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习任务的设计

学习任务的设计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学习任务”是自主学习任务单的主体部分。因此,“任务”的设计要根据课程标准、教学目标及其转化形式——达成目标,以及教学重点、难点和其他知识点给出。要把达成目标落到实处,就要靠精心设计学习任务,使学习任务达到“只要学生完成任务就达成目标”的程度。这是任务设计最基本、最有效的方法,也是“任务单”设计中最重要的方法。微课程教学法称之为必备的后置任务。任务设计中最糟糕的是,直接把习题搬到“任务”里。

1.学习任务简介

“学习任务”是自主学习任务单的主体部分。学生自主学习能否达到教师眼中的教学目标,即能否达成目标,除了“学习方法建议”的指导之外,主要依靠“学习任务”来保证。因此,“任务”的设计要根据课程标准、教学目标及其转化形式——达成目标,以及教学重点、难点和其他知识点给出。

2.任务设计六要求

(1)必须满足达成目标的要求。

达成目标是教学目标的转化形式,以便学生在自主学习开始之前,就能清晰了解通过怎样的途径达到什么样的学习目标和要求,做到纲举目张。要把达成目标落到实处,就要靠精心设计学习任务,使学习任务达到“只要学生完成任务就达成目标”的程度。操作的时候,对于每一项达成目标,都要配套设计必要的学习任务。一旦做到了这一点,我们就会发现,所有的学生都能通过自主学习,达到以往教师讲课希望达到的目标。

(2)知识点转化为问题。

这是任务设计最基本、最有效的方法,也是“任务单”设计中最重要的方法。自主学习任务单之所以为自主学习任务单,就是因为把知识点转化为问题而形成任务。如果把任务变成习题,“任务单”就不成其为“任务单”,而是变成了地地道道的“习题单”,教师从事教学设计就变成了抄习题。这是万万不可取的。

知识点转化为问题即把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和其他知识点转化为问题。之所以要把知识点转化为问题,有两个方面的考虑。

一是可操作性。问题是自主学习的向导,所有的学生面对问题,都不会觉得自主学习无从下手。通过阅读教材、观看教学视频、完成学习任务,能够引导学生自己发现知识,提高抽象思维能力,体验自主学习成就感。

二是培养基于理解的举一反三能力。一般来说,问题往往反映概念、原理、方法,从解决问题入手,有助于帮助学生辨明事实,理解概念和原理,并从中感悟方法。深刻理解概念和原理,或者感悟到方法的价值,就能举一反三,完成其他各类习题(概念、原理、方法蕴藏其中)也不在话下,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文科的问题设计可以从两个方面思考:一是学习材料包含哪几个方面的内容。这是结构化思考的方法,有利于学生从总体上把握学习材料。二是把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和其他知识点转化为问题。这有利于学生从细节分析入手,理解学习材料。两者相结合,就能使自主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此外,信息技术学科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需要把问题与操作性任务结合起来考虑。有时候,操作性的任务比例应该大于问题。

(3)考虑知识点的覆盖面与权重

任务设计是考验教师解决教学重点、难点问题的技巧的。最基本的有两条:一是要求兼顾教学重点、难点和一般知识点的覆盖面。有经验的教师可以把教材梳理得清清楚楚,使学生目标明确地完成任务。学生达成目标,就实现了教师教学目标提出的任务。二是要求考虑知识点之间的权重。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一般知识点,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对于教学重点或教学难点来说,很可能需要分解为数个问题才能达到深刻理解。其他知识点,一般一个知识点只要一个问题就可以了。总之,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把任务分析得条理细致、逻辑严谨,体现出重点问题重点解决的思想。

(4)设计适当的“练练手”。

在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理解了概念、原理之后,可以提供几个与“任务”难度相当的题目练练手,既让学生印证自主学习成效,又获取学习成就感。这个程序是必要的,与马扎诺[9]关于心智过程领域知识习得的三个阶段不谋而合。

