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师网络学习空间设计优秀案例

教师网络学习空间设计优秀案例

时间:2022-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作为一名高校教师,不仅要对所教科目熟练掌握,还需要具有教学设计和授课的相关技能,而这又要以掌握教学的基本理论及原理为前提。对这一问题的明确认识,是把握教学原理与方法中全部问题的基础和前提。正因为教学是培养人才的基本途径,学校教育就必须以教学为主。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工作,对于人类社会和个体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教学任务是学校教育目的的具体体现。

第六章 高校教学流程

作为一名高校教师,不仅要对所教科目熟练掌握,还需要具有教学设计和授课的相关技能,而这又要以掌握教学的基本理论及原理为前提。本章将就教学的含义、本质、理论及高等教育的教学特点等教学的基本理论问题为起点,着重介绍教学设计、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等教学的方法类问题。

第一节 教学及教学理论的含义

教学及教学理论的含义与本质问题是教学原理的基本问题。对这一问题的明确认识,是把握教学原理与方法中全部问题的基础和前提。

一、教学与教学理论

1.教学的含义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统一的活动,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双边活动的过程,是实现教学目的的基本途径。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学习,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身心获得的发展。这里包含三层意思:第一,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统一的过程。教师教和学生学是同一活动的两个方面,是辩证统一的。“教”离不开“学”,“学”也离不开“教”,在教学中教与学彼此依存,相辅相成,教与学是有机结合、辩证统一的。第二,教学是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相统一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有着不同的地位和作用,教师主导着教学活动的方向和性质,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体现者,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只能指导学生学习而不能代替学生学习,学生只有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才能更好地进行学习。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保证教学活动顺利进行、达到教学目的前提。第三,教学是学生身心发展相统一的过程。学生的发展既包括身体的发展,又包括各种心理能力的发展,是身心发展的统一。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离不开学校教学的深刻影响,学校教学不仅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而且在学生身心发展和形成思想品德诸方面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教学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教学的意义和任务

(1)教学的意义

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以及个体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首先,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专门场所,教学则是学校培养人才的基本途径,它在学校教育工作中所占的时间最多,涉及的知识面最广,对学生发展的影响最全面、深刻,对学校教育质量的影响也最大。学校只有认真搞好教学,才能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智力和体力,树立正确的思想观点和道德观念,为全面发展打好基础。

正因为教学是培养人才的基本途径,学校教育就必须以教学为主。就是说,就学校的工作安排而言,学校应将大部分时间用于教学;就教学内容而言,要以学习书本知识为主,但也要学习实践知识,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组织形式上,以课堂教学为主,同时也要注重课外实践活动,包括社会实践活动。

其次,教学对人类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教学是一种严密组织起来的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活动,是贯彻教育方针、实施全面发展教育、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工作,对于人类社会和个体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社会的进步离不开教学。社会要延续和发展,就必须有一代又一代人的接替,使每一代新生者掌握前代人已经学会的东西,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教学是社会完成人类知识文化传递和继承的必要桥梁,是社会延续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通过教学活动,个体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基本掌握人类历史经验的精华,将人类长期积累起来的科学文化知识迅速转化为学生个人的精神财富,有力地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使学生的个体发展能在较短时期内达到人类发展的一般水平,为其从事各种社会实践并创造新的知识经验奠定基础。

第三,教学对个体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教学对学生个体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教学作为实现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它能够使学生的认识突破时间和空间以及个人直接经验的局限,从而扩大认识范围,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较快的发展。在教学中,学生可以用较少精力在较短时间内较顺利地获得人类经历几百甚至几千年才获得的大量知识技能,并在其中使其智力得到发展。同时,教学对学生的政治思想、世界观和道德品质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正确的世界观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是建立在科学知识基础之上的,科学的教学既是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基础,同时也是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途径。

(2)教学的任务

教学任务是学校教育目的的具体体现。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也就是实现教育目的、发挥教学作用的过程。对于具体的教学活动来说,教学任务是活动的出发点,是确定教学内容和选择教学方法、手段的依据,也是衡量教学活动成败的标准。

教学任务是有不同层次的,各级各类学校、各门学科、各个教学单元乃至每堂课都有各自的教学任务。就教学的一般任务而言,包括使学生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为学生奠定科学的世界观、道德观、审美观和劳动观;发展学生体力,培养健康体魄。

