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以科学精神指导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制订工作

以科学精神指导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制订工作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尽管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因素很多,但从源头入手,重视和建设好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论课程,才有可能为提高培养质量打下良好的基础。开设科学方法论方面课程的意义是显而易见的,特别对人文社科类专业来讲就显得尤为重要。

科学精神指导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制订工作

蒋 伟 刘丽华

【摘 要】本文在归纳科学精神内涵的基础上,提出了用科学精神指导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制订工作,阐述了科学精神对研究生培养的根本要求,并从科学精神的角度出发,研讨了研究生培养方案制订中的一些关系,指出在设计与制订研究生具体培养方案时,要体现出四个方面的内容:科学知识的传授、科学思想的武装、科学方法的训练和科学道德的培育。

【关键词】培养方案 科学精神 研究生教育

研究生教育要把研究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才?许多专家和学者从不同层次和不同角度进行了讨论和研究,许多高校和培养机构也在进行着各种形式和类型的实践。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型的研究生教育都有相应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具体体现在培养方案当中,我们需要明确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需要对研究生的课程学习、科研训练和学位论文工作等环节进行设计。如何进行设计?在什么指导思想下进行设计?这里既有正确理解和贯彻执行国家有关研究生培养的法律法规与政策的问题,也有体现一个高等学校自身办学理念的问题,更有一个具体学科或专业特定要求的问题。

研究生教育近十年来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发展中呈现出各种各样的矛盾,有社会宏观层面的,也有高校内部的,还有相关政策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必然也会反映到如何制订培养方案当中。如何协调和解决这些矛盾?我们认为:牢牢把握科学精神这条主线,用科学精神指导我们的培养方案的制订工作,并使科学精神充分体现在每一个具体的研究生培养方案中。

科学精神的内涵

到目前为止,社会对科学精神仍没有一个十分精确的定义和界定,也没有对科学精神的内涵做出精确的说明和解释。但我们从学者们以及党和国家领导人有关科学精神的观点中,可以找到其定义和内涵的共同点,即:探索求知的理性精神、实事求是的严谨精神、批判创新的进取精神、互助共进的协作精神和实事求是的严谨学风,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道德共同构筑了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对研究生培养的根本要求

牢牢把握科学精神这条主线,可以看到我们培养出来的一个合格研究生应该具备以下几方面素质:掌握某一学科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业知识;有一个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科学思想观;掌握一个科学研究的科学方法;具有遵守学术与科研活动规范、献身科学、献身人类、学术诚信的科学道德观。

尽管不同的学科、不同层次和类型的研究生教育有着具体的培养要求,尽管各个高校有着各自的特点与办学理念,但对研究生培养的根本要求不能动摇,更不能有模糊的认识。要保证研究生培养达到这个根本要求,首先必须从培养的源头抓起,即做好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制订工作。

用科学精神指导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制订工作

依据前述对研究生培养根本要求的讨论,在设计与制订具体培养方案时,要体现出四个方面的内容: 1.科学知识的传授; 2.科学思想的武装; 3.科学方法的训练; 4.科学道德的培育。

我国的研究生教育除了分为博士与硕士层次外,在学位上还分为科学学位和专业性学位两类。无论是什么层次和类型的研究生,尽管培养目标和形式有所差异,但都应该在设计与制订某个具体培养方案时,在方案中注意充分体现出上述的四方面内容。如果忽视了这一点,或在这四个方面有所偏废,那设计与制订的方案就是一个不完善的方案。培养方案一般每2~3年可能会重新修订(制订)一次,每次参与的专家学者也可能会有所变化,但坚持研究生培养的基本要求和体现四个方面的内容的要求不能变。这一点应时刻清醒,予以注意。

用科学精神审视和处理研究生

培养方案制订中的一些关系

本文重点讨论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教育。

1.关于培养目标和学制

近年来,关于培养目标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过,这主要反映在硕士研究生教育(科学学位)上。培养目标的定位涉及到学制长短的确定,一般而言,教学科研型人才的培养宜适用于较长学制,实践性人才的培养宜适用于较短的学制。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现行的硕士研究生教育目前仍然是一个独立的层次,而明显区别于西方大多数国家的过度性质硕士学位。国务院学位办提出的指导意见是:在一些基础学科,对人才的知识结构要求连续性强的学科,有可能在一部分重点大学推出过渡性学位的做法,在一般学校的硕士层次希望改为两年(现多为2.5~3年)。

一般来说,一个高校(培养机构)都会依据自身的办学特点和实际情况,对本校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研究生培养目标与学制有一个较为具体的意见。我们在制订具体培养方案时,应在学校的指导意见下,明确本学科的具体培养目标和学习年限。

2.关于培养环节

一般来讲,研究生的培养在规定的学习年限内分成若干个较为具体的培养环节,每个培养环节的培养要求和重点相对突出,通常分为课程学习环节、科研训练环节和学位论文工作环节。在具体方案制订时,可依据具体的培养目标对各个环节的长短进行必要的分配,如有些学科或类型的研究生教育就不单独设置科研训练环节,而是将这部分的内容放入学位论文工作环节中。但无论如何设置培养环节,科学知识的传授、科学思想的武装、科学方法的训练与科学道德的培育这四个方面的内容都应该是互相交融,自始至终贯穿在各个培养环节中的。

3.关于课程体系与课程设置

对研究生科学知识的传授主要由研究生的课程学习环节来完成,在此环节里,还要完成对研究生关于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论的一般性原理与方法的必要培育,因此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对课程进行科学的设置就显得十分重要。

