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学过程设计如何体现创意

教学过程设计如何体现创意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教材通过各种图表和相关人口专题地图主要反映了人口分布在空间尺度上的变化过程,以解释地理环境对人口增长、分布、迁移的影响。这份基于“胡焕庸线”的“人口分布”故事教学设计颇具新意,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当然,教学创新需要有现代教学思想的指导,要符合新课程理念,那么,这节“人口分布”课的教学设计体现了哪些新的教学理念?

4.教学过程设计如何体现创意?

在地理教学设计中,不少教师都习惯依据教材的顺序、运用常用的教学方法来组织教学过程,而不太乐于寻找新的角度,尝试新的教学方法。下面关于“人口分布”的教学构想是否能给我们一些启发?

案例:“人口分布”故事教学构想

一、教材分析

本课题是高中地理的内容。教材中的人口分布内容由世界人口稠密地区、我国人口分布两部分组成。教材通过各种图表和相关人口专题地图主要反映了人口分布在空间尺度上的变化过程,以解释地理环境对人口增长、分布、迁移的影响。对这内容的教学,旨在帮助学生在正确掌握世界和我国人口分布特点基础上,树立科学的人口发展观,形成正确的人地协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阅读相关地图,说出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

2.解释我国和世界人口分布稠密和稀疏的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寻找“胡焕庸线”的理论依据,阅读相关地图材料,讨论中国东西部人口分布的差异,提高分析能力及问题解决的能力;

2.通过“胡焕庸线”的故事教学,感受胡焕庸科学家当年的研究过程和研究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胡焕庸的事迹以及“胡焕庸线”的故事,树立科学研究大胆猜想、小心求证的态度。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影响人口分布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

难点:我国和世界人口分布特点的原因

四、教学方法

故事教学法、读图分析法

五、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展示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标志(图1-1),强调人口普查对社会经济发展和生产力水平发展的积极贡献。

img12

图1-1 2010中国人口普查标志

提问: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得出的数据,我国目前有13.7亿人,仍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虽然人口众多,但人口分布并不均衡,能不能用最简单的一句话概括中国人口的分布特征?

适时呈现“中国人口分布”图,预计学生回答“东多西少”。教师追问:中国的南北分界线是以秦岭—淮河为一线,你所回答的“东多西少”是以哪一条线为界?

引出课题:黑河—腾冲线又称为“胡焕庸线”,是我国著名已故的人口学家胡焕庸先生发明的,它原本是一条反映中国人口分布的分界线,现在又可以作为划分我国东西部的重要依据。“胡焕庸线”究竟是怎样的一条线?它是如何诞生的?它的存在又有何特殊意义?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解密。

(二)新课教学

1.胡焕庸先生何许人也?

讲述:中国人口分界线为黑河—腾冲线,但我们为了表达对胡焕庸先生的敬意,纪念他对我国人口事业作出的突出贡献,更乐于把它称为“胡焕庸线”,一些国外学者也亲切得称它为“Hu Line”。胡焕庸先生是怎样的一个学者?老师先向大家述说胡焕庸先生的生平事迹……(主要讲述胡焕庸教授的研究领域、重要贡献等)

2.“胡焕庸线”如何诞生?

承转:中国国土辽阔,自然环境复杂,人口众多,胡焕庸先生是如何发现这条分界线的?

img13

图1-2 1935年中国人口密度

呈现1935年中国人口密度图(图1-2),展开故事教学。“胡焕庸线”之所以被发现,是因为有了这张人口密度图,从图中能够直观地反映我国人口分布状况,那人口密度图是怎么得来的?大家想想看,我们用人口密度这个指标来衡量一个地区的人口分布状况,要测得人口密度,首先得需要什么数据?需要一个地区的人口数量。当时中国人口四亿七千万,胡焕庸先生用一个点代表一万人,一共有四万七千个点。胡先生将这些点按其分布用手工一一点绘在一张中国地图上,画出了中国人口分布图。这可是一个浩大的工程,胡焕庸先生的每一个点都是通过统计估算、或查阅资料得出来,而且在地图上必须一一对应,稍有闪失,数据就有重大偏差。

提问:通过对制作“胡焕庸线”的了解,你们有什么感想或启发?

3.“胡焕庸线”客观吗?

承转:科学发现往往不是从观察直接得出。而是倒过来,就像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学说”一样,先有假设,后用实验和证据来验证。讨论:胡焕庸先生心中早有了这条人口分界线,那他有哪些依据能够支持他的猜想?呈现中国地形图、中国气候图、中国农业地域类型图等。指导学生说出人口分界线东西两侧地形、热量、水分、农业生产方式等方面的差异……

总结:一般而言,平原地形、气候温暖湿润、农耕业为主的经济发达地区人口稠密。相反,干旱、寒冷、高寒、湿热地区人口稀疏。当时,许多地区没有人口统计数据,胡焕庸先生也能根据不同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推算出。由此说明,“胡焕庸线”是科学的、客观的。

讨论:(1)位于东部的黑龙江省以平原为主,为何人口密度较小?(2)四川省、河南省都是内陆省份,为什么人口密度较大?

4.如今的“胡焕庸线”还成立吗?

