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智障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

智障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极为重要。我校共有70多名智障学生。因此要让学生尽可能多参加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使他们习惯成自然,从而收到令人满意的教育效果。因此,教师的一言一行,对于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至关重要。对学生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也就是为万丈高楼所打下的地基,只有打下坚实的基础学生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才能很好地面对未来的学习生活。

澄城县阳光学校 张 羽

“习惯养得好,终生受其益,习惯养不好,终身受其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极为重要。对于智力低下、不能很好接受家长或教师教育、生活能力和辨别是非能力差的智障儿童来说,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对他们今后适应社会生活、立足社会显得更为重要。我校共有70多名智障学生。其中4个孩子是自闭症,3个孩子是脑瘫,6个是21-三体综合征,其他都是程度不同的智障儿童。刚入学时,这些孩子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多动、任性、固执、破坏公物,性格孤僻,不会与人相处,不懂得谦让,目无他人,一切以我为核心等不良行为。我校的办学宗旨是:让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生活即是教育。怎样培养弱智儿童的日常行为习惯?是我校培智教师们长期以来共同研究的一个课题,我觉得培养智障学生习惯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做:

一、在教育实践中培养好习惯

针对弱智儿童发展水平,教师除了在教学中进行正面的引导教育外,还要着重纠正他们的不良行为习惯,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才能对他们实施得心应手的教育。因此要让学生尽可能多参加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使他们习惯成自然,从而收到令人满意的教育效果。如在进行文明礼貌的教育时,利用语文课、班会课、国旗下讲话及活动课时间,通过直观生动的教育方式,像分角色朗读礼貌语句,分组对答礼貌用语,师生对话、唱礼貌歌、观看从网络中搜索的有关动画片、图片等方式引导教育学生养成讲文明懂礼貌的重要性,从而潜移默化的培养他们良好的文明礼貌习惯。弱智儿童良好习惯的形成是在教育过程中培养的,除正确引导和反复的强化训练外,同时需建立必要的学生成长记录袋,通过加强管理,记载对比,使之逐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弱智儿童生活能力弱,要培养他们最基本的自理能力和劳动习惯。利用劳动课、生活课,具体指导弱智儿童的自理知识。我校会定期举行一些自理能力方面的比赛。如:穿衣叠被、系鞋带比赛、洗脸、洗头发比赛等,给优胜者发小奖品并将他们的照片贴在学校公示栏内以示鼓励。以反复强化练习促其形成自理习惯。又如卫生清扫习惯的培养,每天在班主任的指导下,进行树叶、废纸的捡拾和清扫,根据学生能力的强弱,分劳动用具完成劳动任务,并在活动课上总结表扬,经过半年多的实践训练,班内十多名弱智儿童都在原有基础上有了不同程度的进步,不但养成了卫生清扫的习惯,而且也掌握了卫生清扫的劳动技能,使他们终身受益。

二、在榜样作用下促成好习惯

对于学生而言,教师是具体的行为的形象体现,教师的一言一行,不管有无进行教育的自觉性,都会成为学生仿效的标准。特别是对于培智学生而言,他们对于具体的事件几乎没有判断和思考的能力,他们的行为多来自于生理的反应和对他人的模仿,而教师常常是和培智学生相处时间最长的。因此,教师的一言一行,对于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至关重要。培智学生易受暗示,往往使是他们在观察老师时会产生一种“放大效应”和“模仿效应”。

作为培智学生行为的“榜样”,培智学校的教师不但需要像普通小学的老师一样,要充分注意这种“放大”和“模仿”效应,注重对自己行为的自我监督,而且要特别注意自己行为的一致性、长期性。这是对于培智学生的特点出发的,培智学生由于智力障碍,他们辨别能力很差,如果我们,特别是不同的老师之间的行为出现矛盾,他们就会无所适从,不知道怎么做,这对形成习惯是十分不利的。长期性是指老师的行为一定要坚持一定的时间,培智学生的模仿和观察能力都比正常孩子差很多,行为的长期反复出现能加深学生对行为记忆,同时对行为的再现和模仿也容易很多,这种方法对班级的班风的形成特别有效。如我为了让我们班学生养成每天打扫卫生的习惯,开学初在学生还不会打扫时,我就自己每天在固定的时间打扫卫生,先扫地,再拖地,然后排桌椅,同时慢慢地教学生扫地、拖地、排桌椅,半个学期后,学生们都养成了每天在固定的时间进行值日的好习惯,一到值日时,学生们就会各司其职。又如我们班从开学初我就注意在学生玩完玩具后,把玩具按照原样收好,到学期中,学生已能按照教师的做法收拾玩具,在其他班的玩具已一团糟时,我们班的玩具连包装都完好。教师的榜样作用,犹如春雨润物细无声。