就高等学校而言,高等教育具有较强的专业性,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具有宽厚的基础知识(包括普通基础课,数、理、化、外语,计算机等)和高水平、多方面的专业技能知识,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既要体现厚实的基础性,也要体现专业性,体现较宽的专业口径。专业性体现在教学上的要求是:一是教学内容的确定和教学方法的选择要有很强的专业意识;二要注重培养学生专业所需的宽厚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及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三是要注重本专业知识并应用于实践的能力的培养。

3.教学理论的含义及形成与发展

教学理论是对教学活动进行系统的研究后所形成的深刻的、理论化的认识,其目的在于构建对教学活动进行普遍性解释的理论框架,提供一般性的规定或处方,以指导实际的教学实践活动。教学理论同学习理论有一定的联系,同时又有区别。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Bruner,J.)认为,教学理论是一种处方性或规范性的理论,而学习理论则是描述性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Ausubul.D.P)也认为,从约定俗成的意义上说,有效的学习理论并不告诉我们如何教学,但是它确实给我们提供了最可靠的起点,从中可以发现按师生的心理过程和因果关系两方面来阐明教学的一般原理。教育心理学家加涅(Gagne,R. M.)明确指出,教学是外部事件,教学设计的目的是要影响学习的内部过程,因此,学习的阶段、学生内部活动过程都是与教学阶段相吻合的。对于教学科学来说,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是缺一不可的,学习理论是教学理论的基础,教学理论只有建立在教学理论的基础之上,才能提供更有效的教学程序和技术。教学理论与课程理论也有着一定的联系和区别。一般认为,课程与教学是两个独立的领域,课程强调学习的范围(知识、活动或经验),教学强调教师行为(教授、对话或导引)。现代课程论的奠基人泰勒(Tyler.R.W.)提出了著名的课程研究的理论框架,明确界定了课程的研究对象和内容。在泰勒看来,课程研究要围绕着以下四个问题展开:(1)学校应当达到哪些教育目标?(2)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3)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经验?(4)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泰勒的观点对课程理论的对象提出了明确的界限,表明了和教学理论的区别。但是,课程与教学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课程与教学往往存在着相互依从的交叉关系。任何教学方法都离不开特定的教学内容,任何教学内容也离不开特定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是互相依存的,在某种意义上甚至是融为一体的。

教育实践活动是理性的活动。从人类最初的教育活动到今天的极为发达、多样、庞大的教育制度化教育,人们一直在对教育教学经验进行总结,对教育教学活动进行着理论化的概括和提升,以期获得有效的教育指导思想或理论。从一定意义上说,一部教育发展史就是一部教育教学理论的发展史。从古到今,产生了众多的教育教学理论,成为了教育实践活动的宝贵资源。

二、高等教育教学的特点

大学教学是实现高等教育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基本途径,是高校工作的主要任务。教学过程本质上是教师指导下的一种认识过程,是教师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特定的培养目标,有计划、有组织引导学生认识规律,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智力、能力和体力,形成一定的思维能力、意志品格的过程。同一般的教学相比,大学教学本身也具有一定的特点。

1.专业性

高等教育是建立在基础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大学培养的是各个学科、专业领域的高级专门人才。这一性质决定了大学教学必然具有显著的专业性。所谓专业性是指教学是以传授、学习专业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要任务,高等教育的全部教学活动,包括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的制定,教学组织形式、方法与手段的采用等,都围绕着专业要求进行。大学生围绕着既定的专业而学习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参加实习、实验等活动。大学生的知识结构、智能结构、心理素质、文化素质都和专业特点形成了千丝万缕的联系。

2.创造性

创造性是大学教学的基本特点,这既是大学性质及教育目标的决定,也是知识经济时代大学培养创新人才的要求。创新是大学的根本,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创造出新的知识和技术,是当代大学的基本使命之一,而创新人才的培养,更是当代大学的中心任务。创新人才是掌握现代最先进的文化科学技术,能够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为发展社会生产力,作出创造性贡献的专门人才。大学教学必须把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放在重要地位,要求大学生不仅要继承前人的科学知识,还要发扬、还要创造、发展文化科学知识;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3.研究性

教学具有研究性,不仅表现在教学与科研结合,两者相互补充、相得益彰方面,更重要的是把科学研究引入到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参加科研,给学生创造出全面发展的环境和重要条件。学生通过参加科研,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有选择地、不受约束地努力学习所需要的理论知识,并且把已知理论同研究需要紧密结合,进行积极的思维。参加科学研究时,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包括资料获取能力、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等将处于积极的锻炼和发展状态之中。