提问:胡焕庸线诞生于1935年,如今这条线还成立吗?比较1935年和2003年的中国人口密度图,寻找不同之处。

预计学生从国土面积大小回答(1935年包括外蒙古的国土面积)。

提问:这样的变化能否撼动“胡焕庸线”的地位?从人口分布的角度回答。

预计学生回答外蒙古地广人稀,对“胡焕庸线”的影响微乎其微。

提问:国土面积的变化显然不会动摇“胡焕庸线”的科学性,那新中国成立后,支援边疆、民工潮等的人口流动会不会左右“胡焕庸线”?

教师小结:新中国成立后,一部分知青上山下乡支援边疆,在改革开放后纷纷回到家乡,对人口分布影响较小;而且现在的民工潮,主要由西部经济相对落后地区流向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因此,人口分布格局趋于稳定,人口分界线至今仍然成立。

5.“胡焕庸线”还有哪些其他的意义?

分步呈现中国东西部自然景观图、中国东西部农业生产方式景观图、中国少数民族分布图,探讨胡焕庸线东西两侧自然景观、农业生产方式、民族分布的差异,进一步理解胡焕庸线的深层次意义。

教师总结:“胡焕庸线”是一条大地上看不见但确实存在的线,就是这条由胡焕庸先生当年呕心沥血用手点绘的人口分界线,其内涵已不再是人口分界线本身,而是一条中国东西部的自然与人文要素的突变线,诉说着人与地关系的和谐。“胡焕庸线”是智慧的结晶,更是科学家执著的精神。

(三)迁移学习

知识迁移训练:通过中国人口分布的学习,我们总结了影响人口分布有许多因素。那我们再运用所学知识,了解世界人口分布特点及其成因。

……

(案例来源: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地理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生王琰设计)

这份基于“胡焕庸线”的“人口分布”故事教学设计颇具新意,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教学设计需要有创意,因为创新是一种探究,是一种破旧立新。立新既能给学生带来好奇和兴趣,也能促进地理教学有更好、更高的提升,还能为后人的地理教学提供研究素材。所以,作为研究型的地理教师应该要乐于、善于、敢于去探索尝新。当然,教学创新需要有现代教学思想的指导,要符合新课程理念,那么,这节“人口分布”课的教学设计体现了哪些新的教学理念?

首先,“人口分布”教学设计,体现了后现代课程教学的一些思想。

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出现了以否定和怀疑为特征的文化走向,一些哲学家不满于“现代哲学思维方式”只是用一种片面取代另一种片面,他们追求“过程性”、“开放性”、“多元性”、“多重性”、“不确定性”等。在教育领域以小威廉姆E·多尔为代表的学者们提出了后现代课程观与教学观,他们倡导课程与教学的丰富性、回归性、关联性、严密性。这些思想在本节课设计中的体现有:

(1)在本节课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按照原有教材的顺序进行教学,而是通过讲“胡焕庸线”故事,以“胡焕庸线”作为教学内容的主线,灵活地选择和利用课外教学资源,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增加教学内容的丰富性;

(2)本节课中,从最初学生知道中国有条人口分界线,到对胡焕庸先生发现该线过程的了解,再到探讨、质疑该线至今是否依然成立,最后对“胡焕庸线”意义的重新再认识,体现了教学过程的回归性;

(3)本节课在两处地方表现了教学的关联性,一是在寻找“胡焕庸线”成立的证据时,教师适时呈现中国地形图、中国气候图、中国农业地域类型图等各种专题地图,引导学生从地形、热量、水分、农业生产方式等多种地理要素综合分析,以帮助学生建立地理要素的密切联系性。二是在探讨“胡焕庸线”至今是否成立时,从国土面积、人口流动的角度切入进行论证,需要学生联系政治历史、社会等知识来回答,也体现了教学的关联性。

(4)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胡焕庸线”的科学性论证和探讨,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认识这条分界线的重要意义,体现了教学的严密性。

其次,“人口分布”课运用故事教学方法,有助于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

真正的科学史是人的历史,是人演绎了科学,在每个原理(尤其是一些经典的原理)背后都有一道人文的光环,它是由故事构成的。所以说,故事是一个载体,它能承载精神,也能承载科学。由于故事具有隐喻性,而隐喻比逻辑更有效。如果说“逻辑”帮助我们更清晰地看到我们已经看到的,那么“隐喻”能帮助我们看到我们所没有看到的,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更需要这样的潜移默化;故事还具有情感性,当教学有科学家的故事、哲学家的故事相伴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就变得丰富生动了。王老师在“人口分布”教学中设计“胡焕庸线”故事教学不仅让这节地理课耳目一新,变得丰富有味,还给了学生以更大的空间去体会故事里面和故事背后的道理,让科学的人口观和人地协调观沁入学生心田,让胡焕庸科学家为科学献身的精神成为学生励志的榜样。

独具匠心的教学构想得益于地理教师平时广泛阅读和积累。地理学科是一门兼跨自然与社会的综合学科,其涉及的内容广泛,如果一位地理教师仅局限教材的知识,是难以胜任地理教学的。所以,平时读报关心时事,读杂志开阔思路,读论文提高内涵,这是每一位地理教师都应该做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