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学语文教学思想杂谈

中学语文教学思想杂谈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思想,是人行为的指南;教学思想,则是育人的航标。语文教学的成败,更多就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思想。结合我们的教育传统及实际,杂乱的语文教学思想,其实也有共同性。此外,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调整现今语文课堂教学结构,正确处理好师生之辩证关系。智慧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当放在首位。

中学语文教学思想杂谈

潘晓军

思想,是人行为的指南;教学思想,则是育人的航标。语文教学的成败,更多就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思想。然而,时下教师面临教改的推进,全球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各种教育教学思想纷繁复杂,尤其是语文教学思想,那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莫衷一是,为此我们非常有必要作适时适度的调整,要有自己的“思想”,不盲从。结合我们的教育传统及实际,杂乱的语文教学思想,其实也有共同性。

为了根本改变目前的农村教育现状,缩减城乡之间的差距,切实实施素质教育,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认为:应加强语文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的培养,学高者方能为师。因为改变落后教育的关键是对教师进行再培训。何为“学高”?与时俱进,我的理解是:必须有较强的教学能力和关爱的情怀;有丰厚的文化底蕴,知识渊博,理解能深刻、准确;乐观进取,敢于创新,有独特而鲜明的个性魅力;有敏锐而深刻的时代感悟能力,极具责任感,关注社会发展;能熟练地运用远程教育资源及利用新教育技术手段进行教学。如何做到“学高”——操守终身学习制。志在造就良好的语文师资队伍,自然会调教出高素质的学子。

此外,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调整现今语文课堂教学结构,正确处理好师生之辩证关系。语文课堂教学应当是师生互动的,因为作为课程资源,一旦进入课堂就要与学生发生互动。我们实施创新教学,追求民主,让学生有机会且喜欢自由参与学习;倡导民主,让学生独立思索,发展个性;敢于积极提供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使我们的语文教学重整体的感悟,重视日常文化知识的积累,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和追求“人文”精髓之所在。摒弃教师“圣人”、“君子”、“园丁”等“光辉”的帽子,改变“上施下效”、“师道尊严”的传统教学方式,重“理解”、“运用”、“过程”,是我辈追求教学价值的体现。人具有生命,有主体性,有自由意志,能主动选择,本身学习是不可能让别人代替的,那教学也应当是有生命而非死寂枯燥的,我们就该放手让学生去自主、合作、探究。查有梁教授说得好“真正有效的教育是自我教育”、“真正有效的学习是自主学习”、“真正有效的活动是自行活动”、“真正有效的体验是自我体验”、“真正有效的建构是自主建构”。应该说,他从教育智能发展、系统论、教育建模论中,为我们的语文课堂的设置和驾驭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可行性论证。改革那种仍是教师和教法主宰,学生仍是围着教师转的方式,主体的活动应从“主导”的教法意旨,是势在必行。“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陶行知),以学施教,顺学而导。教孩子走路的目的不正是为了大人不再牵着他走,好让孩子日后自己去跑去跳吗?真正认真按“教材大纲”的从教者,并非一定是好教师,在45分钟的课堂内,能取效益者,当不失为良师。因此处理好课堂师生互动的关系,是教学思想使然,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关键所在。

另外,在备课施教之前,我们还需要有意识地明白一点:知识不等于智慧。智慧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当放在首位。语文教改的内核应当是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启迪他们的智慧,营造美学的氛围。打造智慧的课堂,为智慧的生成而教,为生成智慧而学,方是素质教育。《世界儿童权利公约》中规定:“保障每一个学生与生俱来的‘学习权’,求得每位学生的充分的、自由的、多元的、和谐的发展。”只有这样,以学生发展为本,科学性和人文性相结合,他们才能适应这竞争激烈的全球社会,适用于社会,不要做考试的机器,只懂点知识的书呆子。我认为语文教学应当不重视教师授予知识,而要重视学生积累知识,更要培养其能力,启迪智慧,最大限度地去解放学生,拓宽他们的学习空间,为智慧的人生奠基。记得有位教授这样说过:知识的本位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真正的教育应当建基于知识并最终“酿造”出人生的智慧。用分数的高低来标记教育的成败,见得知识的数量,失落的却是智慧的刻度。

假如说真正按“新课标”的课型设置,语文课就有“书法”、“收视”、“活动”、“阅读”课等,由此我们能窥视出今后应社会之需要的语文教学,理当 “双主”互变,课堂也不能只限于教室,而是将走入“阅览室”、“微机室”、“实验室”,乃至走出学校,到大自然中去,到社会当中去感悟、体验践行。我们的语文教学就根本上超出了孔子所谓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氏,在止于善”,走向具有丰富内涵的“人文境界”。可能这才是语文教学的成功的体现。看起来,新语文教学的形式和内容都要求我们必须改变现任的教学模式。故步自封,束手缚脚,都于我们的教学不利。“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于礼,亦可以弗畔矣夫!”孔子的目的是“不离经叛道”,试想:不创新,何以有新天下?所以我们在学习别人的同时,要注意联系实际,具有创造力。

还有,我们当语文教师的应正确把握语文教学的特点,予以施教,方是成功的前提。即重视“导、学、练”、“方法渗透、领悟、小结、运用”、“以读为主、情境体验”……同时,要想到语文有熏陶感染的作用(这实质还是由其“人文性”所决定的,马克思说:“语言不但有自然代码的性质,而且有鲜明的人文属性。”),若在这个特点上教师把握得好,是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的,他们会从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受到感染,最终引起共鸣,以便我们成功地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我们的教学目的。语文也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又容易操作,多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是语文教学成功的一条重要途径。语文“新课标”特别强调: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重能力、重感悟、重整体、重积累,这一切都需要通过语文实践活动得以实现。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从根本上导致我们的语文课只重视知识、重分析、重局部、重应试,使我们忽略了甚至用教师的“主导”代替了语文实践活动。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孔子在教育中强调文化技艺、生活实践,这无疑对我们也是十分有用。语文实践在语文教学中是多么重要的一个环节。只有多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才能让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动机,当他们的认识和情感都卷入教学而实现自觉、自主的学习时,才能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也只有积极开展活动课,才能让学生主体充分参与,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和谐,学生的表现欲、发展欲才得以激活。因为学生的主体性具有为我性、受动性和能动性的特点,主体能力是个人发展的基础;主体意识是创新的前提;主体人格是对可持续发展的认同,是创新型人才的特征。这一切的表现,都只能在活动中自然流露。个性的张扬,也只有学生通过自愿的参与活动,才能充分发展。可以这样说,个性教育是语文创新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著名的特级教师陈钟梁说:“创新的土壤是个性,没有个性就没有创新。”

由此可见,语文教学思想是决定教学成效的意识性前提,语文教师应有“思想”,这是生命智慧、“人文精神”的一种体现,符合生活实际。我们要想改革创新,摒弃各种先入之见和条条框框的束缚,大力营造鼓励创新的氛围,那就得解放思想,把握教育的规律性,实事求是。我们民族教育的发展便指日可待,这是时代的召唤!

(潘晓军 乐山市沙湾区福禄中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