4.实践性

理论联系实际是各级各类学校教学过程都应遵循的原则,高等教育有着更为迫切的要求。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带来了整个社会结构转型,对大学生学习的内容及专业结构、课程体系必将带来一系列的变化,必然要求大学生不能封闭地学习,而应该放眼社会,不仅要了解本专业的学习要求,而且还应了解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另一方面,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若不与实践紧密联系,不能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具体问题,那也是毫无意义的。因此,各高等学校的教学活动就必然要使学生接触社会、深入实际,通过使学生参加广泛的社会实践、调查研究、实习考察等,从中了解社会实际,培养大学生的应用技能和改造世界的意识。

第二节 教学设计

教学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特殊认识活动,为达到教学活动的预期目的,减少教学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就必须对教学过程进行科学的设计。

一、教学设计的含义与作用

所谓教学设计,是指教师以教学理论为基础,依据教学对象的特点和教师自己的教学观念、经验、风格,运用系统的观点与方法,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确定教学目标和内容,合理组合和安排各种教学要素,选择和确立教学方法,为取得最佳教学效果而制定教学方案的过程。由此可以看出,教学设计是教学理论向教学实践转化的中介环节,其要点包括以下几项:(1)依据一定的教学理论。(2)确立明确的教学目标。(3)确定相应的教学内容。(4)分析教学中的诸要素,安排特定的教学方法。(5)对教学系统的预先分析与决策。

教学设计是教学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通过教学设计,教师可以对教学活动的基本过程有整体的把握,可以根据教学情境的需要和教育对象的特点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教学策略,采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实施可行的评价方案,从而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另外,通过教学设计,教师还可以有效地掌握学生学习的初始状态和学习后的状态,从而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方法,采取必要的教学措施,为下一阶段的教学奠定良好基础。凡事预则立。好的教学设计可以为教学活动提供科学的行动纲领,使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事半功倍,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设计的依据

教学设计是一项复杂的工作,成功的教学设计必须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一般来说,教学设计的依据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现代教学理论

理论的指导是教学设计由经验层次上升到理性层次、由寻常实践上升为科学实践的基本前提。有效的实践活动必须遵循科学的规律。科学的理论是对教学实践的客观总结,是客观规律的反映,依据科学的教学理论和学习原理设计教学活动,实际上就是要求教学设计的方案和措施要符合教学规律。在教学实践中,有些教师由于不懂得如何在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对教学做出详细规划,因而在课堂教学中往往随意发挥,影响了课堂教学质量;有些教师轻视系统的理论指导,教学设计时局限于经验化处理,因而教学效果也不理想。因此,教师只有自觉运用科学的理论指导教学设计,才有可能使教学摆脱狭隘的经验主义窠臼,使教学达到科学的层面,取得理想的效果。

2.教学的实际需要

从根本上讲,教学设计的全部意义就在于满足教学活动的实际需要,在于为实现这种需要提供最优的行动方案。因此,教学设计最基本的依据就是教学活动的实际需要,离开了教学的现实需要,也就谈不上进行教学设计。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学活动的实际需要集中体现在教学的任务和目标中。教学工作者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首先明确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并对它们进行认真的分析、分解,使之成为可操作的具体要求,在此基础上,综合考虑各种教学因素,选择设计必要的教学措施和评价手段,使教学设计方案在立足教学现实需要的基础上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

3.学生的特点

教学设计的基本特征之一是着眼于学生的实际进行设计。学是教的依据和出发点,教师的教必须通过学生的积极主动的学才能起到有效作用。因此,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把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把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学习特点作为教学设计的重要依据加以认真对待。也就是说,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在决定教什么和如何教时,应当全面考虑学生学习的知识基础、能力特点、学习需求、学习特点,着眼于激发、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依此为基点,确立教学设计的内容、方法。

4.教师的教学经验

教学设计的过程是教师个体进行创造性劳动的过程,成功的教学设计方案中必然凝聚着教师个人的经验、智慧和风格。教师的教学经验、智慧和风格是形成教学个性及教学艺术性的重要基础,是促进课堂教学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基本条件。好的教学经验是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的规律性知识,是个体化、真实的、反映实际情景的理论,它们在教学中是一般性的、外在的教学理论所不能代替的,甚至是实际左右着教师行为的理论。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的教学经验是教学设计的基本依据之一。在教学设计中,教师既不能完全依据经验行事,也不能排斥教学经验的作用,只有将科学的教学理论和良好的教学经验结合起来,才能使教学设计达到最佳的效果,达到科学性和艺术性的有机统一。

