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资源开发与利用

资源开发与利用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航天教育学习活动中,学校通过自身优势的挖掘、开发和利用区域内外开放性的航天教育资源优势,创设多元化、多渠道的信息环境,形成人力、物力多项教育活动资源的有效整合。2010年3月,上海宇航学会秘书长吴文煊、副秘书长顾永民来到申莘小学共谋航天特色教育。同学们对“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对接航天技术发展的战略意义有了更多的了解。

第七节 资源开发与利用

在航天教育学习活动中,学校通过自身优势的挖掘、开发和利用区域内外开放性的航天教育资源优势,创设多元化、多渠道的信息环境,形成人力、物力多项教育活动资源的有效整合。

一、创设校园特色文化,彰显独特性资源

校园文化环境是影响学生学习活动重要的“场”,航天教育基地多次赠送学校珍贵的航天模型与纪念物,这些独特的物质资源,陈列于校园,创设了独特的校园航天特色文化环境,使这些航天物能每时每刻都对学生产生持久、经常、渗透等教育作用。

2006年4月,学校举行第一届“心向太空”航天科技节,上海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送来了“神六”纪念册;2008年9月谈学军副所长又向学校赠送了“神七”模型;2011年11月,史敏辉、曹斌、邹晓宏几位老师为学校送来了“神舟八号”和“天宫一号”模型。“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顺利交会对接,实现了中华民族探索太空的千年梦想,标志着中国人民在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征程上又迈出具有重大意义的一步。喜讯传来,全校师生无不欢欣鼓舞,学校当日就举办了科幻画现场创作比赛和签名活动。学校将模型放置在学校正门大厅内,墙上悬挂了“学航天人 树理想 勤学习”十个大字,特制了航天专家画像和名言张贴在过道上,还重新布置了科技长廊和“心向太空”陈列室,因为全体师生知道,它不仅仅是一个天体模型,更是航天人用“四个特别”浇铸的精神丰碑,它已为我们的航天教育活动赋予了更多的精神内涵,成为我校特色校园核心文化独特的教育资源。

二、与专家多向对话,享用优质性资源

在航天教育活动中,师生们去航天基地、实验室,科学家、院士们来申小,交流来往频繁,优质教育资源源源不断。每次科学家到校,老同志们不辞劳累,作科普报告,现场模拟火箭发射,与同学合影,跟同学面对面讨论问题、解答疑惑。在与航天科学家面对面的交流中,师生们能不断近距离直接触摸、享用到航天科技最前沿的信息资源,探究太空奥秘的视角更宏观、更广阔、更深刻;学习先进的科技知识和技能需求更迫切,目标更明确,做法更清晰。学生的心灵得到了净化,学生的学习目的更加明确,积极的价值观逐步形成。以下为部分航天专家与我校师生多向对话互动一览:

2005年,按照市政府“航天闵行”——将莘庄工业区开工打造航天城的功能定位,作为莘庄工业区的唯一一所学校,我校抓住这一契机,依托区域航天教育资源优势,与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上海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共建“申小航天教育基地”。从此,一座与科学家手拉手的友谊之桥架设起来,一座与航天科学家零距离交流的平台创设构建起来,有效推动了学校航天特色文化的形成。

2006年4月,“神五”、“神六”推进舱总设计师,上海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查学雷研究员为学生作了“关注‘神舟六号’”报告;到上海科技馆参观“神六”实物展,到江川路观看航天绘画、徽章、硬币作品展示,激起了全校师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情。

2007年5月,古艳峰老师为学生作了“快快乐乐遨游太空”报告,进行了现场互动。会后与航天研究员们亲切座谈,帮助学生树立起他们心中的偶像,用榜样激励学生形成积极的价值取向。

2007年暑假,学生来到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月球车研制实验室,高志军博士后为学生细心讲解月球车的研制,学生在近距离地观看月球车过程中,领略了高科技的丰硕成果,感受了航天科技的魅力,心灵得到了净化,航天科技兴趣得到了呵护与发展。

2008年暑假,上海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又根据学校需求,为学生作了“飞天梦想”、“航天趣闻”的专题讲座。

2008年分期分批组织学生到上海航宇科普中心、儿童博物馆、闵行区青少年活动中心“航天飞控中心”体验载人飞船模拟发射过程,在亲历亲为之中,感受到了航天科技无穷魅力。

