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立美之素养建构篇

立美之素养建构篇

时间:2022-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众所周知,审美感受是在“感美”中产生的,实际上就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之间对话与交流的过程。审美对象在没有经历审美主体的感美之前,审美对话与交流是无法产生的。揭示文人雅士们以病梅为美的病态审美情趣。为此,我们将对学生开展美育研究的实践重要落足点放在了学科课堂教学中。

立美之素养建构篇——缘于审美感受,构筑美育课堂与教学

从美育的角度而言,“问题学生”回归主流是一个对“美”从领悟到创造的实践探索过程。“问题学生”现状让我们看到,他们回归途中最关键的问题是对“美”理解的偏离。对“美”的领悟理解偏离,造成其审美偏差的必然,这样的偏离与必然,是他们走出人生迷茫的最顽固的枷锁。

如果说构建学校美的环境和文化目的在于使学生走出审美迟钝,唤醒学生的审美欲望,并进而获得一种审美愉悦的话,那么让学生在感美中健全审美感受,就是我们开展美育实践的真正起点。

众所周知,审美感受是在“感美”中产生的,实际上就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之间对话与交流的过程。所以说,感美既是审美活动,也是审美价值观建构的初级阶段,是审美能力、观念、情趣等形成的最根本的环节。审美对象在没有经历审美主体的感美之前,审美对话与交流是无法产生的。为此,我们力求创设一种情景、铺设一种途径、营造一种环境,在美与学生之间架设起一座桥梁,为学生创造一个感美的过程。环境与文化构建是如此,作为对学生开展全方位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更是如此。

一、让我们走进审美偏差

爱美是人之本性,每一个人都有对美的向往,都有一颗追美之心。因为当拥有了美,人的心灵才会觉得富足;拥有了美,人生的价值才会得到提升;拥有了美,生命的花朵才不会枯萎。然而,我们的学生真的知道什么是美吗?我们的学生真的能分辨何为真美吗?我们的学生真的懂得如何才能美吗?

随着时代的变迁与社会的发展,西方一些先进的思想与观念逐步为国人接受,这些思想与观念,对于中国经济、文化方面取得的成果所起到的促进作用是不可否认的。但与此同时,我们也不可回避地看到,附随西方先进思想与观念的不良思潮冲击着我们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的优秀品质,其传承已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现实困惑与问题。“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厚德载物,道济天下”的广阔胸襟,“奋不顾身,舍生取义”的英雄气概,“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神圣理想在现在的年轻人中,尤其是现代中学生中已日臻淡化。这些传统文化与优秀品质的缺失,是“问题学生”产生的主要社会原因,同时也是让这些“问题学生”回归社会主流的主要障碍

我们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比较容易内向的专注,即他们享受平面式的感官刺激,在各种纷扰中偏重于关注自我的感受。他们在进行审美活动时,往往不能沉浸到审美对象本身中去,世俗和现实的功利欲望让他们无法静观审美对象本身的价值内涵。这样的年龄与心理的特殊因素,在缺乏引导的情况下,常常会使之审美陷入一种有失偏颇的境地,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审美偏差。

百余年前,清朝作家龚自珍在《病梅馆记》中写道:“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揭示文人雅士们以病梅为美的病态审美情趣。当下,不少青少年的审美偏差正如当年的文人雅士,他们不喜正直与阳光,反爱慕邪味与阴鸷;不以青春清丽为美,反喜爱妖艳无格;善恶正邪,在这些学生们的眼中,已与社会主流价值观相去甚远。因此,我们的教育要着眼于学生的心理与认知,抓住一切机会,及时引导学生对美的正确理解。

海盗,在我眼里是热血、拼搏、无畏的代名词,或者说,海盗是一种精神。”

——初二男班 小 强

这是学校一位学生在观看电影《加勒比海盗》后,对“海盗”的理解。这样的理解,固然是学生用自己的眼光去看待“海盗”,解读“海盗”。但作为这所学校的教师,都会有这样的担心,学生是一群特殊的孩子,倘若这些孩子没有一双智慧的眼睛去辨别影片中真正弘扬的东西,倘若我们的教师不及时去赏识这些孩子正面的认知,久而久之,我们的学生很有可能会从对热血、拼搏、无畏的崇敬,转为对海盗的崇敬,形成他们的审美偏差。

我们认为,审美偏差即指学生在审美观察、审美理解的过程中偏离了社会主流标准;也正因为我们的学生审美偏差存在的现实,“问题学生”回归社会主流的研究就必须从学生认知角度出发,对其审美偏差进行深层的本质突破。

二、让学生感受美的启发

正如学校开展美育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一样,让学生感受美最直接的途径就是学科教育。我们知道,学科教育的目标包括知识目标和人的目标两个层次。知识目标指向相应学科的知识和技能,人的目标指向通过所有学科教育共同表现出来的人的基本素质和能力。知识的目标与人的目标在人的发展中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在知识的目标指向为人的基本素质和能力作出其独特贡献的同时,人的目标指向也为人更有成效地把握各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发挥其特殊的作用,知识目标既是一种目标,也是人的目标的一种手段。为此,我们将对学生开展美育研究的实践重要落足点放在了学科课堂教学中。

1.立美启智,构建以“善教”为手段,“善学”为目标的立美教学模式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以美启智,构建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美育化课堂教学体系,通过课堂教学的主渠道挖掘各科教学中的美育因素,以美育为融合点,通过举一反三教学法,进行一科一育渗透多科多育的教育,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社会效益。我们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努力掌握教学艺术进而形成独特而鲜明的教学风格,充分运用形象化的教育教学手段,以之来传递具体的直观的信息材料,进行学科的教学。在学科教育中要树立正确的美育观念,挖掘学科中美育的内容,运用美的情感来唤起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把学生推上主体的地位,从而使学生进行自主创造性学习,达到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发展的意向。

