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百家争鸣与私学的发展

百家争鸣与私学的发展

时间:2022-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百家争鸣发端于春秋战国之际的儒墨之争,所谓“百家争鸣”,是表述那时学术思想繁荣的传统说法。各家争相创办私学,宣扬自家的学派主张,“从师”成为一时的风尚。墨子死后,墨家学派发生分化,称为后期墨家。[10]正是由于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展开,才促进了私学的发展和繁荣,并呈现出强大而持久的生命力。同时,私学以其丰富的教育内容,为社会培养了多种目标、多种类型的人才,从而取代官学成为春秋战国时期的主要教育方式。

二、百家争鸣与私学的发展

百家争鸣发端于春秋战国之际的儒墨之争,所谓“百家争鸣”,是表述那时学术思想繁荣的传统说法。“百家”乃是虚指,具体的学派数,汉初司马谈总括为六家:阴阳、儒、墨、法、名、道。[7]西汉末年刘歆又总括为十家:儒、墨、道、法、名、阴阳、纵横、杂、农、小说家,并以为“其可观者九家而已”,即除去小说家。这种划分只是基本的,此外还有兵家、医家等。[8]

这一时期,随着其政治思想斗争的日趋激烈,学派林立,私学也得到了更为昌盛的发展。各家争相创办私学,宣扬自家的学派主张,“从师”成为一时的风尚。其中,影响较大的学派除儒、墨两家外,还有道、法、阴阳和农家等。

1.儒家

儒家在战国时分为两支:一支是提倡“仁学”思想,充分肯定人的主观作用的思孟学派;另一支是主张“礼治”,提出“外铄”的荀况学派。

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学说,提出“性善论”。他认为人都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称之为“四端”。教育的作用首先在于把人固有的善端扩充起来,通过教育达到存心养性的目的。如果由于后天的环境或教育等不利因素导致了善端被蒙蔽或丢失,那么教育则要把丢失的和被蒙蔽的善端寻找回来,即“求放心”。他还提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精神,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荀子是战国末期著名的儒者,他主张“性恶论”,认为人只有通过后天学习礼乐才能成才。所以从这一思想出发,他充分肯定了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的巨大影响。同时,荀子摒弃了儒家以往以礼、仁、德思想治理国家的单一方法,主张礼法并重,在后来这种思想得到了统治者的重用。

2.墨家

在战国时期,墨家与儒家并称为“显学”,其代表人物是墨子。墨家主张“兼爱”、“非攻”,注重科学技术知识。在思想倾向上,墨家代表“农与工肆之人”的利益,因此主张消灭社会阶级。墨子死后,墨家学派发生分化,称为后期墨家。后期墨家重视生产经验,对逻辑学、认识方法做了大量研究,并对光学、力学、数学生理学做了深入的研究,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这些成果保留在《墨经》一书中,《墨经》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逻辑学、科学著作之一。

3.道家

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老子(李耳),代表作是《道德经》。《道德经》以道为最高哲学范畴,认为一切具体事物都是道派生出来的,即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9]。道家主张“自然无为”,反对统治阶级的一切文化和道德,幻想退居“小国寡民”的社会,体现了其避世的特点。老子之后,道家也流派众多,其中庄周一派追求精神的逍遥,主张顺从天然本性,反对故意造作,否定社会的一切。庄周与老子并称“老庄”,作为出世思潮的代表,对魏晋以后中国的知识分子产生了广泛影响。

4.法家

法家代表的是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以法治为思想核心,主张严刑峻法、奖励耕战,以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并主张统一国人思想,停止自由讲学和言论,对儒家的德治思想进行了猛烈攻击。法家的这些主张,对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国家起了重要的作用。韩非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同时也吸收了墨子、老子和荀子思想中的唯物主义因素。在教育上,他坚决反对儒家的“二心私学”,主张“禁其门、破其群、散其党”,提倡“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5.阴阳家

在战国时期,阴阳学派的思想服务于统治阶级,代表人物是战国中期齐国的邹衍,其学说的重点在于以阴阳五行的相生相克来说明自然和人事的发展、变化。这一学派分为阴阳和五行,其渊源甚早,开始时有一定的唯物主义倾向。至战国末期,以邹衍为代表的阴阳家提出了“五德终始”的理论,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和王朝的更替是五行之德转移循环所致,这就将阴阳学说引申成为社会政治的学说。

6.农家

农家是春秋战国时期真正代表农民利益的一个学派,很重视农业生产和农业教育。以许行为代表的农家学派遵循以农为本、以农为教的社会理想和教育主张,其著作有《神农》、《野老》等,今已失传。但其学说的一部分内容仍保存于《吕氏春秋》的《上衣》、《任地》、《辨土》、《审时》诸篇中,内容涉及土地使用、整地作畦、中耕除草、土壤改造、栽培技术等。[10]

正是由于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展开,才促进了私学的发展和繁荣,并呈现出强大而持久的生命力。私学突破“学在官府”、“学术官守”的藩篱,将教育对象扩大到平民,促进了学术文化向民间的转移。同时,私学以其丰富的教育内容,为社会培养了多种目标、多种类型的人才,从而取代官学成为春秋战国时期的主要教育方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