马扎诺认为,心智过程领域知识习得的第一个阶段是“认知”阶段,在这个阶段,学习者获得的是程序性知识,能够将心理过程描述清楚,并且可以将该过程大致做出来,可以“边说边做”或者“边做边说”。心智过程领域知识习得的第二个阶段是“结合”阶段,在这个阶段,学习者对过程的操作渐渐熟悉与流畅,能够发现过程中最初的一些理解错误并加以克服,即可以“边说边改”或“边做边改”。第三个阶段是“自主”阶段,在这个阶段,学习者对整个过程已经很熟悉了,所有的过程已经变成自动化的,心智过程的程序会自动执行,并且几乎不占用工作记忆的空间[10]。只有从“结合”达到“自主”,才能够达到掌握学习材料的程度。

需要指出的是,练练手的题目的难度,一般不宜超过“任务单”和教学视频中教师讲授的难度。因为,练练手的主要目的不是查漏补缺,而是让学生体验学习成就感,使之激发学习兴趣。这个程序是必要的。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旦学习者对学习产生兴趣,就会激励他们主动求索,并在求索中继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从而为身心健康和学业、事业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5)必备的后置任务:创建知识的宏结构。

宏结构是与微结构相对应的。微结构中包含的信息来自于直接经验和推断,而宏结构则包含了微结构信息中的要点,是对知识进行提炼的综合过程。对知识的整体或知识要点进行处理,以简要、概括的形式进行组织——在技术上被称为宏结构[11]。创建知识的宏结构,就是在一个更加概括的水平(而不是最初体验)上简单地叙述知识的关键元素[12]。因此,在其他任务完成之后,应该固定地设置一个梳理知识结构的任务,使学生在初步学习的基础上,对学习材料进行删繁就简、概括提炼的加工,形成一个基于个人体验的意义建构(新的认知结构)。微课程教学法称之为必备的后置任务。这个后置任务,可以让学生用思维导图、概念图、知识树、知识地图等形式呈现出来。

这样做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除了上述习得知识的心智发展意义之外,后置任务的成果可以用作课堂教学的协作交流、疑难探究、成果展示的备选,是一种有利于促进学习深度拓展的生成性资源。因此,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创建知识的宏结构,帮助学生从事意义建构,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6)提供方便的资源链接。

提供方便的资源链接,指的是在学习任务等栏目中,在学习者最需要的地方,做好显著的链接标志,并做好链接,为学习者提供便捷的学习路径。链接包括教师提供的资源网站链接,也包括配套微视频(微课)的链接。如果没有配套的个人学习空间平台,建议与“任务单”一起打包,方便学生学习。

3.要注意的问题

任务设计中最糟糕的是,直接把习题搬到“任务”里。把任务变习题的危害在于习题与问题不同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做习题不具有举一反三的意义。因为把任务变习题在操作的时候,往往学生还没有搞清概念、原理、方法。这时候做题,做一个会一个,没做到的题目就不会。实际上是把工业时代训练“熟练工”的方法代替信息时代思维发展的培养,不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

如果习题给的很多就更加糟糕。曾经有老师给出的“任务单”有正反两页A3纸,任务全部是各类习题,形成题海战。而且,课前不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学习,只是在上课之前放了一下视频,然后就是作业,没一会儿就开始正式上课。结果学生学习情况非常糟糕,教师不得不点评学生完成的正反A3纸的类似于试卷的繁重作业——这本该在翻转了的课堂上做的。结果一节课还没有点评完,根本谈不上翻转课堂。因此,任务设计中一定要防止简单照搬习题的做法。

需要特别加以注意的是,目前中小学老师中有不少人从来不去思考从问题着手解决概念、原理、方法问题。他们习惯于到习题册上去搬习题,布置给学生搞题海战。殊不知,以其昏昏不可能使人昭昭,后台的怠惰必然要给前台的自主学习带来不利影响。因此,微课程教学法要求教师加强问题意识善于以问题引导学生破解概念原理方法之难题,从而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如此方能提高教学质量。

核心提示

1.“学习任务”是自主学习任务单的主体部分。学生自主学习能否达到教师眼中的教学目标,即“能否达成目标”,主要依靠“学习任务”保证。

2.知识点转化为问题,是任务设计最有效的办法。即把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和其他知识点转化为问题。

3.微课程教学法要求教师加强问题意识,善于以问题引导学生破解概念、原理、方法之难题,从而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4.善于指导学生创建知识的宏结构,帮助学生从事意义建构,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