比如,我们的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坚持“低起点、缓坡度、抓基础、弃难点”,利用多媒体、教具等让教学形式多样化,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培养兴趣,对于知识点要反复练反复教。就是这样,缘于以往知识基础学习欠缺太多,仍然有很多同学听不懂跟不上,我们的教师就利用中午和晚上值班的时间为同学们补课,英语从26个字母开始,数学从加减乘除的计算开始,语文从识字开始……

我们还借助多媒体教学,将图像、声音、文字、动画融于一体,让学生身临其境。比如在教学What can you see?What can you hear?句型时,我们用形象的动画、悦耳的音响,把学生带入了一个有声有色的世界中,获得了身临其境的感受。学生学得开心,教师教得轻松,陶冶了美的情操。同时,在英语教学中,我们还常常借助美术、音乐、舞蹈等艺术的魅力实施教学。如在学习六年级“The seasons”时,让同学画四季的美景:大自然的山川河流,鸟语花香,都走进了孩子们的画幅中,接着再进入Let’s talk about the season you like best.版块,在画画、说说中,学生们身心获得的快乐是无可比拟的。音乐、舞蹈本身具有美的感染力。把英语句子融于歌曲之中,学生在手舞足蹈中,可以把枯燥、机械的反复操练变得有声有色。课前的热身,课堂的调节,课后的巩固都可以由此来完成。如当响起“Are you happy?Do you know?Clap your hands.”的歌曲时,学生们一边唱一边跳,优美的旋律、优雅的舞姿,让学生们沉浸在美的海洋里,其乐融融。这些“美”的教学手段,激起了孩子们的学习热情与极大的学习兴趣,提高了美的鉴赏能力。

2.立美育德,构建以“美德”为途径,“德美”为目标的立美德育模式

以美育德,我们探索以美促德的德育工作新模式,通过落实“两纲”和弘扬中华民族美德,培养全体师生高尚的道德品质和情操,塑造健全、完美的人格,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为培养遵纪守法的合格公民打实基础。我们构建以美育人的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和学科知识体系,完善学生的素质结构,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和谐的发展;同时,我们强化师德,建设以美育人的和谐管理机制,教育教师做到形象美、知识美、人格美,进而使教师更有魅力。我们的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审美客体、审美主体和中介的三重作用,做到以美育人,育美的人。

比如,我们就“工读学校教师的师德表现”展开教师大讨论,也调查过学生心目中最喜欢的老师形象,归纳起来是这样的“有渊博的知识、有机智的头脑、有幽默风趣的魅力、有平易近人的态度、有能与同学们玩得到一起的能力、有解决一切问题的智慧、有贴近时代感的穿着和谈吐”。我们在朝着学生的期待塑造着我们的教师……

3.立美陶情,构建以“美化”为形式,“心美”为目标的立美心育模式

以美陶情,我们探索各学科及各种活动过程中,将艺术表现美与现实美结合,感染学生,陶冶情操,培养文明情感,提高识别美丑的能力,并以此为突破口,向多学科教学延伸,向环境延伸,让学生在美的学习、美的生活、美的熏陶中,朝着具有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的方向发展。

比如,我们的班级布置皆由学生完成,初三(2)班在教师墙面上开辟了两个板块“学生风采展示”和“学生表现评价表”,并用彩色墙贴将墙面进行装饰,整个环境像一个生机勃勃的小花园。

三、让美育融入课程设置

学校始建于1961年,2005年学校成立了“闸北区青少年心理行为矫治研究指导中心”,构建了集教育教学、科研、对外服务于一体的综合办学模式。目前,学校共有八个班级(工读班一个、托管教育班四个、中等职业教育班三个),校外预控生500人左右。多年来,学校始终以学生的稳定为基础,以爱心为核心,以赏识为抓手,突出“强化工读意识,淡化工读痕迹”的工作理念,倡导科研立校、科研兴校、科研强校,使学校管理、教育教学改革与学生成长有机结合,在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等方面不断取得发展与提高。

1.身心修炼——陶冶美

多年来,学校以新一轮课程改革为契机,调整办学方针,积极实施“订单式培养”计划,集中进行课程校本化的开发和研究,努力优化课程结构;创新学校课程观,努力实现课程的优化和整合,对问题学生进行生存能力培养和职业训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这几年,在探索中形成了“国家课程补充、兴趣活动拓展”两大板块课程的学科课程改革模式:一块是对国家课程的挖掘与补充,例如结合工读学校学生行为规范的问题,我们在课表中设立了形体课,训练学生要有端庄的行为举止、良好的个体形象;在语文课的配置中增设了一节写字课,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认真的学习态度,数学课中安排一节可以让教师组织学生练习与拓展的课时。上述课程以整班授课的形式落实开展。另一块是针对问题学生的特点,并结合每位教师自身专长,把学生的需求与开设课程的需要结合起来,在各年级开设了多项活动拓展课,以课表的形式固定每周五下午为上课时间,内容涉及学科、艺术、体育、社会等各方面,类型包括教师指导型、竞赛型、兴趣型、提高型、讲座型和活动型。开设的项目有修身养性的“太极拳”“柔力球”;侧重形象的“形体课”“舞蹈课”;涉及动手创造的“陶艺”“工艺”,活动小组有“围棋”“跳操”“电脑绘画”“课本剧”“小组唱”“器乐”“篮球”等,视每学期不同的学生情况,开设相应的科目。我们的课程,定时间、定地点、定教师、定内容,活动前有动员、开学初有计划、期末有小结,100%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需要选择课程。参加活动的学生通过重新编班,到指定地点参加活动。在调动学校师资情况下,通过聘请社区、活动中心的师资作为补充,保障活动顺利开展。

