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育投入的评价指标

教育投入的评价指标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它可以分为全社会教育经费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城乡居民家庭教育经费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等。不同的国家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不同,财政支出的构成也不同,所以,即使公共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相同或相近的国家,教育经费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也往往不同。

(二)教育投入的评价指标

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不同的教育投资总量,相同的国家和地区在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下有不同的教育投资总量。在这种情况下,该怎样评价其教育投资水平的高低呢?不同的教育事业规模有不同的教育投资需求,相同的教育事业规模在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下也有不同的教育投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该怎样评价教育投资对教育事业规模的适应程度呢?为了回答这些基本问题,评价教育投入水平的指标体系应运而生。

现阶段,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成果和宏观经济总量的核心指标是国内生产总值(GDP)或国民生产总值(GNP)。国内生产总值(GDP)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从价值形态看,它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货物和服务价值超过同期投入的全部非固定资产货物和服务价值的差额,即所有常住单位的增加值之和。国民生产总值(GNP)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计算方法相同,但计算口径不同,非本国国民在本国领土范围内的投资或工作所获得的收入不计入本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一般地讲,各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相差不大,但如果某国在国外有大量投资和大批劳工的话,则该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往往大于国内生产总值。

教育投资来源于国民财富。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教育投资水平,从根本上说,是由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并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提高,所以,教育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或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就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教育投资水平的核心指标。教育投资虽然来源于国民财富,但其主体部分——国家投入于教育的经费更直接的来源是财政收入,所以,国家投入于教育事业的经费占财政收入或支出的比例也是衡量教育投入水平的重要指标。

现阶段,评价一个国家或地区教育投资水平的基本指标主要有:

(1)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国际社会在1960年前后开始使用这一指标评价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教育投资水平。它可以分为全社会教育经费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城乡居民家庭教育经费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等。现阶段我国使用的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与国际通用的公共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相比,口径略宽,多了各级政府征收用于教育的税费、国营厂矿企业办学经费、校办产业和社会服务收入减免税部分三项。

(2)教育经费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这一指标中的教育经费指财政预算内安排的教育经费。不同的国家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不同,财政支出的构成也不同,所以,即使公共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相同或相近的国家,教育经费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也往往不同。一般地说,这一指标主要用于反映财政努力程度的变化。

(3)生均教育经费。它可以分为小学生均经费、初中生均经费、高中生均经费、大学生均经费等。因为教育经费的主体部分要用于支付教师工资,扣除人员经费之后的公用经费便成为评价教育活动能否正常进行的重要指标,所以,在生均经费的基础上又派生出生均公用经费的指标,如,小学生均公用经费、中学生均公用经费、大学生均公用经费等。因不同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教育成本差异很大,这一指标一般不用于国际比较。

(4)生均教育经费指数。这一指标用每生每年的教育经费与本国(本地)当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表示。这一指标不受物价变动的影响,也与各国货币兑换无关,便于进行纵向和横向的比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世界教育报告》从1991年起正式列表公布世界各国三级教育的这项指标数据。生均经费指数所依据的原理是,教育的投入主要是教职工的工资,而教师的工资水平一般又与所在国的国民收入水平(通常以人均GDP或人均GNP表示)相关联。因此,不管国家贫富如何悬殊,生均经费与人均GNP之比应大体相当。

上述指标各有各的适用范围,也各有各的局限性。在一个国家范围内,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存在着复杂的财政上交和转移支付关系。经济发达地区、上交国家财政较多的地区,教育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常常较低;经济欠发达地区、获得财政转移支付较多的地区,教育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常常较高。在用于一个国家范围内的地区间比较时,可以对上述指标进行适当处理,剔除财政上交和转移支付因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