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实践,创造生机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实践,创造生机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目前,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已逐步形成了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教学内容、组织形式,构建了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培养与管理新体系,建立了实践教学的质量保障体系,以实践教学体系建设项目为抓手,大力构建特色实践教学体系。随着P3特色实践教学体系深入的开展,继“行走的新闻”之后,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用声音叙事”的大学生实践团队又横空出世,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实践,创造生机

服务地方,开展多方位、多层面的校地合作,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职能的战略选择。2005年以来,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始终坚持“教育为学生提升价值”的办学理念,紧密结合宁波区域经济发展实际,紧紧围绕建设服务型高等教育体系的科学定位,不断增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大力推进“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为重点的服务型教育体系建设,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行之有效、全员参与的实践教学改革之路。

目前,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已逐步形成了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教学内容、组织形式,构建了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培养与管理新体系,建立了实践教学的质量保障体系,以实践教学体系建设项目为抓手,大力构建特色实践教学体系。并依托课程、专业、产业实践三大平台,推动学校、教师、学生三个构建主体的协同发展,顺利实现了学校的内涵式发展、教师实践能力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的共性发展,建立起服务于宁波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专业结构和课程体系。

一、P3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副院长杨建刚教授认为:学校构建的“实践教育体系”,目的很简单,为的就是帮学生解决“最后一千米”问题——通过行之有效的实践,让学生真正动起来。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自提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计划至今,催生出了一批具有重大社会影响的实践成果和具有较高水平的学生科研及实践成果,其中以外国语学院的“用声音叙事”和传媒与设计学院的“行走的新闻”为代表的实践教学活动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受到了省市领导的肯定和批示。

“行走的新闻”是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传媒与设计学院开展的一项蕴含与时俱进活力的专业实践教学活动,也是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在P3实践教学体系建设过程中形成的一个典型。时至今日,“行走的新闻”已经整整走过了6个年头,不知不觉间,传媒与设计学院2006—2011级新闻传播学类的同学们已经用自己的笔写下了洋洋1千余万字的书稿,并分别被汇编成《行走的新闻:走进世博大课堂》、《行走的新闻:走进社区大课堂》、《宁波:30个村庄的30年(乡村卷)》、《宁波:30个社区的30年(社区卷)》、《宁波:60个公民的60年(人物卷)》,《行走的新闻:走近宁波教育管理名家》以及即将出版的本书《行走的新闻:宁波高等教育服务型教育体系寻访录》等实践成果报告,并获得教育部2010年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二等奖、宁波高校思政工作创新案例一等奖、浙江大学十大院系优秀校园文化品牌。共青团中央先后两次回信对活动表示肯定和鼓励。

“行走的新闻”是P3实践教学体系建设过程中形成的一个典型。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行走的新闻”进一步激发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奋发成才的学习积极性,坚定了同学们的专业思想,发挥了同学们的学科专业优势。

第二,“行走的新闻”有力地促进了教师们的实践教学方式改革、激发了教师们刻苦钻研、勇于探索、开拓创新的强烈事业心,提升了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的能力与水平。

第三,“行走的新闻”还打造出具有新闻传播专业特色和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提升了学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综合实力,提高了学校的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推进了学校的全面发展。

img21

“宁波:30个村庄的30年”学生深入村庄,体会基层农民生活

P3特色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工作基于该校对人才培养定位、培养规格和专业技能规范的要求而开展,遵循实践教学的基本原则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建立了一个在课程实践项目、专业实践项目和产业实践项目三个层面上实施的“P3特色实践教学体系”。

1.P3特色实践教学体系的结构

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和专业技能规范的要求,针对学生特点,学校提出了一个与理论教学内容相互衔接、循序渐进、层次分明的“P3特色实践教学体系”。

img22

P3特色实践教学体系结构模型

P3特色实践教学体系是以实践元素为基础,以课程实践项目、专业实践项目和产业实践项目为构架的递进式结构体系。

实践元素(Xc):依据学生能力、培养目标设置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它是实践教学体系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最基本要素。各元素之间既具有相对独立性,又具有一定的逻辑联系。

课程实践项目(Pc):把一门课程中相关的实践元素按照能力培养的内在逻辑加以组织,形成课程实践项目。任课教师是课程实践项目的组织者与实施者。实践元素的整合方式既可以从产业、专业的角度自上而下进行,也可以从课程本身的角度进行。课程实践项目可以直接转化为科研项目素材、课外实践活动素材、学科竞赛素材,也可以根据科研项目、生产实际等提炼课程实践项目。

