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一条永远留在记忆中的路

一条永远留在记忆中的路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南昌大学青山湖校区北区正对门有一条街道,名叫“江大南路”,由北到南,长约千米,宽20余米。行路难,出门不易,长期困扰着江大师生,大家都希望有一条像样的路走。但当时提倡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省政府只是批准征地修路,并不给钱。经过广大师生几个月的轮番劳动,一条十余米宽,千余米长的笔直平坦的马路宣告修成了。在校外的这条路成了校园的一部分了。江大南路永在,江大南路远留在我们的记忆中。

一条永远留在记忆中的路

邓必铨

南昌大学青山湖校区北区正对门有一条街道,名叫“江大南路”,由北到南,长约千米,宽20余米。两旁骑楼式的商店鳞次栉比,一间间装饰得华丽耀眼,行人摩肩接踵,车水马龙,一派现代街市的繁华景象。江大南路确实不愧为镶嵌在南昌城东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提起江大南路,我们总觉得特别亲切,特别温馨,心里总会浮泛起一股淡淡的暖流。这不仅是因为它今日的繁华显耀,而且因为它常常让我回想起那些虽不太遥远,但确已逝去的岁月。

1993年,江西大学和江西工学院合并,组成新的南昌大学。从此“江西大学”四个字在世人面前消失,而我们这些原属江西大学的人(也包括已经离开江大的学生和教职工)总在心里怀念着它,对这四个字的消失常常怅然若失。非常感谢主管市政的同志们,他们不仅为这条路起了一个和我们几十年工作、生活的地方紧密相连的名字——“江大南路”,而且保留至今,看来还将永远保留下去。

江大南路是江西大学曾经存在的标志,它是生活、工作在南大青山湖校区北区的人们上街出门必经之路。这里原本没有路,它是原江西大学的广大师生用自己的双手建造,用自己的汗水,辛勤劳作修建起来的。

1958年,江西大学创办时,校址是原南昌地委党校所在地(当时称为南院)和原南昌师专所在地(当时称为北院)。1960年,江西大学开始在青山湖东岸兴建新的校舍(称为东院,后来是江西大学唯一的校舍,即现南昌大学青山湖校区北区)。1961年学校主要部门搬至东院办公,一些系的师生开始在东院上课。当时的东院出校门还没有一条像样的路,只有三条小路:一条是出校门往西,过青山湖大堤到北院、南院,再上第五交通路(现福州路)可到八一广场。一条是出门往东,经江西工学院(现南昌大学青山湖校区南区)围墙边到谢家村,可坐公共汽车进城。第三条,其实说不上是路,只是大家为了抄近路从稻田的田埂上穿过,经省精神病院旁到第四交通路(现北京东路)。这三条路,最后一条当然不能走汽车,也无法骑自行车。第一、二条路虽然勉强可以走汽车,但都是砂石铺成的,坑坑洼洼,凹凸不平,汽车走在上面,摇摇晃晃,颠簸得厉害。特别是天气不好时,第一条路的青山湖大堤上,风急浪涌,根本无法通行。行路难,出门不易,长期困扰着江大师生,大家都希望有一条像样的路走。

1964年,经过学校多年的积极争取,省政府终于批准在江西大学大门前修一条马路直达第四交通路(北京东路)。修路,在今天看来,似乎太简单了,只要修路经费一批下来,由市政部门设计、施工就行了。江大师生就可坐享其成。但当时提倡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省政府只是批准征地修路,并不给钱。除了必需的修路材料(如沙、石、水泥等)由学校设法解决,修路的劳动力全靠师生自己。当年新学年开学后不久,修路动工了。全校师生员工利用劳动周(校历规定每学期有2至3周的劳动时间)、休假日参加修路劳动。这条路经过的地方,有高高低低的稻田,好几口几米深的水塘,数不清的突起的土坡,乱石杂树,遍布丛生。虽然没有“王屋山”挡在前面,不要凿山开路,但挖高填低,披荆斩棘,工程极其复杂、艰巨。当时,劳动工具缺乏,连原始的锹、铲、土箕都很少。参加劳动的师生大多数用脸盆搬泥土,用肩膀扛石头,打着赤脚奔走在泥泞地上。9月的南昌,暑热难当,师生们晴天顶着烈日,雨天冒着雨淋,挖沟排水,搬石填塘,汗流浃背,泥水一身。但谁都不叫一声苦,喊一声累。经过广大师生几个月的轮番劳动,一条十余米宽,千余米长的笔直平坦的马路宣告修成了。校领导宣布胜利完工的那天,大家都涌向这条还有些松软的路上雀跃欢呼。有些学生不由齐声欢唱:“我们走在大路上……”歌声高亢嘹亮,向世人显示着全体江大人自力更生,不怕困难,昂扬向上的精神气概。

路修好后,可以说江大师生步行、坐车都有捷径,不必再像往日那样,爬坡涉水、拐弯择路了。方便之余,大家心情十分舒坦愉快。更令人高兴的是,这条路不仅发挥着作为交通便利的“路”的功能,而且成了江大师生们休闲、学习的去处。在修路告一段落后,学校又发动大家在道路两旁插上柳枝(因为柳树容易成活,又长得快,还省钱)。一段日子过后,柳枝生出幼芽,浅黄嫩绿,随风摇曳,生机盎然,十分惹人怜爱。学校还在道路两旁安置一些石墩和水泥坐凳,供行人休息。于是,清晨傍晚,星期假日,人们三三两两,成群结队,在这里休闲散步,跑步锻炼,用功的学生还在这里慢步咏吟、诵读古诗文,默念英语。在校外的这条路成了校园的一部分了。

当时,这条路还没有路名,只是在和第四交通路衔接的路口竖立着一块路标,上书“江西大学”四个红色大字。起先是用木板写的,后来才改用水泥做成。不过虽然没有路名,但它却在大家的心里深深地镌刻着,萦回脑际,时刻难忘。毕业离校的学生,因故离开的教职工,有时聚在一起,都会回忆起当年这条路上发生的一切。经历过岁月沧桑,他们最不能忘记的是自己的母校,是自己流血流汗、胼手胝脚修筑的这条路。现在“江西大学”这四个字没有了,但和江大广大师生血肉相连的这条路还在,而且有了一个和江西大学相关的响亮的名字:江大南路。抚今追昔,我们为江大南路今日的辉煌而欢欣鼓舞,也为江大南路昔日的艰苦创业精神而自豪。江大南路永在,江大南路远留在我们的记忆中。

(邓必铨,原江西大学中文系副主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