有关课程体系的讨论,特别是关于2年制硕士研究生的课程体系的讨论近来非常热烈,关于课程设置的原则也有不同的意见,但对于保证研究生课程设置的宽广度、纵深度以及前沿性和前瞻性,并为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留有一定空间的认识,是基本达到共识的。

这里有一个现象值得我们注意:部分专业的课程设置重视本学科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业知识课程,轻视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论课程,少数甚至不设科学方法论方面的课程。研究生培养质量是研究生教育的一个永恒的主题,不用科学思想去武装研究生,不让研究生掌握科学的方法论,如何谈得上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如何避免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出现“炒冷饭”和“大题小作”等现象?尽管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因素很多,但从源头入手,重视和建设好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论课程,才有可能为提高培养质量打下良好的基础。

目前科学思想方面的课程主要由“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自然辩证法”(理工农医类专业)和“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人文社科类专业)组成,我们要从科学精神的高度,去理解其开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开设科学方法论方面课程的意义是显而易见的,特别对人文社科类专业来讲就显得尤为重要。

4.关于科研训练

科研训练是否单独作为一个环节,各校有各校的做法,但内容不能减。研究生通过课程学习环节,获得了本学科的基本理论观点与知识,在科学思想与科学研究方法得到一定的培育后,结合实践活动,使相应的科研技能得到提高,使相应的科研方法得以掌握,这是科学精神对研究生培养的根本要求之一。这里强调的是实践的观点,也是科学思想在我们制订培养方案工作中的一种体现。

设计与制订具体研究生培养方案时,要突出强调实践活动与本学科的结合,一般要对研究生的社会活动和学术活动从学科专业角度提出相应的要求,以便为研究生进入实质性学位论文工作打下研究基础。

5.关于学位论文工作

研究生必须在已通过的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的框架内和总结前人科研成果的基础上,就所遴选出的研究课题,采用科学和恰当的研究方法、手段和技能,进行科研实践和探索,并将所获得的材料(资料),经数据处理、理论分析、逻辑加工,整理成有理论或实践意义的研究成果或在研究工作中具有新见解的学位论文。

从学科专业角度讲,学位论文质量是研究生培养是否成功的一个标志,同时也为我们用科学精神审视研究生教育提供了一个平台。一个研究生科学知识的掌握、思维的科学化和科学方法的应用,都集中体现在其学位论文当中了,从这个角度出发,对研究生学位论文工作环节提出相应的规范与要求是必须的。

要倡导研究生在掌握学科理论基础与专业知识的前提下,自觉地运用科学观和科学方法进行学位论文工作:全面地看待专业知识,克服认识上的片面性;用变化的观点看待某些现象和过程,避免孤立与静止地看待;学会相对地看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克服认识绝对化;增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把所获得的感性认识通过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上升为理性认识;合理规范地收集和占有科研资料与科研数据,克服实践活动中行动或行为的随意性;正确使用科学术语,运用科学思维和研究方法来把握科学的概念、规律、原理,避免学术或研究行为的无序性。

6.关于科学道德

我们讨论了科学知识、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与制订研究生培养方案的一些关系,科学道德是否与培养方案有关系呢?回答是肯定的。我们必须在培养方案中对研究生的学术或科研行为进行必要的约束和规范。

当今社会,任何学术与科研活动都不会是独立的,竞争和协作共同推动着学术的繁荣与科学的不断发展。个人、组织和社会在学术与科研活动中必须遵循共同的活动规范。这个活动规范可大致概括为:普遍性原则———一视同仁;公有性原则———成果共享;无私利性原则———为探索求知而从事研究;有条理的怀疑原则———基于理性的质疑。这四个原则构成了学术与科研活动规范的基本特征,是科学精神在社会层面上调整学术与科研活动在各关系方面的具体体现与要求,当然也应体现在我们制订的培养方案中。

对研究生来讲,科学道德还有其具体的要求:坚持严格遵守和维护国家安全、信息安全、生态安全、环境安全、健康安全;坚持真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反对弄虚作假、文过饰非;坚持严肃、严格、严密的科学态度,反对学术上的浮躁浮夸之风;坚持尊重合作者和他人的劳动和权益,并正确引用他人的研究成果,反对不属实的署名和侵占他人成果;坚持弘扬科学精神,倡导科学思想,传播科学方法,普及科学知识,破除迷信,旗帜鲜明地反对伪科学;坚持发扬科技协作和集体主义精神,使国家有限的人力和物力资源发挥最大效益,反对为个人或小团体的私利而损害国家或他人的利益。这“6个坚持”与“5个反对”构成了研究生科学道德的基本内容。

结束语

本文仅从科学精神角度对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制订工作提出了一些观点,这里既有近些年来研究生培养工作的一些反思,也有从事研究生培养方案制订组织工作中的一些体会。我们认为:牢牢把握科学精神这条主线,用科学精神指导我们的培养方案的制订工作,才能统一认识、统一步骤,才能理顺关系、化解矛盾,才能结合具体的学科专业制订出科学合理和规范的研究生培养方案。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教研办[1998] 1号文件。

2.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几点意见》,教研[2000] 1号文件。

3.吴清一:《试论当代研究生科学精神的塑造》,《社会科学家》,2004年第1期。

4.蒋凯:《涵养科学精神———教育研究方法的省思》,《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

5.陈凯旋等:《科学精神的缺失:研究生教育的沉重话题》,《黑龙江高等教育》,2004年第5期。

6.曾冬梅等:《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构造》,《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年第5期。

7.杨元业:《制定研究生培养方案的视角分析》,《理工高等教育》,2001年第6期。

8.张小明:《正确处理修订培养方案的四个关系》,《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9年第1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