专业实践项目(Ps):把一个专业中相关的课程实践项目按照学科的逻辑体系与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进行整合,形成专业实践项目。专业负责人是专业实践项目的设计者与组织者。专业实践项目的设置,需要与教师的科研项目、企业的工程实际、大学生科研立项等结合,反过来,专业实践项目的整合也可以给教师开展科学研究提供思路。毕业设计(论文)、毕业实习、综合实习、专业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是专业实践项目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产业实践项目(Pk):产业实践项目则是把相关的专业实践项目进行梳理,按产业需求予以整合,具有跨专业的特点,着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创新能力。专业间实践项目整合的逻辑依据是学院现有基础与区域产业需求。根据产业发展需求,整合学院各专业之间相关联的实践项目,进而形成具有学院特色的产业实践项目。

2.P3特色实践教学体系的运行与管理

P3特色实践教学的运行体系如下图所示。

img23

P3特色实践教学的运行体系

P3“三横两纵”特色实践教学管理模式如下图所示。

img24

P3特色实践教学的管理模式

3.P3特色实践教学体系的实践

(1)以实践教学改革为抓手,推进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2)以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优化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3)以创新和素质教育为核心,构筑实践创新培养平台。

(4)以三维实践项目为依托,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层次。

随着P3特色实践教学体系深入的开展,继“行走的新闻”之后,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用声音叙事”的大学生实践团队又横空出世,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

“用声音叙事”的大学生实践团队通过大型访谈、问卷调查、特色论坛等多种形式调研外籍人在宁波寻梦和圆梦的历程,采访了50多个国家(地区)的700多名在宁波的外籍人士,积累和整理了100余万字的文字材料和大量现场采访的影音资料,还发起举办了首届在甬外籍人士与宁波国际化形象论坛,开设了公益汉语课堂和中华文化大学堂。

活动发起人外国语学院教师蔡亮说,之所以取名为“用声音叙事”,是因为这是一堂很大的课,参与实践的学生不仅是别人梦想的记录者,也是自身梦想的传播者和承载者,是有担当的学习。学习唯有担当才能进步,青年唯有担当才能成长。

“活动是有声的叙事,对我们参与者更是无声的成长。”参与实践活动的大学生郑丽琼说,“倾听外籍人士的叙述,看到了对事物多元解读的可能,理解了文化间相互包容和学习的必要。”朱建静同学说,通过实践,从“他者”的眼里找到了对自己文化的自信,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全新的认识。

img25

“用声音叙事活动”学生采访艾利有限公司技术总监Lonnie Mesick

“用声音叙事”系列活动及实践成果——《用声音叙事——筑梦宁波》一书得到了省市主要领导的批示,并先后被《中国教育报》、《浙江教育报》、《宁波日报》等80多家新闻媒体报道和转载。

据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副院长杨建刚教授介绍,“用声音叙事”活动初期实践是一个典型的课程实践项目,系统整合了《综合英语》教学过程中听、说、读、写、译等实践环节,在学生专业知识掌握和专业技能培养方面做到了有效统一,并在不断地探索中逐步整合转化为专业实践项目。“用声音叙事”实践活动从“一堂实验课程”出发,将课程时间、专业实践、产业实践与社会实践活动进行有机结合,不断创新实践教学方法,扩大课程实践范围,扩展社会实践载体,形成系列实践成果,有效地锻炼和提升了师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5)以大学生科研立项及学科竞赛为载体,加速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提升。

早在2009年,在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社会背景下,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2009届学生王智新却早早地在就业大军中成功突围,这位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2009届应届毕业生因被某知名网站以年薪近20万元聘用而轰动一时。而王智新的秘诀则是参加ACM集训队。

