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校本课程的区域支持性环境

校本课程的区域支持性环境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区域课程环境的优劣会深刻地影响校本课程的发展方向、过程规范、成果品质与实践成效。近年来,我县开展了十三个“用”的行动,致力于校本课程五种区域环境的构建。教育局对校本课程建设与实施工作纳入经费预算计划,并逐年有较大幅度的递增。对骨干教师明确提出了校本课程开发的考核要求。在“生态崇明”县级乡情教育课程牵引下,我县校本课程也呈现出了“生态教育”的区域个性特色。

课程保障:校本课程的区域支持性环境

(发表于《新课程》 2013年第1期)

区域课程环境的优劣会深刻地影响校本课程的发展方向、过程规范、成果品质与实践成效。近年来,我县开展了十三个“用”的行动,致力于校本课程五种区域环境的构建。

一、 区域积极环境的构建实践

(一) 政策环境:为区域内校本课程确立方向、提供保障

1. 用规划导向。(1)在崇明县“十一五”“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之中,把“生态教育品牌”建设立为发展目标,这使我县校本课程实践有了崇明个性发展追求的明确方向。(2)在各校课程与教学计划中,把乡土校本课程,尤其是生态教育课程建设纳入计划,并明确了校本课程开设数与储备数的底线目标。

2. 用文件规范。2009年教育局印发了《崇明县中小学拓展型课程教材管理办法(暂行)》;2011年教育局印发了《崇明县中小学、幼儿园校本课程教材与区域课程教材管理办法》;2012年10月,教育局组织编制了《崇明县中小学(幼儿园)乡土课程实施指导意见》。

3. 用经费保障。教育局对校本课程建设与实施工作纳入经费预算计划,并逐年有较大幅度的递增。有计划地扶助了一批课程开发项目,资助出版了一批有质量的区域课程与校本课程;对经过评审通过的县级共享校本课程开发者进行了奖励。

4. 用人才激活。教育局党委在校长换届中,委派有扎实课程素养的教研员等任基层学校领导。相关学校已经成为我县乡土课程实验学校,发挥了很好的引领示范作用。

(二) 机制环境:为区域内校本课程确定规范、注入动力

1. 用激励机制激活课程动力。(1)2005年我县率先把优秀的校本课程归入县级科研成果评比类别,至今已有14门课程被评为一、二等奖。(2)对骨干教师明确提出了校本课程开发的考核要求。(3)教育局与教研室对各校校本课程实践情况进行指导、检查与考核,考核结果与学校年终奖挂钩。

2. 用审核机制规范课程行为。我们开发了“崇明县中小学(幼儿园)区域共享课程教材审核申报表”“崇明县区域课程和校本课程教材审核评价标准”等系列工具,实行对区域课程和校本课程的评审指导,规范课程行为。凡是经过两轮以上实施,并通过审核的课程,由课改办颁发“崇明县中小学县级共享课程证书”,并得到资助。

3. 用完善机制提升课程品质。根据学校需求或基于教研员的专业判断,对有潜质的校本课程纳入课程跟踪完善计划。我们组建了由岛内外专家组成的校本课程专业指导团队,对纳入计划中的课程进行课程编制指导与课程实施的现场观察指导。

(三) 联动环境:为区域内校本课程构建支架、展现个性

2005年以来,我县构建了“生态崇明”县级课程体系,基本做到了学段全参与、学科全渗透、学校全覆盖、文理大综合。在课程推进上,我们选择了“县校联动”的行动策略。

1. 用牵动促进校本课程实践。在“生态崇明”县级乡情教育课程牵引下,我县校本课程也呈现出了“生态教育”的区域个性特色。涌现出了一批生态教育的优秀乡土校本教材或科目,锻炼培养了师资队伍,配套建设了一批生态教育体验基地,创造出了一些优秀经验。

2. 用互动优化县级课程品质。“生态崇明”初中县级课程推进后,后续涌现出了大量校本课程,这些课程为县级课程的优化提供了很好的资源。2005 年,在“生态崇明”课程顶层设计方案中,高中学段定位为研究型课程。多年来各校自主开展了大量小课题研究。在此基础上,2011年,我们编制了具有较高开放性的“生态崇明”县级高中研究型课程。

(四) 素材环境:为区域内校本课程提供矿床、滋养内容

1. 用我们的复杂让教师简单。为让崇明教师知晓,更方便地用好崇明岛丰富的生态教育资源,2005年、2009年和2012年,县级层面上分别开发了《生态崇明》《崇明县生态科普报告集》和《自然崇明》三本科普读本,通过人手一册赠阅、生态科普“进百校讲百课”活动等方式,把崇明岛生态教育素材资源比较完整、科学地呈现给教师。

