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做中学”是“学会做事”的根本途径

“做中学”是“学会做事”的根本途径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杜威看来,教学以经验为中心,就是以师生要做的事为中心,因为经验就是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做事过程。偏离了这一点,就偏离了“做中学”的主旨,偏离了让学生学会做事的教学目标,因而就偏离了经验主义课程论的宗旨。

二、“做中学”是“学会做事”的根本途径

作为“学会做事”的根本途径,“做中学”意味着做事能力要在做事之中生成,意味着事情的“做法”决定学生的“学法”和教师的“教法”,意味着让学生掌握一般的做事程序。

第一,“做中学”首先意味着学生的做事能力不是在“坐而论道”中获得的,而是在做事之中生成的,要想“学会做事”就必须把自身投入到要做的事之中,通过做事学会做事。“通过做事学会做事”的基本含义主要有二:1.“亲自做”是学会做事的根基。杜威的“做中学”方法论特别强调学生亲自动手去做事,认为学生只有亲自动手做,亲自将自己置身于对问题的解决之中,才可能获得做事的“经验”,才可能真正学会“如何做事”。杜威在这里的意思不是要求学生事事都要亲为,而是强调“亲自做”是学会做事的源头,我们永远都需要这个源头给我们最为原初的东西——我们在与环境发生交互作用的过程中所获得的亲身体验,离开这些最为原初的东西我们不可能学会做事。2.观察别人做事是学会做事的主要途径。“通过做事学会做事”并非要求学生事事都要亲为,学生也不可能做到,而是要求学生“身临其境”地学习做事。“自己亲手去做”是“身临其境”,但却不是“身临其境”的主要途径。学生“身临其境”的主要途径是观察学习。观察可以用肉眼观察,也可以用心眼观察。用肉眼观察学习,意味着学习者作为观察者,通过肉眼观察老师的做事过程而学会做事;用心眼观察学习,意味着学习者作为观察者,通过心眼——想象——老师的做事过程而学会做事。观察学习,虽以学习者的“亲自做”为基础,但却摆脱了事事都要亲为的局限性,因为观察学习将观察者的经验置于整个人类的经验之中,并借助人类的经验提升自身的经验水平,从而自身的经验提升到人类经验的高度。

第二,“做中学”意味着做法决定学法和教法。在杜威看来,教学以经验为中心,就是以师生要做的事为中心,因为经验就是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做事过程。这意味着教学应该以师生要做的事为中心而有效地组织起来:教学的真正主体既不是学生,也不是教师,而是师生要做的“事”,是教师要教学生学做的“事”将师生吸引到教学中来,师生之间的教学交往既不是围绕着“教”,也不是围绕着“学”,而是围绕着“事”而展开。“事”在教学中成了真正的主体:“事”既决定了教师的教,又决定了学生的学,因为要想使学生学会做事就必须使学生的学法依据事情的做法,必须使教师的教法依据事情的做法,只有这样,教师才是真教,学生才是实学。杜威的学生陶行知将这种思想发展为“教学做合一”,其意是指“教学做是一件事,而不是三件事。在事上教的是先生,在事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来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来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乃是真学。教学做是统一的,教和学都以事为中心。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事情怎样做便应怎样学,怎样学就应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简而言之,事的“做法”与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之间是一种原型与摹本关系:在教学中,“做法”是原型,“学法”与“教法”都是“做法”这一原型的摹本,都只能是“做法”的再现。偏离了这一点,就偏离了“做中学”的主旨,偏离了让学生学会做事的教学目标,因而就偏离了经验主义课程论的宗旨。

第三,“做中学”意味着让学生掌握一般的做事程序。一般的做事程序实际上就是做事的基本模式,它虽然并不能确保我们必然能够成功地做事,但是对它的掌握却有利于我们对问题的思考,进而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对于杜威来说,做事过程实际上就是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探究过程,而探究实际上就是“将不确定的境遇有控制与有导向地转变为一种确定的境遇,探究的结果在其组成成分和内在关系上如此确定,以致原来的经验中的各种成分被转变为一种统一的整体”(22)。探究教学的基本程序可以概括为以下五步:1.将学生置身于令人困惑的情境中并使学生切身感受到这种困惑;2.让学生学会将困惑理智化为要解决的问题;3.进一步审视自己的处境并大胆设想解决问题的办法;4.对各种解决问题的假设进行理性分析和评估以确定解决问题的可行方案;5.行动以验证假设,失败的假设被修正或放弃,成功的假设被当作经验用于处理日后遇到的类似问题并在处理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得以丰富和发展。杜威所归纳的探究程序在其本质上是探究的逻辑,而不是实际的探究历程,实际的探究活动并非必然地、机械地遵循探究的逻辑步骤,但对探究逻辑程序的掌握却有利于实际探究活动的进行。(23)在教学中,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探究的逻辑程序的同时养成一种探究精神,一种乐于探究,善于保持和延续刺激探究不断进行下去的疑惑状态。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做事的理智,才能减少贸然行事的风险。