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简称ACM-ICPC)起始于1970年,是由国际计算机界具有悠久历史的权威组织ACM学会(AssociationforComputing Machinery)主办,是世界上公认的规模最大、水平最高、参与人数最多的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是全球大学生计算机程序设计能力竞赛活动中最有影响的一项赛事,被誉为“培养下一代IT技术领导者”的竞赛。

img26

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亚洲区预选赛宁波赛区全国邀请赛在宁波理工学院举行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ACM集训队始建于2003年9月,每年12月在校内举办ACM竞赛,选拔新队员加入其中。目前,学校ACM集训队共有队员40余名,设有专用的训练场所,由专业老师组织训练培养。自成立以来,学校ACM集训队共获得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亚洲区)金牌1枚,银牌9枚,铜牌7枚。在省级比赛中共获得金牌4枚,银牌16枚,铜牌8枚,竞赛水平已跻身浙江省高校前列。正是凭借学校ACM集训队出色的成绩,使学校获得了第34届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亚洲区预选赛的举办权,成为浙江省继浙江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之后第三所承办该项赛事的学校。

除此之外,由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选送的工业设计专业姜晓筠等同学的作品《Tear Banaid》荣膺2011年德国工业设计“红点设计概念奖”,并被邀请参加2011年11月在新加坡举行的国际颁奖典礼。国际红点设计奖(Red Dot A ward)创办于1955年,由欧洲最具声望的设计协会Design Zentrum Nordrhein Westfalen在德国埃森市设立,它与德国“IF奖”、美国“IDEA奖”并称为世界上最具权威性的三大设计大奖,堪称“工业设计的奥斯卡”。红点设计奖注重原始创意,获得红点设计奖是设计师所能获得的顶级的荣誉,因为红点是国际工业设计领域高品质的象征,代表着最优秀的质量。近年来,国内高校仅有清华大学、浙江大学、江南大学等为数不多的高校获得过德国红点设计概念大奖。

img27

学生创意设计《Tear Banaid》荣获德国红点设计大奖

二、科研创新展现风采,立志树人不落人后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成立不过短短10年,其中有7年在宁波市委、市政府的号召下贯彻落实宁波市服务型教育体系,因此学校的大部分建设都是围绕着“服务”这一主题展开的。学校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服务的身影,科研创新当然也不例外。

img28

学生在力学实验室听专业课老师讲授土质测量方法

科研水平不仅体现着一所高校的办学实力和学科发展水平,也是高校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质量保障。自建校以来,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一直坚持“以学科建设为中心,教学科研两不误”的办校方针。10年以来成功培养出了一大批高素质的应用型、复合型、外向型创新性人才,深受社会各界的青睐。值得一提的是,该校还在全国同类院校中率先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的资助。同时,在宁波市科技局和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下,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通过积极引进优秀人才和参加各类科技成果洽谈会的方式,不断拓展科研渠道,从2001年学校教师几乎无任何项目申报渠道,发展到2010年可以申报宁波市和国家的所有项目以及部分省级项目,学校科研项目的数量和质量正稳步提升,近些年喜讯不断,各项工作全面展开,有条不紊,阶段性成果不断涌现。截至2011年年底,学校先后承担了科技部863重点计划项目、科技部973计划前期研究专项、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科技部星火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软科学等国家级项目40余项;外源到款经费1.8亿元,年均增长率达30%以上,其中科技服务经费达1.2亿元,为650余家企业提供了673项科技服务。其中,2011年承担国家级项目20项,合同经费100万以上项目18项,外源项目科研经费到款6246万元,人均科研经费15.3万元。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成功与世博会宁波馆布展运营单位宁波新英雄文化传播公司签约,负责滕头馆核心展区中“天动地动”中的“地动”项目的设计、制造、安装、调试任务。主要设计理念和效果为:110平方米的演播厅地面部分采用气动装置,当观众席地而坐后,天动影像开始播放。与此同时,地面开始涌动,首先是地面隆起3座大峰,随后5座中峰和21座小峰相继起伏。观众可选择依靠这些或静或动的山峰,采取各种舒适的姿势来欣赏头部上方的移动影像和四面墙体中发出的美妙音乐,充分体现出科研创新中的“服务”主题。

img29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参与2010年上海世博会滕头馆“天动地动”设计

秉承着“科研服务地方,服务社会“的宗旨,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在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方面的成功也受到了越来越多来自社会的广泛好评和赞同。正是因为如此,2012年6月5日,纽约国际广告节媒体中心落户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创立于1957年的纽约广告节作为与戛纳广告节、克里奥广告节并列的世界三大广告节之一,旨在为那些在传播、广播、营销及媒体等领域深深打动并征服了全球观众的人们授予殊荣。该广告节所评出的作品也被公认为是各自领域的“世界最佳作品”。纽约国际广告节媒体中心是纽约广告节与全球高校促进创意研发与人才培养的官方合作项目,在中国区,在与中国传媒大学、南京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等知名院校已经建立合作关系的基础上,纽约国际广告节媒体中心在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落户。这将进一步提升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相关学科的科研和教学水平,搭建师生国际交流与展示平台,借助媒体中心,将在学科建设方面形成国际化优势,真正地让大师走入课堂,实施“以赛促教”的教学实践方案,将为高端学术交流与科研服务、学生参赛、教师学习、最新信息采集与发布创造有利条件。