2009年4月,我校请来了上海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周星和赵晨两位航天科技员,为同学们作了“降落月面的使者”航天科技讲座,让同学们享受“先睹为快、先知为快”的感觉,深深为中国的航天事业发展而感到自豪。

2009年5月,上海市宇航学会在我校举行了“太空种子”授种仪式,激励学生们育“太空种子,做有责任的人”。

2010年3月,上海宇航学会秘书长吴文煊、副秘书长顾永民来到申莘小学共谋航天特色教育。对我校开展的航天科技教育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对学校未来的发展充满了信心与期待。同时对我校今后的航天教育工作提出了宝贵的建议,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信息,使在座的领导和老师受到很大的启发。

2010年5月,高志军博士后又来校为全体学生作“深空探测现状与发展”的报告,运用PPT和视频等多媒体,展现了月球车的研制、发射上月球和月球探测的全过程,学生们从航天科学家和航天英雄的身上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什么是航天精神,什么是人生的价值。

2010年10月,曾经担任“风云二号”气象卫星总体主任设计师的张祥根教授为五年级学生执教《万户飞天》。

2011年11月,曹斌、史明辉等专家专程来到我校,送来了“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飞船的模型,并与学生们对话交流。同学们对“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对接航天技术发展的战略意义有了更多的了解。

三、学习跨学科课程,获得综合性资源

航天是最前沿的科学技术,向学生呈现的是关于天文、地理、自然、社会及其相互关系的整个宇宙世界。因此,我们以系列活动、问题探究、专题研究三个方面作为切入口,旨在突破单学科领域的局限性和狭隘性,打破单学科间的界限,形成大学科观的跨学科综合性资源。并通过提供菜单,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并根据自身的探究能力,对某一方面领域的探究进行信息收集、跟踪调查、动手实验、项目设计、课题研究、成果展示等。随着年龄的增长,探究范围可以从家庭到学校,再由学校到社区——使学生对问题的探究有一个由浅入深,由低级到高级循序渐进的认识过程。在此过程中,探究式专题学习活动伴随着学生自我表现的不断成长、发展与丰富,体现着他的动态性和生成性。同时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教师的预设性、控制性减弱,学生的生长性、创造性增强,进而成为促进每个学生发展的平台。

1.从学校主题系列活动入手,形成的跨学科综合性资源

学校每周以拓展型课程的形式,开设一节航天综合实践活动课,列入学期课程计划,并在相关学科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有机渗透航天科技教育;每周五中午的红领巾广播,开播“阳阳伴我行”栏目,交流开展航天教育活动后的感受和体验;每年以年级为单位,到基地开展一次实践考察体验活动;每年的4月以“校园文化节”的形式,举行为期一个月的“心向太空”航天科技教育综合实践体验活动,暑寒假以“小眼看航天”自由组合的形式开展实践探索活动。这些主题系列活动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对学生增加知识,开阔眼界,锻炼能力,增强进一步探索研究的兴趣十分重要。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跨学科学习的机会,能够在真实的项目研究过程中,运用和整合不同学科领域的内容和资源;围绕学科学习碰到的问题展开探究,有助于帮助学生将其他学科学到的知识灵活运用起来;能够帮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些都是平时在课堂里所学不到的。

下为我校历届“心向天空”校园文化节活动一览表:

img20

2.从学习活动过程产生的问题入手,形成的跨学科综合性资源

好奇、好问是儿童的天性,儿童在自己的学习实践活动中有着追根究底的冲动意识。为此,以师生在航天学习活动中产生的问题入手,形成的跨学科综合性资源,对问题展开调查,寻求解决方法,能够提供真实的体验,这些体验不但有助于各门学科知识的综合化,而且能够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构建知识框架,并能使学生自然而然地把习得的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在此过程中,使学生能够学会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维持兴趣,让他们能够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些经验和体验也将成为探究式专题学习活动宝贵的资源。下为近年来,我校以问题为中心的航天学习活动主题。

分年级以问题为中心的航天学习活动探究主题例举

img21

3.从专题研究的项目活动入手,形成的跨学科综合性资源丰富

随着航天教育活动的深入,以专题研究的探究项目为中心的内容逐渐产生。它不是单一的问题,是系统问题;不仅仅是一种生活经验,往往跨越学科;不是一节课能够解决问题,通常需要延续几周,甚至更长。其一,给学生提供了更为自主探究的空间;其二,提供了跨学科学习的机会,学生能够在真实的项目研究过程中,运用和整合不同学科领域的内容和资源;其三,建立了与课堂以外生活的联系,使研究者更有实在的体验;其四,给教师以指导者、促进者、共同学习者等各种角色转变的机会。我们通过“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欲望——制订完整探究活动方案——进行有针对性的活动实施——用多种形式进行成果表达”等四个阶段的实施,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观察、发现、想象、实践、创造等综合能力。我们从航天人、航天物、航天理三大领域,设计这些跨学科研究的专题学习探究项目将成为航天教育学习活动不可多得的资源。