【主要结论与启示】

1.作为杜威经验主义课程哲学的核心,以事为本的课程理念主要包括课程本质观、课程目的观和教学方法论三部分。

2.在课程本质问题上,杜威主张“课程即经验”,而经验表现为旨在解决问题的做事行为。作为课程的经验,它既不是指传统意义上的感觉经验,也不是指单纯的身体活动,而是指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做事行为。在作为做事行为的经验中,做事方式成了核心。对于杜威的经验自然主义来说,经验与自然之间的连续性问题构成了经验形而上学的基础,而做事(经验)方式则成为把握经验与自然连续性问题的关键所在:一方面“自然在经验中”,做事方式决定了事物向我们呈现的样子。另一方面“经验在自然中”,做事方式来源于事物本身。

3.在课程目的问题上,杜威认为“教育即生长”,而做事习惯则是生长的表现。在杜威看来,习惯在实质内容上表现为将理智与情感有机结合起来的行动倾向,在形式上则表现为一种生成性的主动结构。一方面习惯是混合理智和情感的行动倾向:作为个体回应外界环境的行动倾向,习惯既不是单纯的理智使用,也不是纯粹的情感投入,而是理智与情感的有机结合,二者被有机结合进个体应对环境的行动之中。另一方面习惯是一种生成性的主动结构:作为一种生成性的主动结构,习惯既表现为经验与自然之间的连续性,又表现为个体经验与人类经验之间的连续性,还表现为经验自身的连续性。

4.在教学方法问题上,杜威坚持“做中学”,即“通过做事学会做事”。在杜威看来,最基本的教学法就是“做中学”,这主要是由经验主义所提倡的课程本质观和课程目的观所决定的:经验主义课程观认为课程的本质即经验,而经验即做事;课程的目的即生长,即经验的生长,即做事习惯的养成,即做事能力的提升,即学会做事。这些因素共同决定了“做中学”教学法提出的必然性,决定了“做中学”的全部内涵——“通过做事学会做事”:一方面“做中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学会做事”;另一方面“做中学”是“学会做事”的根本途径。作为“学会做事”的根本途径,“做中学”意味着做事能力要在做事之中生成,意味着事情的“做法”决定学生的“学法”和教师的“教法”,意味着让学生掌握一般的做事程序。

【注释】

(1)[美]亚历山大·托马斯:《杜威的艺术、经验与自然理论》,谷红岩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12页。

(2)[美]罗伯特·B.塔利斯:《杜威》,彭国华译,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54- 56页。

(3)[美]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王承绪译,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58页。

(4)[美]亚历山大·托马斯:《杜威的艺术、经验与自然理论》,谷红岩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47页。

(5)[美]詹姆斯·坎贝尔:《理解杜威:自然与协作的智慧》,杨柳新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70页。

(6)[美]杜威:《经验与自然》,傅统先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3页。

(7)[美]杜威:《经验与自然》,傅统先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页。

(8)[美]亚历山大·托马斯:《杜威的艺术、经验与自然理论》,谷红岩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47页。

(9)[美]亚历山大·托马斯:《杜威的艺术、经验与自然理论》,谷红岩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16页。

(10)杨寿堪:《杜威反传统的经验自然主义哲学:〈经验与自然〉基本思想述评》,《人文杂志》2003年第5期。

(11)徐长福:《走向实践智慧:探寻实践哲学的新进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7页。

(12)[美]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王承绪译,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54页。

(13)[美]亚历山大·托马斯:《杜威的艺术、经验与自然理论》,谷红岩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68页。

(14)[美]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王承绪译,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55- 56页。

(15)[美]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王承绪译,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57页。

(16)John Dewey.Art as Experience[M].New York:Capricorn Books.1958.58.

(17)[美]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王承绪译,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358页。

(18)[美]亚历山大·托马斯:《杜威的艺术、经验与自然理论》,谷红岩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65页。

(19)[美]杜威:《经验与教育》,姜文闵译,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259页。

(20)[美]杜威:《经验与教育》,姜文闵译,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254页。

(21)[美]詹姆斯·坎贝尔:《理解杜威:自然与协作的智慧》,杨柳新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47页。

(22)John Dewey.Logic:The Theory of Inquiry[M].New York:Henry Holt and Company. 1938.108.

(23)[美]詹姆斯·坎贝尔:《理解杜威:自然与协作的智慧》,杨柳新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52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