学校把教学和科研立项与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紧密结合,逐步形成了立足地方、面向全国,政、产、学、研相结合的社会服务体系。宁波市是一个港口城市,又有丰富的水系河流,桥梁建筑成为当地交通建设的重要环节,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金伟良主持完成的“沿海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理论及应用技术”重大科研课题,已运用到杭州湾跨海大桥、青岛海湾大桥、青岛海底隧道等重大工程建设项目中,该项技术不仅大量节约了建设费用,还能延长桥梁和建筑物的使用寿命。这项科研成果荣获2008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img30

纽约广告节媒体中心揭牌仪式在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举行

学术交流在科技创新特别是思维创新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不仅能够活跃学校的学术思想,推进学科发展,也是提升教师科研水平、扩大学校对外影响的重要渠道。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独特的交流沟通倾向,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也不例外。它的特色主要在与地方政府和当地企业的友好互助上,为适应宁波物流发展的需要,借助政府、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来加快传统型物流企业的转型改造,促进宁波物流经济的发展,2007年3月,宁波市物流协会专家委员会和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物流研究中心(宁波市物流研究中心)同时成立,不但加强了高校与企业的沟通,有利于培养更加符合市场需要的物流专业人才,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实习和就业机会。

研究机构是高校对外开展科研服务的重要窗口。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历来十分重视研究所、研究中心的建设,特别是学科交叉型研究所、校企合作共建型研究中心的建设,坚持一手抓科研基础设施建设,一手抓研究机构建设,以若干有特色的领域为建设重点,突出学科交叉特色,重视与地方经济建设的实际需求紧密结合。到目前为止,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已经成功组建了25个研究所。研究所投入颇大,产出也不小。2006年6月,学校与华中科技大学合作成立了模具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宁波中心,先后为宁波东浩铸业有限公司、宁波乐士实业有限公司等8家企业提供了注塑成型、压铸成型、重力铸造成型等方面的CAE分析服务。此外,研究中心针对大麻脱胶废水开展的专项技术开发与研究,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在国内首次研发出适用于生物麻脱胶高浓度废水的处理技术与设备,帮助宁波永峰环保工程科技有限公司成功获得了我国最大的生物麻脱胶产业基地的污水处理总包项目,项目产值达1200余万元。服务型科研的开展,对研究机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作为宁波市政府重点建设引进的高等院校,其研究机构的设置更要注重地方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及社会服务的三大职能,充分利用浙江大学优势学科资源,为地方输送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切实解决当地社会发展、产业进步等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为加强院内外资源的整合,推动服务型科研的开展,学校成立了A、B两类研究机构,并出台了《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研究机构管理暂行办法》,对机构设立的指导思想、建设理念进行了创新,对如何资助、管理及考核提出了大胆的尝试。

科研项目是高校综合科技实力和水平的重要标志,科研经费的多少及使用情况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科研项目的层次和活跃程度。截至2010年年底,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到款科研经费总计超过1.6亿元,其中外部科研经费1.4亿元(含纵向项目经费4482万元,横向项目经费9610万元),院立项目经费1638万元。在横向项目中,合同经费额在20万元以上的项目145项,这些都离不开宁波市政府和企业的大力支持。在这样的全力支持下,学校成绩斐然。截至2010年年底,学院已获得地市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励总计36项,其中国家级奖励1项、省部级奖励7项。

实践证明,理工学院作出发展科研的决定是明智而正确的,创新服务型科研体系的实施十分成功。建校初期的理工学院站在零起点上,新科研体系的实施在短时间内大大助推了学校科研发展的进程,促进了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使学校快速成长起来,而且其更多的能量也将在以后的工作中进一步释放出来。

三、地方合作与服务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作为一所地方本科高校,学校主动融入区域服务型教育体系建设,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咨询、教育、科技和培训等服务。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学校的办学水平也得到了显著提升。