三、教学设计的内容和程序

教学设计包含三个重要的问题:教师教什么和学生学什么?教师如何教和学生如何学?教师教得怎么样和学生学得怎么样?第一个问是解决教学目标的问题;第二个问是解决教学过程中的教学策略问题,即教与学的内容、方式、方法、手段等;第三个问是解决教学评价问题。因此,教学设计的基本内容应包括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策略设计和教学评价设计三大部分,就其步骤来说,包括以下方面:

(1)确定教学目标。即教学完成时学生能够学到什么。

(2)进行教学分析。即确定学生的学习任务。包括明确学习的从属技能,掌握程序性步骤并对目标详细分解,用图示的方式详细列出这些从属技能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3)确定起点行为。除了包括教学设计中的从属技能和程序性步骤外,还必须确定学生在教学开始前应该掌握的特定技能。

(4)编写教学具体目标。在教学分析和查明起点行为的基础上,教师应当具体说明当教学完成时学生将能做些什么。编写具体教学目标时应规定要学习的技能、技能操作的条件及行为表现合乎规范的标准。

(5)设计标准参照试题。根据已经编写的具体教学目标,教师应设计相应的试题衡量学生达标的能力,其重点应放在目标规定的行为类型与试题要求之间如何保持一致。

(6)开发教学策略。根据上面五个步骤,教师开始考虑自己在教学中应用的策略以及达成终点目标的手段。教学策略包括教学设计准备活动、信息呈现、练习与反馈等部分。

(7)开发与选择教学材料。包括学生学习手册、教学资料、测验试卷及教师教学指南。

(8)设计与实际形成性评价。一次试教结束后,便要进行一系列评价和搜集数据资料,从而确定如何做出改进。

(9)进行教学调整。通过对形成性评价的数据资料进行分析总结,找出学生在学习达标中存在的困难,以及这些困难同教学中现有差距之间的关系。

(10)设计与实施终结性评价。终结性评价是对教学的绝对价值和相对价值进行评价,通常在教学经历了形成性评价和做出调整之后达到了设计标准的前提下才进行,一般由独立的评价者进行,故不包括在教学设计过程之中。

四、教学设计的模式

教学设计一般可遵循一定的设计程序,即按照某种模式进行教学设计,这里的模式便是教学设计的模式。由于依据的理论不同,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不同,所面临的教学情景各异,因而教学设计的方法和步骤就会有所差异,这种差异便会引起许多教学设计模式的产生。在此介绍被称之为“过程模式”的教学设计模式。

过程模式是一种非线性的设计步骤。设计从具体的教学需要出发,从整个设计过程中的任何一个步骤起步,循环推进。其设计步骤主要有以下几项:①确定教学目的和课题;②列出学生的重要特点和对学生的要求;③确定学习目标;④确定学习目标的主要内容,主要是将学习目标具体化和操作化,如列出所学的事实、概念、原理等;⑤预测学生已有的学习准备状况,包括知识经验、学习能力等;⑥构思教学活动,选用教学资源,主要是确定完成教学目标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最合适;⑦提供相关的教学任务,制定教学计划;⑧评定学生学习,评价和修正教学方案。

这一模式的特点是灵活、实用,教学设计人员可以根据教学情况的需要有所侧重地设计教学方案。具体如下图所示。

第三节 教学策略

一、教学策略的含义

“策略”最早见于军事领域,一般指一种计策谋略。在教育上,教学策略一般是指为达到某种教学目的使用的手段和方法。在此意义上,教学策略同义于教学方法。但从广义上讲,教学策略不仅用来表示为达到某种教学目的而使用的手段或方法,而且还用来指教学活动的序列计划和师生间连续的有实在内容的交流技巧、艺术。有效的教学需要有可供选择的策略来达到不同的教学目标,而且需要不断予以相应的监控、调节和创新。所谓策略选择,是指对教与学的活动程序、组织形式、方法和媒体等的相对最优的选择,即在主、客观条件可能与可行的前提下,尽力在更广泛的有关教与学策略等系列中,找到科学的、更具有实效的教学策略;所谓调节,主要是指由于教学活动的复杂性、多种因素的交叉干扰,如学与教、师与生、知与行等矛盾之中交织着矛盾,任何好的策略,在运用中都不会十全十美,就需要在教学全过程中,随时注意已选定的正在运用中的策略可能出现的不协调,及时给以相应的调整、补充以至创新等;所谓监控,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应随时注意策略运用的效益、缺漏等,使策略过程与认知过程同步。