我们教师自编的《陶艺制作》,已成为兴趣拓展课的教材,受到学生的欢迎;学校自编的青春期教材和教师教学参考教材,为处于青春期学生的生理、心理教育与指导起了及时的作用。《陶艺制作》《工艺制作》《象棋围棋》《青春期教育》《法制教育》等校本课程,已形成自己的特色,学生在各自的活动领域都有收获。两大板块各有区别,又紧密联系,相辅相成,把培养学生兴趣爱好、促进其不良行为、心理的矫治,帮助问题学生重新找回自我,体面就业,体面生活,成为21世纪合格公民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重点,调动教师人尽其才,满足学生各得其所,发挥学校设施物尽其用,广开渠道,多头并举,为校本课程的开发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2.心理调适——净化美

近年来,学校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心理调适,课程中增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学校配备有多名心理专业毕业的老师,对每一个在校学生进行了全面的团体心理测试。在对问题学生进行分析、调查的基础上,建立学生个人的心理档案,为每个学生建立了“赏识教育个案矫正卡”“赏识教育教学调适卡”,提供教育矫治意见,采取有针对性、预防性的教育措施,探索“赏识——转化——自强”的途径与方法,以实现全程跟踪教育。利用心理疏导和心理放松课,通过个别谈心、个别辅导、个别咨询,达到调节学生心理的目的,也让学生认识自我,学会尊重自我。学校设立的心理咨询室为有需要的学生提供帮助,尽可能多的减轻学生成长过程中面临的心理负担,帮助处于青春期学生叛逆心理的矫治和指导,正确的引导人生观、价值观。

我们还坚持以心理活动的形式为学生上课。问题学生在心理和行为上出现偏差,首先表现在他们的思考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上。遇到这样的情况,教师很容易被学生带着走,将心理课上成政治课。我们遇到这种情况仍坚持让学生多参与多表达。有时候学生会猜老师希望得到的答案,有时候学生会按自己习惯的偏常思维来思考,有时候学生还会故意说一些问题让教师难堪。其实这些表现才是问题学生真实的反映,教师们充分地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从而对症下药,及时地进行引导,以期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能慢慢领悟,心理活动课就成功了。

实践摸索中,我们还将心理活动课的内容扩大、深入。比如青春期辅导,我们将个人生殖保健、过早性行为、防范性骚扰等设计为一个系列进行辅导,这样不仅淡化了神秘感,还可以起到防范的作用。尤其是我们的学生在这方面更需要科学的了解,从而能为其今后正确、规范的认识和行为奠定基础。

3.能力提升——散发美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学校积极探索以学生为本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模式和策略。教师在教材的使用和处理上,创造性地“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让“教本”走向“学本”,让“文本”走向“对话”,让“知识”走向“技能”。如:我们的学生基础知识差,学习主动性缺乏,尤其是对理科厌学情绪的弥漫,进校的成绩基础很差。针对这样的情况,通篇讲解显然不切合实际,且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激发兴趣、补缺补差,有选择地做好双基训练无疑是最佳策略,于是我们在数学学科知识点的讲授上注重基础知识,加强专题训练,放弃中考第25题的攻克;课堂上穿插“双人对弈”“数字谜题”“等积变换”等数学趣题调节学习疲劳,在教学内容上作适当的增加和删减,激发学习兴趣,学生哪怕有一丁点的进步,我们做教师的就及时捕捉,无限地放大,极力地表扬,去年初二女班收进4、5名学生,进校时的数学成绩只有十几分,对老师的排斥、对学习的厌恶态度溢于言表,针对这样的状况,我们从浅显的知识入手,从兴趣培养作为切入点,循序渐进,逐步深入,经过一年的训练,学生的自信心慢慢地恢复,成绩也有了很大的提高,达到了及格线,一名同学的成绩还跻身良好的行列。在新学年,他们提出申请回原校继续学业,着实给了家长一份意外的惊喜,家长都不敢相信自己孩子的进步。

为了促进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我们将学生的摸底考试、阶段测试、期中期末考试、单项知识的成绩一一记录在案,通过统计法用线段走势图帮助教师和学生掌握教学动态反馈,以便让教师调整教学策略,鼓励鞭策学生进步。教师在教学中重视学生的基础训练,关注学生间的差异,兼顾个别基础较好学生的拓展练习,在国家课程标准的要求下,根据学生的情况制订切合实际的教学计划,并视教学进展情况作及时的调整和补充,充分利用校内外各科教师的教学实践经验建立符合工读学校实际的题库资源,利用市、区、校各级教研活动的交流与合作,各类教学竞赛、展示活动充实学校课堂教学。

课程是完成教书育人任务的主要载体,学校通过各类课程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确立了“努力为每一位学生设计课程”的理念,创造适合每一个学生的教育,无论是学习内容、学习方式,还是学习时间、学习地点等,让学生各取所需,各得其所,从而使个性得到真正的充分发展,而且使每个学生的发展达到“最大值”。比如,2008年我们发现个别学生爱好书画,而且有一定的基础,学校就适时结合上海市“拥抱明天”书画比赛,安排两位书画教师在书画教室辅导,并增设了书画的兴趣课程。学校还提供给学生书画的工具、材料等,以满足部分书法苗子的需求。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小沈同学的作品《2008我想……》获得“华夏小神笔中小学生动漫大赛”银奖,作品被收录当年获奖作品集中,小殷、小彭同学在“拥抱明天”的书画比赛中也荣获个人二等奖。

几年来,着重于学生发展目标的校本教材的深入开发与实施,将学生发展的目标通过美育的开展直接指向了知识的目标与人的目标的结合,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组织教师认真解读二期课改《课程标准》,努力将学校探索形成的“低起点、缓坡度、重基础、弃难题、经常讲、反复练”的教学原则落到实处,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不让一个人在课堂上无所事事,争取每位同学都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进步;在综合能力表现上,学校学生在兴趣活动指导下屡获奖项,在上海市第五届“拥抱明天”系列活动“军旗”“象棋”比赛中获得团体第一名、第二名的好成绩,有些同学还囊括了一二等奖的所有个人奖项;在上海市第六届“拥抱明天”系列活动“硬笔书法”比赛中获得团体第二名的好成绩,有些同学也荣获个人二等奖的佳绩;在第十四届全国中小学绘画、书法比赛中一等奖一名、三等奖两名、优秀奖两名;多名学生在“华夏小神笔”动漫大赛中获优秀作品奖;2012年有两名学生在上海市陶艺比赛中获得三等奖,成为赛场上的令人瞩目的“黑马”。