三、在点滴中逐步强化好习惯

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对刚入学的学生尤为重要,由于他们本身的特征,在入学前很少接触社会,就像一片等待开垦的土地,要在上面盖房子,一定要打下坚实的地基,只有在坚实地基的基础上才能盖出结实而漂亮的房子。对学生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也就是为万丈高楼所打下的地基,只有打下坚实的基础学生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才能很好地面对未来的学习生活。

首先我对学生做出了简单的要求,在上课时,要遵守基本的课堂常规,我用儿歌的形式进行教学,让学生便于理解记忆更易于学生做到。吃午饭时,排队进食堂,饭前洗手,不能挑食,不边吃边说话,不倒饭菜。刚开始时,由于个别家长的陪同,学生不能很好地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经过和家长的沟通,没有家长的陪同,学生也都逐渐能够按要求有秩序地吃饭了。写作业时,要求学生先把文具用品准备好,作业要求字迹清晰,书写工整,有错不涂抹,要用橡皮轻轻擦净。做完后,才能做自己喜欢做的活动。从这些最基本的点滴小事要求学生,让学生逐渐适应学校的生活,从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老师也要细致的观察每一个学生,在学生出现行为问题时及时给予指正。

学生刚刚入学的第一学期的前半段是关键的形成期,后半段是巩固期,因此对学生逐步提出更高的要求,不断地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记得班内学生在开学初上课时存在上课铃响了仍是有的在乱写乱画,有的在交头接耳,还有的在吃喝的现象,我意识到这种坏习惯在我班的严重性,于是我苦思冥想,如何才能让这些自觉性差、自控能力弱的孩子改掉这些坏习惯,养成像正常学生那样课桌上摆放好学习用具等待教师来上课呢?刚开始我在提前两分钟到达教室后,首先提醒督促他们必须在课前准备好上课学习用品,再三声明上课铃声响起后要停止喝水、交谈说话、去厕所、在院子中玩耍等一切与上课无关的举动,后来只要有时间,课前作为班主任的我都有意识的到教室门口站一会儿,班内学生自然会记起一些我要求过的事项,有些违反要求的学生见到我后也立即停止不规范的行为。再比如:师生互相问好,道别等,要天天强调,天天训练,直到变为学生的自觉行为,能够主动和老师问好道别。坚持每天早上检查学生穿着是否整洁,个人卫生状况;吃饭时,让学生站排进入食堂;课间、午休时间也要多观察学生,以便发现学生的情况并及时给予纠正;每天放学前对学生一天的表现进行总结,及时给予表扬与批评,并给予一定的奖励。更要经常与家长联系,相互交流学生的校内外表现情况,节假日时请家长要求并督促孩子做到老师提出的要求,保持已经养成的良好行为习惯。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可形成的,必须反复抓,抓反复。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要从小事做起,从身边的事做起,随时随地进行,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生活中。见到地上有垃圾果皮随手捡起来,见到教师要主动行礼问好,在楼道里要轻声慢步靠右行,排好队、走好路、做好操等等。百尺高楼平地起,应该从一些身边琐碎的小事做起,培养一个学生的行为习惯。学生的行为习惯的变化,也会体现在点滴小事中。良好习惯的养成,不是说成就能成的易事,得从一招一式,一点一滴抓起,落实在一桩桩一件件零星琐碎的小事,有了一定的基础,还只是第一步,应保持强化的训练,避免退化甚至泯灭。

四、在常规管理中造就好习惯

常规管理是实施行为养成教育的重要手段。我们学校狠抓常规,严格管理,有效约束学生的行为习惯,建立细致的规章制度,给学生非常明确具体的要求,使学生更加有章可循。在具体操作中,精细到每个细节,做到定人、定点、定时、定事,把爱与严结合起来,始终如一,坚持不懈地要求,充分发挥红领巾的作用,对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进行监督检查,发现不良行为及时予以劝阻教育,使学生在常规管理中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总之,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具有持续性和反复性。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养成一个好习惯非一日之功,需要长期的努力。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有一个过程,必须经常性地进行诱导、训练;一种不良行为的纠正,也须反复地进行指导、教育。作为弱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能急于求成,对智障孩子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既要有信心,又要有恒心。我们要满腔热情地关注孩子点点滴滴的进步,并能冷静地分析与对待孩子前进中的反复现象,坚持耐心地引导和教育,这样才能较好地巩固和强化其良好行为,取得比较理想的教育效果。在对智障学生进行行为规范教育的过程中,还有其他的特点,有待于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逐步探索,争取有进一步的发展。

此文于2012年10月在临潼参加的陕西省特殊教育学校第六届校长联谊会上交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