教学策略包含多个方面的含义,包括目标的设立、媒体的选择、方法的确立、活动的组织、反馈的方法、成绩的评定等等。所以,从系统的观点可以看出:教学策略是指以一定的教育思想为指导,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为完成特定的目标,依据教学的主客观条件,特别是学生的实际,对所选用的教学顺序、教学活动程序、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等的总体考虑,以使教学效果趋于最佳的系统决策与设计。

对教学策略的涵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第一,教学策略包括教学活动的元认知过程、教学活动的调控过程和教学方法的执行过程。教学活动的元认知过程是教师对教学过程中的因素、教学的进程的反思性认知。教学活动的调控过程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的进程及其中的变化而对教学过程的反馈、调节活动。教学方法的执行过程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的师生相互作用方式、方法与手段的展开过程。第二,教学策略不同于教学设计,也不同于教学方法,它是教师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活动的整体性把握和推进的措施。第三,教师在教学策略的制定、选择与运用中要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入手和着眼,要兼顾教学的目的、任务、内容,学生的状况和现有的教学资源,灵活机动地采取措施,保证教学的有效有序进行。第四,教学策略是一系列有计划的动态过程,具有不同的层次和水平。

二、教学策略的特征

教学策略具有以下特征:

1.操作性

教学策略不是抽象的原则,也不是某种思想指导下构筑起来的教学模式,它是供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参照执行或操作的具体方案,有着具体的操作内容,有较强的实用性,是具体实施教学活动的依据。

2.个性化

教学策略要遵循教学规律、符合教学的共性。但是,不同的教师、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环境都会影响教学策略的选择,使教学策略表现出个性。每个教师都应该而且能够在学习、借鉴、加工、吸收他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所处环境,发展和创造出带有鲜明个性化色彩的教学策略。

3.灵活性

教学策略一旦制定,即具有相对稳定性,但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教学的复杂性和多变性需要教学策略的不断调节来适应其变化,以求能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

4.适用性

适用性是指教学策略对于教学内容、教学主体、教学过程及其规律的契合与适宜程度。任何教学策略都要与特定的学生实际和教学内容及情景相适合,判断一项教学策略好差的标准,就是它对于实现教学目的的适合与有效程度。随着教学改革的进行,会不断产生新的教学策略。教学策略的适用程度取决于其反映教学过程规律的程度,取决于它遵循正确的教学原则要求的程度。

5.理论性

教学策略虽然具有较强的操作性,但同样具有较强的理论性。教学策略的理论性首先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念的指导下转化为方式、程序、手段等具体行为来体现的,教学观念和理论是教学策略的前提和方向,而教学策略是教学理论的具体化,其操作技巧是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的保证和“推进器”。只有教学技巧的设计,没有教学理念的指导,教学策略就会迷失方向,只能是较低层次的技巧,对实现高质量的教学的作用是及其有限的。

6.层次性

教学策略是有层次的,不同层次的教学策略有着不同的功能。从教学实践看,教学策略至少有两种不同的层次。一个层次是建立在元认知基础上的教学监控策略,它以反思性为自己的特征,将对教学各方面因素的考察提高到一个一般性策略认识的水平,体现于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另一个层次则更多地侧重于具体的教学目标,具有极强的针对性。

三、教学策略的分类

教学策略一般可分为六个方面:

1.教学准备策略

包括学生情况的了解、教学目标的叙写、教学材料的处理、组织形式的设计等。

2.教学行为策略

包括呈示行为策略(如讲述行为、板书行为、声像呈示行为、动作呈示行为)、教学对话策略(如问答行为、讨论行为)、指导行为策略(如练习指导、阅读指导、活动指导)等。

3.辅助行为策略

包括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课堂交流的有效组织、课堂强化技术的运用、积极的教师期望等。

4.管理行为策略

包括常规的建设、问题行为的调控、管理模式的设计、时空管理等。

5.教学评价策略

包括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等。

6.指导学习策略

包括简单的复述策略、复杂的复述策略、简单的精致化策略、复杂的精致化策略、简单的组织化策略、复杂的组织化策略、综合性的监控策略、情感与动机策略等。

第四节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师的根本职责,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主要途径。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要求每个投身这项工作的人,必须竭尽心力,认真负责,切实做好。

教学工作主要包括备课、上课、作业的布置和批改、学生成绩的检查与评定等。这些基本环节前后衔接,互相联系,相互制约,共同促进。既构成了教学工作的整体结构,又是我们评价教学工作质量的主要因素。

