时刻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和竞争力,成为省内最顶尖的学校之一。

朱校长只讲奉献、不谈回报。如果说他也讲究回报,那这个回报就是效实的美誉度逐年上升,并名扬省内外。正因为他自己是这样的一个人,所以他对教职工在生活琐事上就关心很少。他对教师的关心,更多地体现在事业上的信任和培养。他把自己的一生无私奉献给了宁波的教育事业。

朱老师还热情地向我们介绍了他最近游山玩水的经历,让我们深切感受到他不服老的精神。精神矍铄的朱敦礼老校长还曾在一次茶话会上自告奋勇,以一曲自编的融入了众多宁波元素的“马灯调”将回忆推向了高潮。不仅如此,朱老师还喜欢文学、音乐、美术、史地和国际时事,他自嘲说:“兴趣广泛,一无专长。”

在不知不觉中,三个小时很快过去了,我们的采访也接近了尾声。朱老师愉快地接受了和我们一起合影的请求。在本次采访中,朱老师对教育独到而丰富的看法让我们大开眼界。朱老师的话不仅让我们了解了宁波教育的风雨苍茫,更让我们看到了其生机盎然的明天。最后怀着对朱老师的不舍与敬佩,我们离开了朱老师的家。

在此,我们送上深深的祝福,祝朱老师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文/图:汪鸿珅昊 胡凤阳 韩 宁

指导老师:聂晶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