四、让美育渗透教材解读

课堂教学永远是学校教育的主战场,美育必须以教学过程为主要途径。上海市二期课程改革提出:“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具有民族精神和国际视野、民主与法制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学习策略;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基本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有健康的个性和良好的身心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其间提到的“健康的审美情趣”,给了我们研究的动力与启迪。如何让我们的学生在回归主流中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需要我们的教师深挖教材,在教材中寻找“美”的元素。为此,学校多次开展以“美育”为主题的教研活动,组织教师们一起寻找教材中的“美”。

八年级英语的每节课都可以从学生感兴趣的点来切入进行教学。比如,现阶段正在进行的8BUnit6的阅读教学“France is calling”是一节非常容易带动课堂氛围的阅读课文,课堂上要请同学分别介绍各自向往的国家,并从其中一个方面来详细阐述。我们的学生分别介绍了法国不同城市的吸引力。此举提供了逼真的语言环境,能正确地利用所获取的信息进行操练。

八年级第二学期的课文,每一阶段都可以进行美好的语言环境的创设,例如第一阶段为自然与环境,第二阶段为各式各样的媒体,第三部分为闲暇时光,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的教学内容。在教材解读和使用上,教师首先要从最简单易懂的部分着手,先从最真善美的点进行解读。

1.充分发挥艺术学科教育的美育作用,让学生聆听“美”的音乐,感受“美”的画面

各科的教学内容,尤其是艺术教育学科的内容中蕴含着丰富的“美”学元素。因此,学校在课程设置上给音乐、美术这类艺术学科留出了大量的课时,每周每班有一节音乐、一节器乐课、一节美术课和一节电脑绘画课。另外还开设了美术讲座,每天中午留给那些具有绘画天赋的孩子以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在专用的美术教室里绘画。在教师的教学能力上,学校还引进了具有专业背景的教师担任音乐、美术的教学。

在开展美育的过程中,我们深刻地认识到,艺术教育具有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学校要求艺术学科的教师坚持正确的教育思想,格调高雅,内容健康,重视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民间艺术,实施有民族特色的、情趣高雅的、有较高水平的艺术教育。希望通过各种艺术学科的教学,使学生在掌握一定艺术门类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形成正确的审美观点和审美能力。我们的艺术教师在教学中,善于揭示教材的内在美,讲授准确、简明、生动活泼;善于创造美的情境,启迪学生的审美心境,促进师生情感的双向交流,引导学生感受美;善于以和蔼可亲的姿态、清晰准确的发音、流畅悦耳的语调、工整美观的板书、灵活适用的教学方法,做到声、形、情并茂,让学生欣赏美;同时,我们的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广泛参阅,博采众长,充分准备,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活动,并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教学风格,使学生体会创造美。

近几年来,学校努力创造条件,在提高原有的艺术课教学质量的基础上,请专家到学校进行美学讲座,普及美学知识,培养中学生的美学理论素养,使他们爱美、懂美、会美。

“节奏是音乐的语言,是音乐的骨架,似乎不同节奏的音乐都会给我们带来不同的美的冲动、美的享受以及美的熏陶。在不同的节奏中,有时我们拍手、拍肩、拍桌、拍腿,独乐乐一阵;有时我们用打击乐器结合学过的歌曲演奏,众乐乐一番。在独乐乐与众乐乐中,我们开始感受乐的美,感受美的乐。”

——初三(1)班 小 玥

我国著名音乐家贺绿汀指出,音乐是培养人民高尚道德品质、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那么如何开展“问题学生”的音乐教学活动呢?

合适的教学方法是实现音乐教育任务的指南针。充分发挥音乐教育作用的关键在于任课教师能否大胆改革,勇于创新,把握课堂上特定青少年的心理特点与身心发展的规律,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妙趣横生的学习环境和气氛,消除学生心中的障碍,使得学生感到学习不再是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娱乐。就像做游戏一样,使他们感到轻松愉快,这样让学生在乐趣中吸取知识和掌握技能,收到最佳效果,充分发挥优势作用。将美育和智育、德育结合起来,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法,同时培养学生形成一定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欣赏能力等。现代化教育不能只局限在传授知识上,而要把智力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应当点对点地发掘每个问题学生的心理视角,指引他们发掘自己忽视的美以并鼓励他们创造自己所认识到的美,同时开展课堂互动,让学生们相互交流形成一定的群体审美意识,提升整个学生群体的审美能力。

构建积极、乐观的心理环境,促进情感交流。在教学中,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主要是通过言语,其次是通过表情和肢体动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构建积极乐观的心理环境,“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比如在口风琴器乐课的时候,虽然大部分学生多对音乐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学生由于天赋和基础的差异,出现了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很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了打击。在这种时候,作为教师,首先要自我构建积极乐观的心态,对每个学生都充满信心,相信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过人之处。我们细心地留意每个学生的特点,耐心地和学生交流,鼓励学生自由发挥,用自己所能做到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想法,让他们互相帮助。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做得出人意料。重视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在这种充满爱心的交流中让学生对自己充满信心,愿意奉献自己的爱心,对未来充满憧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怀着对学生的爱心,能够影响学生间人际情感的交融。一方面强调教师对学生的爱,另一方面也教育学生学会爱。

