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增强恪守学术规范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建设富有创新精神的学术队伍
学术研究需要一支具有强烈责任感、学术作风严谨、理论功底扎实、富有创新精神的队伍,这支队伍应该是懂规范和守规范的楷模,是学术道德的自觉践行者和社会道德的表率。
学术队伍建设涉及到一个自律与他律的关系问题。任何学术规范、准则都是从他律的角度来保障学术研究有一个公平、公正、有序的环境,也包括学术批评、对各类学术失信行为的惩戒等。这种保障的确可以惩戒有学术失信行为的研究者,并给他人以警示。但是,要想真正保障和推动学术研究健康、持续的发展,还要将他律与自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致力于学术研究的人应该从踏进学术研究的大门时,就知晓学术规范,养成主动遵守学术规范的习惯。学术规范如同法律一样,是学术研究行为的最低标准。如果把最低标准当作是表率,学术研究很难获得良好发展,更谈不上学术创新了。研究者应该把学术成果和学术荣誉同自己的生命、尊严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自我约束,在学术研究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上都时刻讲求学术诚信。这样,学术规范就不会是束缚手脚的锁链,而研究者也会达到自为的境地,自由地从事务实创新的研究,为国家、社会发展贡献出力量。
总之,学术诚信和学术规范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制度要素,不仅是学术共同体良性发展的基石,也是创新效率和活力的决定性因素。
目前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学术诚信和学术规范》读本涉及的范围较广,适用对象包括科技工作者、高校学生,以及所有对学术研究感兴趣的群体。课题组以科学研究者的基本研究过程为脉络,将各个学科进行综合论述。读本穿插各个学科在研究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或疑惑,如“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等典型案例,来对学术研究规范进行较为具体的阐释,以期对人们在学术研究中应该遵守的学术诚信和学术规范进行约束、指导和界定。
【注释】
[1]蒋美仕、李玲、杨维:《美国联邦政府关于科研不端行为的政策演变——从不端行为定义的争议与统一过程审视》,《自然辩证法通讯》,2008年第6期,第53-57页。
[2]黄军英:《国外遏制学术不端行为的做法及对我国的启示》,《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6年第4期,第5-8页。
[3]王向旭:《英国成立“科研诚信小组”打击学术不端行为》,《教育情报参考》,2006年第10期,第5页。
[4]董建龙:《国外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举措及其启示》,《中国科技产业》,2008年第8期,第60页。
[5]蒯强:《法国倡导科研诚信和反对学术不端行为的举措》,《复旦教育论坛》,2007年第5期,第83页。
[6]董建龙:《各国加强学术诚信管理的举措及其启示》,《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7年第1期。
[7]曹南燕,邱仁宗:《促进负责任的研究——记首次世界科研诚信大会》,《自然辩证法研究》,2008年第5期,第108-111页。
[8]《科研诚信新加坡声明》是作为2010年7月21—24日在新加坡举行的第二届世界科研诚信大会的一部分内容制定的,意在提供一个负责任科研行为的全球性指南。该声明不是约束性文件,也不代表资助和(或)参与本次大会的国家和组织的官方政策。关于科研诚信相关的官方政策、指南和管理规定等,应向各国有关机构和相关组织咨询。
[9]中国科研诚信网:《国外科研诚信研究最新动态——美国研究诚信办公室RRI大会报告目录》,http://ori.hhs.gov/research/extra/conference_2009.shtml.
[10]任洪波:《美国和丹麦的科研诚信》,《全球科技经济瞭望》,2007年第3期,第64页。
[11]水梦云,金卫婷:《美国处理学术不端中的保密政策》,《科技中国》,2006年第8期。
[12]王艳:《美国的科研诚信:联邦政府的作用》,《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7年第1期,第10页。
[13]水梦云,金卫婷:《美国处理学术不端中的保密政策》,《科技中国》,2006年第8期。
[14]参见Accreditation Board for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Fifty-third Annual Report,1985:98.
[15]丛杭青:《工程伦理学的现状和展望》,《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第76-81页。
[16]董小燕:《美国工程伦理教育兴起的背景及其发展现状》,《上海高教研究》,1996年第3期,第74-77页。
[17]王艳:《美国的科研诚信:大学的作用》,《全球科技经济瞭望》,2007年第1期,第60-63页。
[18]王艳:《美国学术团体促进科研诚信规范》,《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6年第2期,第5-11页。
[19]黄军英:《国外遏制学术不端行为的做法及对我国的启示》,《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6年第4期,第5-8页。
[20]张银霞:《美国研究型大学科研不端行为——概念、特点及对策》,《比较教育研究》,2009年第8期,第22-26页。
[21]王艳:《美国的科研诚信:大学的作用》,《大视野》,2007年第1期,第60-63页。
[22]参阅杨春忠:《走向“积极性学术共同体”——学术规范、学术批评与学术共同体及其关系》,载学术批评网(www.acriticism.com),2006年3月1日。
[23]《科技部等六部门联手强化科研诚信建设》,2007年2月2日,http://news.xinhuanet.com/tech/2007/01/18/content_5622384.htm.
[24]《科技部等六部门联手强化科研诚信建设》,2007年2月2日,http://news.xinhuanet.com/tech/2007/01/18/content_5622384.htm.
[25]董建龙:《各国加强学术诚信管理的举措及其启示》,《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7年第1期。
[26]王泽应:《论诚信》,《光明日报》,2004年11月23日。
[27]王进东:《打造诚信科研环境,构建绿色学术生态》,《科学新闻》,2008年第24期。
[28]邵兴江:《信息时代,学术诚信的起点在哪里?》,《中国教育报》,2008年4月21日。
[29]邓小平:《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邓小平文选》(一九七五—一九八二年),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93页。
[30]参阅史瑞杰等著《诚信导论》,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4月版。
[31]焦洪涛:《“科研诚信法律问题研讨会”述要》,《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
[32]崔国珍:《加强科研诚信建设,提升大学科研核心竞争力》,《世界教育信息》,2007年第6期。
[33]苏娜、陈士俊:《当前我国高校科研诚信问题成因及对策探讨》,《科技管理研究》,2008第9期。
[34]俞立平、潘云涛、武夷山:《科技评价中同行评议与指标体系关系的研究——以<泰晤士报>世界大学排名为例》,《科学学研究》,2008年第5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