一、备课

备课就是为上课作准备。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基本条件;也是做好全部教学工作的重要前提。

备课要做的工作很多,可以说凡是与上课准备有联系的工作,都是教师备课的内容。这里主要谈谈学期备课,单元备课,课时备课,课前备课。

1.学期备课

新学期开始前,教师要考虑本学期将要上的课,安排好全学期的教学进度。为此,教师必须认真研究教学大纲,通读教科书,并参阅教学参考资料;明确学科教学目的和具体教学要求,包括知识技能、智能和思想品德等;熟悉本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其体系;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和所带班级的学习风气等。

制定学期教学进度计划是学期备课的一个重要内容。学期教学进度计划有表格式和条文式两种。内容包括学生情况简要分析;学期教学总的要求,教学时数,需用教具,参观,实验等活动的安排;教学改革的设想和打算等。

2.单元备课

单元备课又叫课题备课。就是在每一单元课题教学开始之前,教师应全盘考虑并订出单元或课题教学计划。

单元或课题备课的主要任务是明确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制定出该单元或课题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应该达到的各项具体目标。要明确重点和难点,以便单元教学能抓住主要矛盾。还要筹划课时安排、课外活动,准备好仪器教具等。

3.课时备课

课时备课是在学期和单元备课的基础上,对上好每一节课作好具体的准备工作。

课时备课的主要工作是撰写教案。一个完整的教案应包括班级、学科、授课时间、课题名称、教学目的、课型时数、教学进程、教具使用、板书设计等。

教学进程的安排是课时备课的中心内容,是构成教案的主体部分。其内容主要包括教学材料的展现步骤,教学方法的选择运用以及问题、难点的论证程序;还有提问、板书、实验、操作、复习、练习、小结、作业等。

为了写好教案,教师还必须充分分析班级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习状况;研究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之间的关系,考虑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怎样组织课堂上的教学高潮等。

4.课前备课

正式上课之前,教师还应该熟悉教案,对重要的内容或在应该引起注意的地方做上记号。对仪器教具应该检查一遍,并应结合课堂环境,考虑讲授内容、出示教具或演示实验的具体步骤和策略。同时,还应该考虑如何正确地保持良好的教态,艺术地运用教学语言和临时恰如其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这些问题考虑得越深入细致,就越能自如地运用教案,满怀信心地上好课。课后还应进行自我分析评价,并记录下来,以便积累资料,总结经验。

上面讲到的各个备课环节是密切联系的,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又是前者的具体化。无论是经验丰富的中老年教师,还是才华横溢的中青年教师,都应该认真准备好每一堂课。切忌临时凑合,马虎应付!

二、上课

上课是教学工作的核心环节,并制约着其他环节的效率,直接影响到学生获得知识、掌握技能、发展智力、形成品德的速度和效益。为此,教师必须自觉地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理论,充分发挥自己的业务特长,驾驭好教材内容,选择好教学方法,发挥出最佳的教学技艺,努力上好每一堂课。

一堂好课的基本要求是什么呢?

1.目的明确

这是衡量一堂课是否成功的最基本的要求。因此,教师在上课前,应当具体提出学生应当记忆和理解哪些基本知识?应当掌握哪些技能技巧?应当训练哪些思维能力?应当培养哪些思想品德?目的与要求既不能抽象空泛,也不能脱离学生实际。为了达到这些目的要求,师生双方应当开展哪些教学活动?采取哪些有效措施?切忌不可醉汉赶车,任其自便。

2.内容正确

教学内容是提供给学生的精神食粮,是实现目的要求的根本保证。内容正确是指教师选择的教学材料必须是科学、确凿,无懈可击的有教育性的材料。其广度、深度、新颖度是适宜的。既有一定的分量,又不显得广博杂乱;既有一定的难度,又切实把握好困难的分寸。这样的教材内容对学生来说是跳一跳,可以摘到的“桃子”。符合赞科夫说的把教学建立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上的理论。

3.方法适当

教学方法的运用应以启发式教学为指导思想,巧妙地运用多种方法。上课伊始用适当的方法开启学生,包括激发理性思维和调动积极心理倾向。在点题开讲之后,运用适当的方法创设“愤”、“悱”情境。在关键内容处设疑,在学生无疑时发难。这就是说在学生现有发展区的实际水平上设置适当障碍,造成学生原有认识结构出现不平衡,用以刺激学生的心理智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思维高潮,使学生的思路按教师讲授知识、输出信息的思路同步进行。教学中也要适当采用标本、模型、照片、图表、板书、板画或采用幻灯、录像等现代化教学手段,配合其他教学方法,提高和增强教学效果。