培养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在生活中,人人都能发现美,但审美感受却不同,这取决于思想和追求。要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必须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美的事物。因为音乐与现实生活的关系非常密切,艺术美的形式来源于生活,艺术创作的源泉来源于生活。只有通过艺术教育的作用去认识生活,用音乐的语言来美化生活,才能体会音乐情感教育的内容。向自然和生活学习,使我们了解自然美和艺术美的联系和区别。通过音乐技法的运用,可以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尝试安排一些主题来激发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例如给学生欣赏各国的音乐及关于艺术的电影。学生说,以前也唱歌和看电影,但都是从课本上模仿的,第一次发现课本外的歌曲和电影是那么精彩。虽然他们曾经对音乐知识和作品一无所知,以至于很多时候只是觉得好听,说不出其中的内涵……我们认为除了音乐课本上的内容,有时间要让学生多了解课外的艺术魅力。这样学生才会在体验生活的基础上创造美,让学生在热爱劳动、热爱大自然的基础上去创造艺术,表达感情。

“歌曲《黄河大合唱》表现了滚滚黄河雷霆万钧、一泻千里的雄伟气势,以及它所孕育的中华民族百折不挠、坚强不屈的伟大性格。老师和我们在课堂上,都是动情的,因为,歌曲崇尚的美使我们始终处于美感的激情之中,甚至课后,那澎湃的激昂仍长久地留在我们心中……”

——初二男班 小 琪

2.充分挖掘语言学科蕴含的美育因素,让学生品味“美”的文字,走进“美”的意境

我们结合学生的特点,确立各学科的美育标准,并强调教师要把美育自觉地渗透到各学科的教学中去,根据学科的特点和规律,努力挖掘教材本身的审美因素,采取多种形式和手段,给学生创造美的氛围,使学生在愉悦之中获得知识,陶冶情操。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利用现行语文教材中所选编的各种体裁的课文,挖掘其内容和形式完美统一的和谐之美,通过其美的形象、美的意境、美的情趣、美的内容,引导学生去领会、体验、感受。

让学生体会我们民族语言文字中音、形、意的美。比如我们在进行《醉翁亭记》教学时,感受循环往复朗朗上口的音韵之美。教这篇课文之前我们的学生看到这么长的文章,字词又如此晦涩时,会抱怨:“居然还要全文背诵。”开始上课时已近一半同学伏在桌子上昏昏欲睡毫无学习动力。于是,上课之前我们先播放了配乐的文章朗诵、辅以文章故事性插图的PPT、文章长句句式整齐、音韵往复循环,读到“树林荫翳,鸣声上下”时还配有鸟儿清脆的啼叫声,多媒体展示了一幅太守山水宴乐的欢快景象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得本来昏昏欲睡的学生也都睁大眼睛一起欣赏山水之乐,进入文章内容的学习。

让学生体会人物形象和思想情感的意境美。比如我们在进行《桃花源记》教学时,反复诵读渔人眼见桃花源如画般的美景。在这千古名篇的学习中,学生本并不感兴趣于文字解释和背诵,单纯机械性的学习对于我们的学生更加是对牛弹琴。于是在教学环节中我们加入了让学生想象自己理想中的世外桃源的环节,学生纷纷举手交流。于是在课上我们还组织学生以舞台剧的形式表演自己在“桃花源”所见所闻并与文中的对比,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又完成了教学目标中设定让学生体会人物形象以及思想感情的意境美。让一堂枯燥的语文课变得生动,调动了学生对于美好环境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帮助问题学生思想回归主流。

让学生在学习遣词造句、谋篇布局中领会主题美和结构美。比如我们在进行《苏州园林》教学时,体会作者独具匠心的结构安排。苏州园林本是一篇优美的说明文,在初三教学中说明文主要侧重于知识点的梳理,但是我们的问题学生在课堂教学当中还要挖掘作品本身的主题和结构之美。体会“亭台轩榭,假山池沼……”以空间顺序介绍苏州园林之美的同时,生发对园林艺术以及自然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与此同时运用课后随堂短文写作引导学生在自己的作文当中如何谋篇布局。

除此之外,我们还在语文课中尽可能地创设优美的画面,拓展阅读优秀的作品,运用艺术手段和电教媒体创造情境,化人于情,把学生带到一种美的意境中去,打动他们的心灵,让他们明白什么是真与美,什么是假与丑。

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到美,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学习过程中的美。几何推理部分是难点中的难点,学生在掌握这一部分知识的时候存在很大的问题,再加上长期落下知识引发的基础部分薄弱的状况,使得我们的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困难重重,信心低下,尤其是在学习几何推理部分,更显示出莫名的恐惧。比如我们的教师在教授学生全等三角形这一部分知识的时候,为了阐明什么是“推理”,从趣味十足的填数游戏题入手,阐明有根据的分析就是逻辑推理,而不是胡乱猜测。上课前教师出示这样一道题目:

例2 在下面除法算式的空格内,各填上一个合适的数字,使等式成立。

img1

当老师出示这道题目之后,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过来,整道题目全是空格,线索只有一个“8”和“0”。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都在想为解决这道题目献计献策。五分钟之后毫无进展,高涨的情绪慢慢消退,教师这时在旁提示及鼓励:“题目正在把要透露的信息默默地告诉每一个同学,只是看你能不能接收到信息;会不会排摸蛛丝马迹,寻找解题的突破口,如果找到了这些,那么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接下来学生虽然还是觉得解这道题目有困难,但是想得到答案的愿望还是十分强烈,在我们教师的引导下,同学们一步一步地解开了谜底,学生们深深地沉浸在解题的快乐当中,大家不得不佩服设计出这样一道题目的教师的缜密思维,不得不赞叹每一个格子的位置所表达的意境以及解题过程中层层递进的思维方式,题目本身和解题过程无时无刻地让学生们感受到了完美和愉悦。教师也趁着这个机会告诉大家,数学思维方式就犹如解这道填数游戏题,鼓励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尤其是解答几何证明题目的时候,不怕困难,树立信心,改变观念。