以专题研究为中心的航天学习活动探究项目例举

img22

(续表)

img23

四、参与校际互动交流,引进拓展性资源

作为“上海市航天科技教育特色学校”,使我校与区域内外航天科技教育特色学校之间的交流十分频繁与深入,这样的一种相互学习、互动研讨过程中生成的资源,能对寻求校际之间的共同性与差异性并分析、借鉴外校经验和得失起到独特的作用,而成为不可多得的拓展性资源。

我校是区《航天科技》教研训基地主持学校,与区域内十几所兄弟学校共同参与区本航天科技教材的开发、编写、试教;在每月开展一次的校际专家现场交流、研讨的探索与实践中,不断引进拓展性资源,共同走出了一条富有时代特征、上海特色、学校特点的航天教育之路。

交流片段:

2011年8月25日,在申莘小学举行了小学航天科技课程教研训基地启动仪式暨《航天科技》教材培训,闵行区教育学院院长徐国梁、研训部主任龚耀昌、申莘小学校长张均妹、上海市教研室教研员李子平、上海教育出版社胡永昌出席了本次活动。

首先由闵行区教育学院课程研究室苗杰老师总结回顾了教材开发的推进和行动研究过程,并对教材开发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了理性反思。我区的教材开发过程体现了两个特点:一是资源整合的先进性和创新性。扩大和优化航天研究、制造机构的资源,整合我区航天教育的先进经验;二是管理、研发机制的协同性和有效性。闵行区教育局将本项目纳入区域教育内涵创新项目中,闵行区教育学院与基层学校建立了校际联动的机制,行政与业务协同,调动各方力量充分合作。在现有的基础上,下一步的工作要在完善电子版教材和细化评价机制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研训部主任龚耀昌提出了《航天科技》教研训基地建设的初步设想,拓展型课程和探究型课程教研训基地是区域课程进入课堂的通道之一。申莘小学在航天教育方面有明显的特色,在参与教材开发过程中做了很多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希望申莘小学作为基地学校进行的探索能够产生平行影响的作用,形成教研共同体的机制,更有利于课程的广泛推进。

申莘小学张均妹校长发言,作为基地学校在参与教材开发过程中提升了学校课程研发能力,明确航天教育的定位,在与兄弟学校进行交流中获得了很多专业知识和有益经验。为了更好地发挥教研训基地的作用,今后要更加提升本校教师的专业素养,探索《航天科技》课程教学模式,积累教学案例,探索学生航天课程学习探究的评价标准,为课程推广提供更多的经验。

闵行区教育学院院长徐国梁代表教育学院对教材开发工作进行了肯定,祝贺教材的面世,也祝贺申莘小学成为《航天科技》课程教研训基地,感谢上海教育出版社为教材面世所做的各项工作,感谢宇航协会各位专家在教材开发过程中的专业指导。为了让闵行的学生能够更加健康、快乐地成长,课程、教材、教学的创新是很必要的。在《航天科技》课程实施过程中,通过同步培训和深入研究,尽快在我区打造出一支航天教育的科普专家型教师队伍。

上海教育出版社胡永昌针对教材编写团队、编写策略、教材定位、编写目标、编写原则、内容组织策略等进行了专业、详细的解读。教材编写体现了科学知识、探究技能和创新精神的融合,教材内容选择精要且富有教育性,教材内容中精心选择了12个人物、13个项目、12个核心概念和知识点。教材结构清晰且具有可操作性,四个教学活动板块的结构能够促进学生有效地学习。胡永昌老师的介绍使参与培训的老师对《航天科技》的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加深了理解,提升了对本课程育人价值的认识。

申莘小学郭丽娜老师执教了三年级观摩课《万户飞天》,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活动设计将培养学生探究意识、科学知识、科学技能和科学精神的教学目标充分融合。课堂中运用电子版教材带来了全新的体验,电子教材的特色体现在强大的资源整合功能和方便快捷的操作性。电子教材的运用将为试教《航天科技》课程提供新的技术手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