4.语言流畅

课堂教学常用讲解、陈述等方法。语言是教学的重要工具,这就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在课堂上用明晰生动、准确精练、情感鲜明、幽默含蓄、富于启发性和教育性的语言。因为这样的语言可以增强表现力和感染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给学生以语言美的享受。所以对传授知识、开发智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会有直接影响。

5.组织得好

这既指充分利用课堂时空,又指课堂管理井然有序。充分利用时空是指把课组织得有一定速度和强度,即使课的各部分结构紧凑,能完成一定数量的教学内容;并使学生的视听、语言、思维、动作等中枢的联系活动充分进行。所谓管理井然有序,是指教师能充分控制教学的进程和学生的情绪。为此,教师必须自如地分配注意力,随时研究学生的课堂行为,机智而慎重地处理课堂上的偶发事件。一般说,教师对于个别学生干扰集体的行为应控制在尚未造成影响之际。对于个别学生不积极思维却不妨碍集体的行为,教师可以通过暗示和诱导,使其转化为积极行为。或者暂时容忍,课后做工作,以保证师生之间的密切配合和情感融洽,圆满完成这堂课的教学任务。

三、作业的布置和批改

布置和批改作业是课堂教学的继续,目的是帮助学生巩固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培养学生独立运用知识的习惯和能力,使学生养成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以及主动克服困难的个性品质。另外还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发挥学生的创造精神。在作业的布置与批改方面我们应注意:一是作业的内容要难易适度;二是作业的分量要合理适当;三是作业的形式要灵活多样;四是作业的批改要认真及时。

四、课外辅导

课外辅导是上课的补充形式,是贯彻因材施教的具体措施。学生个别差异是客现存在的,教师面对班级集体的教学,有时难以解决每个学生存在的问题,这就需要通过课外辅导来予以弥补。做到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一般要求与个别辅导相结合。

五、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这是测试教学效果、评定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通过学生成绩的检查与评定,对学生来说,能了解自己的学习结果,既看到自己的进步,从而激发起进一步学习的愿望;又知道自己的学习缺陷和差距,可以进一步调整自己的努力方向,继续前进。心理学实验表明,学生学业的优点得到教师的赞扬,缺点经过教师的指正,可以起到强化学习动机和兴趣的作用,进而推动学生的学习。这就是学习成绩的反馈作用。所以,教师应该经常检查学生的学业,并帮助学生独立评价自己的学业。检查学生的学业,对教师来说,可以获得判明教学效果的反馈信息,为教师及时调整教学要求、改进教学方法提供了依据。对学校来说,提供了改进行政管理工作的资料,同时也为国家选拔人才提供了依据。

检查与评定学业成绩的工作要注意科学性,这样才能对教学起积极作用。首先,检查知识的范围应该是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内容,既要全面又有重点,其具体内容包括学生记忆和理解的基本知识,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的技能、技巧的程度。其次,检查应与评定相结合,评定要求及时公正,这样,可以强化学习效果。一般说,对青少年应尽量肯定其成绩和进步,积极强化他们的学习兴趣、动机和需要。对于学习不好的学生,应查明原因,做到长善救失。还要注意不可用大量时间去测验考试。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环节在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学业成绩检查评定的方法有平时检查和阶段检查。平时检查是基础,只有平时严格检查,才能培养学生勤奋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也只有经常地系统地检查,才能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真实评定学生的成绩。平时检查方式有口头提问、书面作业以及平日的观察。

阶段性检查,是学期中间或期末考试,结业考试、具有总结和提高的性质。所以,阶段考试应同时进行系统复习,帮助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知识。其考试方法有口试、笔试和操作,可以闭卷也可以开卷。

评定后,教师应对考试进行讲评,分析试卷,指出不足,鼓励进步,并针对情况解决全班存在着的普遍问题。个别问题则个别辅导,让学生通过考试明确自己的优缺点,从而激励学生努力提高学习质量。