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到美的第二个方面是知识内容的本身,比如教材中在介绍黄金分割点这一知识的时候,教师不光告诉学生黄金分割点的数值大小,计算方法,并且把黄金分割点的由来及其在欧洲建筑物上的广泛应用、维纳斯女神雕塑的美感以及生活生产中遍布黄金分割点的信息告诉学生,数学学科不仅能获得数字上的知识内容,而且也能获得美学知识的熏陶,在讲四边形知识时,引用大量的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几何图形的美。例如,在讲授平行四边形时,小区门卫的伸缩拉门,建筑体的造型,公园的围栏等,无不显示出图形的美以及在生活中的应用,在学生对知识有了美感的基础上引入数学要点,被排斥的学习慢慢被学生接受。

在英语教学中,我们尝试带学生走进英语教材,在英语教材的字里行间,挖掘语言的音调美、韵律美。

走进英语教材,仿佛进入了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宛如一幅美丽的画卷,讲述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但这美丽,远远抵挡不住教材灵魂的魅力。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它本身就具有语言美。在字里行间,英语语言本身音调的升降,爆破音、连读,犹如一首和谐婉转的诗歌,散发着无尽的美。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求自己用标准、优美的语音朗读课文,用亲切、温柔的语调和学生交流,充分利用语言美陶冶学生的情操。英语作为一门语言的使用功能和美感,在一堂简单的对话课上,可以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

“在英语课上,老师用听起来很纯正的英语朗读课文,用非常亲切、简洁的语言与我们交流,让我体会到了英语也不乏美的魅力。因为我以前对学习没有兴趣,对于英语更是排斥与抵触,可老师却从26个字母开始,让我们逐步认识了英语、爱上了英语,爱上了因一种语言带来的文化与文明。就这样,在日积月累中,在潜移默化中,我学会了去麦当劳吃快餐可以礼貌地说‘May I have...?’在得到帮助时不忘说声‘Thank you!’带给人麻烦时一定要说“Sorry.”别人有困难我应该主动询问‘Can I help you?’别人诚心道歉时也不忘回一声‘That’s OK.’”

——初二女班 小 红

教学语言是整个教学活动传递性的外壳,是教师传情达意的符号标识。它的好坏直接制约着教学活动的开展。枯燥无味的语言缺乏生气,使人产生厌倦的心理情绪,抑扬顿挫的语言才充满魅力,能吸引学生,激活思维,使课堂生机盎然,优质高效。因此,英语教学的语言不仅要具有与其他学科一样的形象性与确凿性,还应追求语言的音律性,幽默感。

3.充分创设抽象学科教学的美育情景,让学生领会“美”的理性,感悟“美”的智慧

如果说语言的美更多的是以一种形式与韵律带给我们一种美的享受和美的情感,那么同样在数理化等学科世界中我们同样也可以寻觅到美的身影。其准确清晰的数字、柔美流畅的线条、立体形象的图形、精炼严谨的语言、规范整洁的作业、系统严格的实验操作,在教师的极力点播与突出下,都让我们的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体验到了一种抽象美、一种逻辑美、一种变化美。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美丽晶莹、对称有序的晶体外形,丰富多彩的实验现象,实验装置的整洁有序、科学合理无处不体现着自然美;对实验现象、事实的科学分析、归纳而得出的科学结论无不渗透着科学美。氯化氢和氨气溶于水,均可形成美丽的喷泉,石蕊试液在酸碱性溶液中的颜色变化及一些金属离子火焰的鲜艳颜色等实验现象既充满奇异又给人以赏心悦目之美感,可以增强学生探索化学的好奇心,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比如,我们在化学实验中,突出实验装置的艺术美。安装一套实验室蒸馏石油的装置时,安装顺序应做到自下而上、自左而右。其安装效果是:铁架台底座、酒精灯、铁圈、石棉网、烧瓶、温度计的重心在一条直线上,温度计水银球上端、烧瓶支管口下端、冷凝器、接收器的重心几乎在一条直线上。整套仪器在安装时给人留下一种有规则、有秩序的印象;安装后使人产生一种和谐的、美的感受,让人看起来有一种舒服感和安全感,为实验的成功奠定了基础。再如,用试管给物质加热操作中,试管夹应夹在试管口约1/3的地方,既稳重又美观。又如学习钠的化学性质时,我们做了钠和水反应的实验,学生观察到了“钠变成了小球,浮在水面上,到处游动,发出嘶嘶的响声,水由无色变成了红色(滴加了酚酞)”的实验现象时,一下子就兴奋了,如此美的实验现象让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活跃起来,为教学活动的顺利实施创造了良好的开端。

学生对深奥的化学理论是难以直接产生美感的,其审美过程往往需要一定的中介。化学实验将化学理论转化为化学现象美,是符合学生审美心理的审美中介。在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地设计实验,让学生在实验中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思维。例如学生在学习二氧化硫的性质时,对二氧化硫具有的漂白性容易忘记。我们在教学中增加了一个演示实验:把一串红插在小瓶里,在小铁盖里放一些硫,加热使硫燃烧后,立即将花和燃着的硫置在一个大玻璃钟罩里,让学生清楚地看到硫燃烧生成二氧化硫气体,直到空气中的氧气用完。透过玻璃可清楚地看到一串红的颜色逐渐变浅,最后红色完全褪去。等钟罩冷却后,取出白色的一串红,放在讲台一侧。学生高兴地大笑,对二氧化硫具有漂白性有了感性认识。课继续进行着,一段时间后,有学生发现讲台一侧小瓶里插着的白色一串红花逐渐地在恢复它原来的红色,学生惊奇地大叫起来。此时学生对课本上写“二氧化硫的漂白作用是由于它们跟物质化合而生成不稳定的无色物质”再也不会忘记了。