宁波经理学院(Ningbo Managers'College)是宁波市政府批准成立的专业化从事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训的办学实体,于2009年9月11日在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正式挂牌成立,是省内唯一一所专门从事企业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培训的学院。

学院采用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理事单位由宁波市委组织部、市经委、市人事局、市财政局、市教育局、市科技局、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组成。

为打造一支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家队伍,自2006年以来,市委组织部会同浙大宁波理工学院采用市校联动模式,实施了两轮大规模的企业家培训工程,培训全市规模以上企业负责人1000余人,受训企业的总体经济规模占全市国民生产总值的50%以上。扎实的项目运作基础确保了宁波经理学院优越的培训质量。

学院充分发挥政府主导和市校共建优势,加强培训资源的整合和优化配置,大力引进国内外尖端培训理念,实施专业化的培训手段,建立标准化的培训绩效评价体系,通过优选机制建立精品师资库,形成了一支来自国内外的包含政府高层领导、著名经济学家、顶尖高校资深教授及知名实战派培训师在内的多元化高端师资队伍。宁波经理学院秉承“人才优先,科学培训;规范运作,优质服务”的办学理念,坚持以学员为根本,坚持高质量的办学水平,努力建设成为全市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训的主阵地、全省知名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训的重要基地、全国有影响力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训院校。

作为宁波市政府投资建设的地方院校,学院开展的各项科研工作坚持做到“立地”,即重点开展应用性研究,开展宁波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研究与服务。学院成立后,充分依托浙江大学的优势资源,努力通过政策引导,开展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科研活动。

对于高级企业家培训这方面来说,学院投入了很多的心力。2006年学院配合宁波市委组织部、人事局举办了宁波市第一期、第二期优势骨干企业总裁高级研修班。同年10月,时任中共宁波市委副书记、市长毛光烈来学院作“创新发展理念,转换发展模式,政企合力共筑宁波发展新优势”的专题报告。为提升培训的针对性和时效性,由宁波市委组织部牵头,2008年,学院先后举办了宁波市企业高级经营管理人才能力素质提升工程,装备制造业“两创”倍增专题研修班,宁波市企业高级经营管理人才能力素质提升工程第一期电子电器行业专题研修班。2009年8月,宁波经理学院召开第一次理事会会议,审议通过了《宁波经理学院章程》,确定了宁波经理学院的办学定位是以市校共建为基础,由宁波市委组织部牵头,依托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资源办学;以优化配置为原则,逐步整合各类培训资源,建立统一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训基地;以质量办学为方针,立足宁波,面向全国,争创国内一流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训品牌。学院成立后,圆满完成了市委组织部主办的宁波市企业高级经营管理人才能力素质提升工程第四期高档纺织业服装总裁班、第五期建筑业企业总裁班、第六期新兴产业总裁班、第七期外经贸企业总裁班、第八期休闲旅游业总裁班的办班工作,培训企业主要负责人500余名,并得到了行业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和肯定。

此外,在成人教育与培训方面,为适应宁波市经济发展的需要,作为综合性本科院校,在办好全日制本科教学的同时,学校从建校初就把成人教育列入办学的整体方案,利用良好的办学条件,开展多层次办学,积极为宁波市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紧缺人才。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成人教育学院于2001年10月26日成立,2002年开始招收成人高等学历学生,启动了专科起点本科、高中起点专科(夜大)和脱产本科班等各层次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的招生工作。在学历教育的同时,成人教育学院辅之以多种形式的非学历教育,先后与市卫生局、财政局、航管所、宁海人才交流中心、鄞州教育中心、招商银行、上海广贸外经贸教育中心等企事业单位合作,开展短、长期培训,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培训,有效地提高了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和干部的综合素质,取得了较好的业绩,受到了企事业单位的欢迎和认可。成教学院在抓好教学的同时,还十分注重产学研合作,全方位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知识支撑和扶持。截至2011年6月,该提升工程已开展两期,共培训学员约1万人次,开设培训讲座近80次。

img31

宁波经理学院举办第五期“宁波名家大讲坛”,原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周其仁教授向各位企业家围绕“未来两年经济形势预判”主题作专题报告

四、丰富学生课外生活,锻炼学生实践能力

共青团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委员会紧紧围绕学院中心工作,以“服务学院大局、服务团员青年”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突出思想引领和成长服务两大任务,切实履行共青团组织的四项职能,逐渐形成了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先导,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以思想教育、组织建设、社会实践、科技创新、志愿服务、艺术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工作格局。