上述各环节是全面完成教学任务不可缺少的步骤,教师应该全面掌握,具体落实到各个阶段的教学工作当中。

第五节 国外教学方法的改革

为了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近几十年来,国外兴起了一股革新教学方法的热潮。例如,前苏联有赞科夫的发展教学法,马赫穆托夫的问题——发展教学法;巴班斯基的最优化教学法;近年兴起的合作教学法等。美国有布鲁纳的发现法;斯金纳的程序教学法;布洛克的精学法和布鲁姆的掌握学习法。此外还有保加利亚的暗示教学法,德国瓦根舍因的范例教学法和日本的自主学习法等。这里选择其中有一定代表性的三种教学方法作简要介绍。

一、最优化教学法

最优化教学法是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创立的。这种方法要求在熟知各种教学方法的长处和短处的基础上,采取各种教学方法的最优结合的形式来进行教学。巴班斯基把各种教学方法分为三大类,每一类又分为苦干小类。

第一类,组织和实施学习认知活动的方法。这类方法又分为三个小类:①保证学主“生动的直觉”的方法——传授和感知教材的方法,如讲述法,直观和实验法;②保证一定性质的思维活动的方法,如归纳法和演绎法,复述法和问题探索法等,把所获得的知识运用于实践活动的组织方法。

第二类,刺激和形成学习认知活动动机的方法。这类方法又分为两个小类:①刺激学习兴趣,引起学习动机的方法,如认识性游戏、讨论,有趣的习题、创造情绪等方法;②刺激学习义务感,引起学习动机的方法,如提出要求,鼓劢、责备、说服和创造意志紧张情绪等方法。

第三类,检查和自我检查学习认知活动效果的方法。根据传递和接收教学效果信息的方式,这类方法又分为口述检查法、直观检查法和实习检查法等。

巴班斯基认为,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授与学生的学习相互联、相互作用的辩证统一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需要教师组织教授而且需要学生自己组织学习活动。教授最优化和学习最优化的有机结合,就构成教学最优化的完整过程。

二、掌握学习法

掌握学习法是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家布卢姆于60年代后期创立的一种教学方法。它的核心思想在于:创造适当的教学条件,全面地最大限度地发掘每个学生的发展潜力,使所有学生努力学习,掌握教学的内容。

掌握学习法包括准备和实施两个部分:

掌握学习法的准备:①教师要相信大多数学生都将能学得很好,并帮助学生树立起必胜的学习信心。②确定掌握的内容、目标和成绩准则。教师应当明确规定所有学生必须学习的材料;应当系统地表述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应当准备终结性测验试题,并规定达到掌握程度的成绩准则。③设计学习单元。尽可能考虑好对各种因素和条件的控制策略,把教材分解成若干较小的学习单元,使之相互衔接,并为每一教学单元设计反馈和矫正程序。

掌握学习法的实施:①向学生介绍掌握学习的一般程序,使学生适应这种方法。②为掌握而教。教师采用集体教学的形式,教授单元内容。③对全体学生进行形成性测验和评价。④巩固和矫正。合格者自己选择补充材料进行巩固性活动;对不合格者,通过提供新的学习材料和矫正帮助,直到全部掌握为止。⑤对补课和矫正的不合格者重新进行形成性单元测验。⑥假如全部合格通过,表明第一单元的内容已经为学生全部掌握,进入下一单元教学。如此类推。⑦学完全部教材以后对全班进行总结性测验和评价。

三、暗示教学法

暗示教学法是保加利亚心理学家洛扎洛夫于60年代中期创立的一种外语教学法。这种方法要求教师精心设计教学环境,通过暗示、联想和想象,巧妙地利用无意识心理活动,充分挖掘心理潜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精神毫不紧张的情况下进行学习,从而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暗示教学法的教学进程是:教师说明新课文,并用不同的声调读课文。第一次用谈话的声调读,接着用私下耳语的声调读,最后用得意的声调读。播放音乐,要求学生不注意听课文,只注意听音乐。而教师则根据音乐的节奏,再把课文读三遍。然后将学生分成小组,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利用新学的语言,互相对话,并运用新的语言唱歌、做游戏或者演戏。

运用暗示教学法首先要求学生的心情要愉快而不紧张。洛扎洛夫认为精神处于轻松状态下的无意识心理活动,最有利于激发一个人的超强记忆力,教学效果也最好。其次要利用权威力量。权威有增加说话者的暗示力和加强听话者记忆力的作用。为了提高暗示的权威性,教师还要与学生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再次,正确地设置教学外部环境,诱发学生的智慧潜力。洛扎洛夫布置的教室四周很雅致,教室中间放着排成弧形的,供学生坐的若干把软椅,弧形正中对面的教师座位旁边放着两盆花草盆景。这种环境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能增强记忆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提高学习效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