在介绍纯碱的工业制法时,如果直接讲解,学生的思维跟到一定程度就跟不下去了。鉴于这种情况,我们通过讲科学史激励学生的斗志。我们介绍了新中国成立前的中国纯碱市场被外国所控制,当时世界上纯碱的生产采用的是索尔维法,同时从理论上分析了索尔维法在生产纯碱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随后介绍了我国化学家侯德榜在此基础上潜心研究制碱技术,打破了帝国主义对制碱技术的垄断,发明了侯氏制碱法。两相对比,侯氏制碱法既克服了索尔维法存在的缺点,同时充分利用了原料,节约了资源,而且得到了两种宝贵产品:碱和肥料。侯氏制碱法同时也把制碱工业和制氨工业自然联合起来。整个过程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索,其知识得到了扩展,心灵也受到了极大的震撼。

4.充分展现各门学科教学的美育机会,让学生化身“美”的精灵,实现“美”的追求

体育是健与美结合的艺术。我们的体育教研组在日常的教研活动中,研究的是学生崇尚的形象美背后的含义,他们结合学生正确与不正确的追求,从我们学生特殊性出发,在课堂教学中,比一般学校体育教师更加注重研究动作示范之美、场地设计之美、队形排列之美,力求通过设计,让我们的学生在掌握准确、协调、矫健、灵敏的动作的同时,为沉浸于一种组合变化的造型美中而感到愉悦、感到触动,得到自我的感受,从而达到形成健美的体魄,培养勇猛顽强的意志和团结奋进的精神的目的。比如,我们学校特别注重集体操训练。在训练中,构思统一与变换的队形与动作,让行者自信,观者惊叹。因为美的运动能使人感受到令人心情舒畅的运动节奏,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创造的愉快,品味到生命的活力与生命的节奏,领悟到人生的真谛,认识到人的本质力量。再如在室内体育课时,我们收集教学资料,通过让学生观看体育竞技的精彩镜头,让学生体会竞技场上成功者成功后的喜悦,因为体育运动中存在着大量美的信息,它们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启迪人的智慧,提高人的思想境界。通过这样的静中悟动的教学,让学生们分享成功者带给世人的那种精神美。当奥运赛场冉冉升起我们的国旗,我们的学生也和运动员一样兴奋激动,心潮澎湃,热泪盈眶。这是运动与爱国情怀完美结合的最好诠释,体育与美育相结合的典型途径。

在扭转问题青少年的关键时期、人格形成发展最重要的阶段中,思想政治课无疑是结合维度最多的一种课堂教学,涉及哲学、法学、心理学、美学、伦理学和社会学。在这样一门思想政治课上,除了讲政治,更要注重思想道德的重塑。因此,政治课教学或许是我们学校最难直接开展的学科。因为我们孩子天生抵触教条式的灌输,对“经验之谈”厌恶。为此,我们围绕政治学科课程要求与教学大纲,将美学知识与政治教材内容融合。通过生动的感人故事,通过时政的正面能量,通过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必然逻辑,通过电影欣赏等,来进行我们政治课的教学。比如我们在课余时间为学生放映诸如《当幸福来敲门》《肖申克的救赎》《入殓师》《人在囧途》等励志影片,在政治课上进行课堂讨论,并将政治学科中的教学目标与之结合,向学生展现社会美、信仰美、心灵美,树立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道德观念和审美理想。

历史课和地理课的教学,可通过介绍历代的文化艺术珍品、时代的丰功伟业、惊天地泣鬼神的民族英雄事迹、祖国壮丽的河流山川、丰富的矿物资源、优美的风光景致,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大自然、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的教育,培养其爱国的情怀和美的情操。

教师还要关注各种社会渠道向学生输送审美的信息,把握学生审美情趣的变化,提高对家庭、社会审美影响的应变能力。要对学生实施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人生美等方面的全面指导,引导学生正确、全面地理解生活方式美,教育他们健康、朴素、大方,充分体现“青春美”。

五、让美育贯穿教师灵魂

我们说尚美者,就如同在心中构建了一座堡垒,守护着心底的真实与纯粹,抵御这世间的诱惑与邪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讲台地位,决定了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影响。所以,作为教师只有先构建好自己心中的堡垒,才能以“美”育“美”,用我们的“美”去感染孩子,让孩子感受到“美”的温暖、高贵、绚丽。为此,我们订立了《教师课堂教学“五当”原则》。

1.课堂教学中,教师的美当端正仪容

我们强调我们的教师要有美的仪表,因为这是教师形象塑造的最直接的自我展示。教师要有自然、潇洒的举止,给学生以轻松舒畅的感觉,以稳重大方的姿态,给学生踏实、可靠的印象,以整洁合适的衣着,给学生体悟朴实、整洁的真正的美。教学是教师和学生面对面地对话和交流。教师一走进课堂,自然成了学生注目的焦点。学生首先以审美的态度向教师投以注意的目光,教师整洁大方的服饰衣着、庄重优雅的举手投足都能使学生产生愉快感,都会对学生产生一种魅力。

“我很喜欢我的化学老师。她每次进课堂都以她的端庄秀美吸引着我们;她温文尔雅,就算我们犯错,她也是用她温柔的眼神注视我们;她举手投足,都让我们女班学生感觉做女人就应该这样……呵呵,在我的人生中,我还是第一次在自己的身边找到了自己的偶像。”

——初三女班 小 倩

2.课堂教学中,教师的美当余音绕梁

我们强调我们的教师要有美的语言,因为正确运用语言是教师获得教育教学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教学语言是整个教学活动的物质外壳,是教师传情达意的符号系统,它的好坏直接制约着教学活动。枯燥无味的语言缺乏生机,使人产生厌倦的心理情绪,抑扬顿挫的语言充满活力,能吸引学生,激活思维,使课堂生机盎然,优质高效。在教学中,教师如注意运用语音、语调、语气来表情达意,做到侃侃而谈,抑扬顿挫,悦耳动听,就能使学生在优美的语言环境中受到教育和启迪,同时带动学生使用美的语言。