学校暑期社会实践工作以“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为宗旨,以“项目化建设、社会化整合、组织化布局和规范化推进”为原则,采取校级重点小分队与学院级小分队及个人分散就近就便开展活动相结合的形式,每年组织百余支校级重点小分队,深入各阶层,立足宁波、面向全省、兼顾省外,广泛开展以大学生挂职锻炼、形势政策宣讲、红色教育、支教扶贫、法律援助等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实践活动,足迹遍布北京、上海、陕西延安等省份及浙江的宁波、杭州、温州、湖州等市,与宁波江东区、海曙区、鄞州区等市区建立了相对稳定的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多次被网站、报纸等媒体报道,社会实践活动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多次荣获省市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集体和个人多项奖项,其中,传媒与设计学院“行走的新闻”创新实践活动获得教育部、浙江省和浙江大学校园文化品牌荣誉。

img32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学生关爱孤寡老人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学校团委把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作为大学生认知社会的窗口、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建校以来一直把大学生社会实践作为必修课。在学校团委的积极引导、因地制宜和全面组织下,学校参与暑期社会实践的学生以积极奋发的精神状态投身实践,采取就近就便、点面结合、“立足全市,辐射全省”的原则,开展了多种形式、内容丰富的实践活动,受到了当地有关部门和群众的一致好评。通过每年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同学们增强了走进社会、阅读社会、理解社会的能力,以及透过现象剖析问题本质的能力。一方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志愿服务热情,更好地回报服务社会,体现了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另一方面,又充分结合了分院的专业特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拓宽了学生的专业视角,锻炼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提升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和班级的凝聚力,使广大学生在实践中成长成才。

值得一提的是该校的青年志愿者协会,下设分会8个,注册青年志愿者9000余名,先后成立了“绿色风”生态环保志愿者服务队、“爱心助成长”志愿者服务队等10余支专业服务团队,推出了“文化志愿者”专项行动等活动项目和品牌,圆满完成了第34届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亚洲区预选赛(宁波)等服务活动,同时还坚持长期到养老院、福利院等地开展义务服务,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荣获浙江省优秀志愿服务集体等荣誉称号。

团委还围绕学校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外向型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逐步完善了以科研、教学力量为后盾,以群众性科普活动和科技创新活动为基础,以“挑战杯”为工作主线的学生的科技创新工作体系,为培养大学生的科创能力搭建了重要的服务平台。学校每年划拨8万元专项经费用于资助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活动,并从2006年开始全面推行第二课堂学分化认证工作,激发学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热情,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此基础上,学校团委整合校内外资源,切实加大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支持指导力度,依托学校创新创业研究中心,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依托各学院专业研究所,指导学生课外学术活动;依托院内外场所,建立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整合政府、企业多方资源,为学生创业搭建平台,扩展学生的就业渠道。同时,学校团委逐步完善了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的申报立项办法,建立常规化、规范化的项目资助机制,相继组织了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等科技创新类活动,多项研究成果在学术期刊上公开发表或申报国家专利,参加省、市各项学术创新竞赛活动并取得了佳绩。

在充分依托浙江大学“名校”和宁波市“名城”优势的基础上,学校推出了“启新讲堂”、“名师名家”讲坛。从2004年3月至今,共举办报告会34讲,听讲人数达17000人次,先后邀请了众多的社会名流和专家学者如国际奥委会委员吴经国、全国著名人际关系专家丁远峙等给青年学生做报告、办讲座,促进了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

五、结 语

当前,建设创新型国家、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已成为举国共识。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将进一步加强与地方政府、企业的交流与合作,密切与浙大母体的合作,建立与宁波市各个方面的广泛联系;加强学校教学、科研工作与相关产业链的结合;鼓励教师进县市区科技局等政府部门以及企事业单位挂职、兼职、设联络点,鼓励教师进驻科技园区、研发园区,创建科技公司;同时开展专业学位教育,为宁波培养更多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将合着时代的节拍,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建设国内地方高校中一流水平大学的目标,进一步优化办学机制,强化办学特色,提升办学质量,增强综合实力,培养更多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为区域经济社会乃至全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行走的新闻”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小分队:

孙 林 高晨谷 张 绩 余敏敏 许倩雯

指导老师:薛丛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