2. 用科学滋养课程内容。《生态崇明》和《崇明县生态科普报告集》共涉及崇明岛生态的30个专题,先后邀请华东师大、崇明县水利局等21位跨行业专家进行了攻关研究。崇明岛是一个宝藏,因为研究崇明岛有116位学者获得了博士学位,专家们还出版了28本学术专著,论文则更多。《自然崇明》一书是基于大量情报研究而编制的。这三本读本为我县校本课程建设提供了内容极其丰富、科学性强的素材资源,为其内容的科学性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五) 援助环境:为区域内校本课程进入专业、排忧解难

1. 用培训增强教师课程专业素养。我县开发的“乡土课程资源及其开发利用”教师教育课程,被立为首批市级学分银行课程;另外有四门与校本课程建设相关的教师教育课程被确立为县级培训课程。先后对140多位骨干教师作了市级专业培训,200多位教师参与了“研训一体式”的岗位持续培训,500多位教师接受了校本课程建设的短期培训。

2. 用“专家团队”指导教师实践。2007年我县成立了“崇明县生态教育研究所”,2009年组建了“崇明县生态科普协会”,2011年与市教研室合作成立了“上海市中小学乡土课程研究基地”,我们以兼职教研员或基地研究员的身份,组建了一支由21位专家组成的指导团队。这些专家分别来自高校、市级研究机构、本县其他专业部门。我们主要以“研究项目”“培训项目”的形式让这些专家深度地参与到校本课程的实践中来,他们为我县的项目推进与教师成长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二、 区域积极课程环境构建的成效与发展空间

积极的区域课程环境,使我县校本课程得到了健康发展。

(一) 成效与成果

1. 成功地举办了三次大型的市级展示活动,检阅了我县课程建设的成果与成效

2007年4月,由上海市教委教研室、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崇明县教育局等联合举办了“初中生态崇明课程建设”大型展示研讨活动,集中展示了我县初中生态教育课程建设成果与实施成效。

2009年11月27日,由上海市教委基教处、上海市教委教研室、上海教科院普教所联合主办了“生态教育:走课程改革本土化之路”研讨活动,集中展示了以生态教育为载体区域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成果。

2012年11月,上海市教委基教处、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和崇明县教育局联合主办了“丰富学习经历、培育乡土情怀”乡土课程建设经验交流会,以陈家镇学区为代表,展示了中学、小学、幼儿园不同学段学校乡土课程建设的情况。

2. 校本课程有品质的建设与实施,让学校充满了生机

地处陈家镇的一所学校,班级数21个,教职员工91名。学校以“生态田园”课程为主题,开发了80门不同类型的自主拓展课程,参与教师达65名,并建设了生态种植、崇明山歌体验馆等8个学生体验活动场馆,每周用一个中午时间学说崇明话,用一个中午时间在乡土情境中进行英语口语练习,每星期学生都有不同的体验活动,使学校面貌和师生的状态焕然一新。上海教育杂志主编看后感叹地说:这才是学校!

目前,我县共有12所乡土课程研究实验学校,各具风采,充满活力。

3. 取得了一批有质量的校本课程建设成果与研究成果

2005年以来,我县以“生态崇明”课程体系建设为载体,共开发县级乡土课程十多门,涌现出一大批校本乡土课程。这些富有活力的课程,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经历,培育了其乡土情怀。多年来,我县培育了“乡土课程”“陶艺”“创新实践”“体艺科特长兴趣”和“体验德育专题”五个校本课程主题系列,为学生提供了较为广阔与丰富的课程选择空间。

我们对本土的课程改革经验进行了提炼总结,出版了《乡土课程理论与实践》等学术专著。在《上海教学研究》杂志上开设了“乡土课程研究”专栏介绍崇明经验。获得了教育部办公厅颁发的“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研究成果”三等奖、上海市第十届教育科研成果二等奖等多个奖项。

(二) 发展空间

1. 构建网络“乡土课程”社区。跨时空地吸引更多有志于乡土课程研究的人交流思想、分享经验和研讨问题,从而推动其理论与实践的不断进步发展,为校本课程注入更大的活力与专业力量。

2. 随迁子女的乡情教育。崇明有很多随迁子女,要通过另一类的乡土校本教育,让这些学生虽离乡但保有健康的爱故土之心,同时也让崇明孩子感受到祖国文化的丰富多元,使校本课程有更宽的视野与文化内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