“美”不仅要扬之于外,更要发自于内。为此,我们的教师不断加强自身的品德修养,以完美的人格教育学生,使学生产生敬爱感、敬佩感、敬重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一般潜移默化地塑造每一个学生的心灵。

3.课堂教学中,教师的美当机巧智慧

教师的幽默感也是课堂上一道美丽的风景线。苏联著名教育家斯维洛夫指出:“教育家最主要,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在一次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评比活动中,一位英语老师巧妙地在英语教学中运用幽默语言,顿时使授课变得风趣诙谐,幽默睿智,使教学生辉,使原本昏昏欲睡的学生全都一个个地来了精神。她在讲到西方文化礼仪时,说道:一位外国友人去中国朋友家做客,进门时看见朋友的妻子很漂亮,就夸了一句:“Your wife is very beautiful.”中国朋友听了,谦虚地说:“哪里,哪里。”翻译直译:“Where,where!”外国友人一听,回答说:“From the head to the foot,the all is very beautiful.”孩子们一听,都乐开了花。同时也懂得了在西方国家,有人夸你时,应落落大方地回答“Thank you.”在学习句型“How old are you?”时她还通过笑话告诉学生,国外女士不喜欢别人问她的年龄,所以这句话也不能随便问。通过老师的介绍,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各国风俗的了解,同时也提高他们认识美、辨别美的能力。

4.课堂教学中,教师的美当存仁爱之心

古语有云:“仁者,情志好生爱人,故立字二人为仁。”故仁所表达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友爱,互帮互助的高尚情操。学生与教师之间情谊也同此理。高尔基曾说:“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

我们学校实行教师和学生“32小时零距离接触”,8小时的工作,24小时的密切陪伴,在这段时期,老师们和学生同吃同住,既让学生体会到老师的爱心,增加沟通的机会,又不让学生脱离学校的监管视线,有效地防止了学生逃课逃夜现象,最大化地控制了突发事件的发生。

“教师的职业就是良心的职业。只有我们真正做教师的人才能体会到,教师的工作不能用简单的时间和工作量来衡量,学生占据你的不只是时间,还有你的思想和灵魂。作为一名在特殊岗位上的教师,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会用爱心和细心来发掘他们的闪光点,用博爱的心去呵护他们成长。”

——女班班主任 陆老师

尽管在外人眼里,我们的学生成绩差,品行不良,经常逃学、打架、偷窃、赌博、混迹于各种娱乐场所,有些甚至还有犯罪记录。可是在我们的眼里,这里的每一个孩子,都是小天使,都有一对漂亮的翅膀,一颗独特的心灵。我们每一个教师,都是小天使的守护者,都有一双智慧的眼睛,一个充满爱的灵魂。

5.课堂教学中,教师的美当懂责任、有担当

教师的责任是什么?教育的任务是什么?面对形形色色的问题学生,学校要求教师做到“六个明白”:明白自己的教育资本;明白自身的教育优势;明白自己的教育定位;明白学生的原有基础;明白学生的发展基点;明白学生的开发基地。教师对教育的理解深度,对教学的驾驭力度,对学生的了解程度决定着教育教学的高度。教师只有明明白白地教,学生才会清清楚楚地学。我们不把“美育”当教条,因为那将会使我们失去教育的“本质”;不把“美育”当程式,因为那将会使我们失去教育的“灵性”;不把“美育”当标牌,因为那将会使我们失去教育的“功能”。

因此,学校在强调学生品行塑造的同时,不断提倡“教学质量”的重要性。每年照例开展“中青年教师教学活动评比”,旨在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鼓励教师利用课余时间为学生补缺补差,提高学生的学科能力;校长在教工大会上对全体教师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们把学生招进来,不是只‘管’不‘教’,那样只能救人一时,却毁人一世。”学校要求教师用“与时俱进”的开放眼光引领“美”;用“大爱无疆”的博大胸怀接纳“美”;用“行险立志”的创新勇气孵化“美”。

做教育,重在引导之意,前瞻之势,指正之智。实施美育,教师就必须要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及道德修养,在更高层次上展现自己对世间一切美好事物的追求,让自己的才华在教学实践中大放异彩。因此,完善教师形象,要提高教师的审美素质,优化师德风范,要求教师仪表风度、行为举止、待人接物等方面都体现为人师表的美德,做学生的表率,成为学生无声的美的楷模。我们相信,在孩子们的眼里,能为他们的人生护航导航的教师才是真正“美”的教师。

人的审美感受是个体的、独特的,正如赫拉克利特所言“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人的审美感受也是人类独有的,“不言而喻,人的眼睛与野性的、非人的眼睛得到的享受不同,人的耳朵与野性的耳朵得到的享受不同,如此等等”[1]。这些都告诉我们,审美感受会以各种不同的方式,提供一种特殊的愉悦,振奋人的精神,激发人的洞察力。因为审美教育直接指向的是作为有机整体的人的全面的教育。所以,在美育的过程中,我们追求的是让美的对象作用于人,让人的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诸种心理能力都处于一种极其自由和谐的状态,让每种能力都得到均衡的发展。

为此,在彭顺这所特殊的学校,在当代审美文化的诸多负面影响下,我们力求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强化学生丰富的感受能力,“充分唤醒人的各种感觉器官去获得基本的感知信息,在此基础上经过知觉充分体验到作为人(而不是一般动物)的那种充分个性化了的情感体验,以及由此感受到的作为人所能获得的最大限度的生命自觉性和心灵自由性。”[2]同时,我们力图使我们的美育通过对课堂教学中诸多美育因素的丰富感受,使其与我们的道德教育、理智培养相结合,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逐步养成敏锐的审美直觉,获得个体的审美体验,实现积极的审美移情,展开充分的审美想象。

【注释】

[1][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2]黄良.现代美育范畴建构.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