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管理创新案例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管理创新案例

时间:2022-03-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提出“校内基地生产化、校外基地教学化”,指出了既要引进企业的需求、标准、设备和师资,学校成为企业的人才储备库和发展助推器,使学生们能学到真本事;又要使企业成为学校的延伸,为学生培养、师资补充与锻炼提供现实的场所。

第一节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管理创新案例

高职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是要对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主动走出校门与行业企业紧密合作,全方位构建校企融合的管理平台,将企业需求、标准、设备和师资等资源引入人才培养全过程,通过“引企入教”实现办学目标。

一、创新“五位一体”育人模式,以基地“两化”建设为载体构建管理平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最根本的切入点是工学结合,而校企合作正是解决工学矛盾最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因此,高职院校应当主动与社会行业企业实行紧密合作,在学生实习实训、科研合作、文化交流等方面实现全面互动与融通,努力实现校企双赢。随着校企合作类型的多元化与合作内容的深化,人才培养的要素、利益关系和可用资源越来越复杂,迫切需要构建一个科学的管理平台,整合各种社会资源,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以校企融合为特征的管理平台框架。教育部高教司张尧学司长明确指出:高职院校的办学方法应当朝着管理平台发展。这个管理平台是理念、目标、业务、考核等体系间相互关联、互相作用而形成的一个系统。金华职业技术学院主动适应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借鉴德国双元制等国外先进理念,提出了基地、招生、教学、科研、就业一体化设计与运作的“五位一体”育人模式,强调专业主动走出校门,与企业进行紧密型的合作,一方面将企业需求、标准、设备和师资引进校内基地,另一方面在企业建立起校外基地,依托这两种基地开展多元化的校企合作,这种建立基地的主体行为可以解决工学结合中实践教学的矛盾,也体现了面向社会、面向行业、面向企业的办学理念,完成了管理平台从理念体系到实际应用的衔接。

“五位一体”育人模式有两个基本着眼点:一是校外基地作为校内基地的有效补充,缓解校内基地不足的问题,其教学场所从单纯的校内走向校企双方;二是以应用人才培养的基础理论和实践教学系统化为目标,一体化地考虑基地、招生、就业、教学、科研五大要素,使之在管理平台架构上产生互动和辐射。换句话说就是要有效整合校内外资源,以高技能人才培养为核心目标,以校企双赢来保持管理平台的持续有效,这也就构成了管理平台的目标体系。

管理平台的业务体系和考核体系的建立显得尤为重要。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提出“校内基地生产化、校外基地教学化”,指出了既要引进企业的需求、标准、设备和师资,学校成为企业的人才储备库和发展助推器,使学生们能学到真本事;又要使企业成为学校的延伸,为学生培养、师资补充与锻炼提供现实的场所。同时,推行“三年早知道,一年有计划”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理顺了校企合作与内部管理体系,并对二级学院实行以专业建设为主的目标责任制考核,开展论文答辩、成果展示、现场签约“三结合”就业招聘会等举措,由此优化管理平台的业务体系与考核体系。

2.“校内基地生产化,校外基地教学化”的建设。由于各种专业技能千差万别,不同工作对技能熟练程度具有不同的要求,因此,学校将74个专业划分为工程技术、管理服务、设计制作、公共教育四大类,分别进行校内外基地的建设和实践教学的组织、考核与质量监控。所谓“校内基地生产化”,是指具有真实或仿真的生产环境,不仅能开展生产性实训,而且可以承担生产任务或参与对外技术服务。具体包含两层含义:一是营造企业真实的环境与空间,引入企业规范、标准、流程;二是完成实际的生产任务。当然,对于人才培养而言,更主要的是环境与标准,引进的企业和车间不能仅仅是生产场所,在规划安排上要预留至少40%的生产能力用于教学与实训。校内基地既是教学实训的重要场所,更是与社会、行业企业整体融通的平台,成为社会与学校的结合点,以期对社会产生服务与辐射作用。校内基地生产化建设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改造校内基地,引进企业标准、规范、环境等要素进行改造校内基地建设生产性车间(室);二是引企入校,学校提供场地,企业投入设备、技术和生产流水线,企业派驻管理人员,40%的生产能力用于实训教学,绝大部分岗位由学生顶岗;三是政府资源配置,金华市政府将金华市生产力促进中心、金华市工业品展览中心设在学校,成为学校与社会不断联系的纽带;四是组建“工作室”或“专业性公司”,将艺术设计、建筑设计等校内基地组建成工作室,学校优势专业成立专业性公司。为了充分发挥校内基地的作用,学院将校内基地功能确定为教学实训、科技研发、社会培训、技能考证与成果展示五大中心。一是教学实训中心,实践教学的环境、空间、标准、流程和企业实际工作相同或仿真,学生在这里训练,就如同在企业接受基本生产流程的训练;二是科技研发中心,学校与社会在人员、项目上进行合作创建特色研究机构,成为该领域研究的区域领军团队,对产业提供技术与人才支撑;三是社会培训中心,校内基地积极建立与引入培训机构,担负起社会培训的责任;四是技能考证中心,依托职业技能鉴定所(站),面向学生和社会开展技能鉴定;五是成果展示中心,承担金华市工科会、学院科技文化节等大型展会,展示金华市工业品及师生作品与成果。校内基地五大功能的开发与利用,使学校有了更多的社会、行业企业的成分,更加浓郁的职业氛围,校内基地成为学校与社会融为一体的媒介,也成为管理平台管理与运作的重要对象。

所谓“校外基地教学化”,则是依据不同实训对基地提出的不同要求,进行校外基地的分层分类建设。校外基地作为管理平台走向校外的媒介,使学校能够在企业内部培养人。只进行一般联系、调查访问、零星学生实习的称一般基地;而既有实习实训,又有文化交流、科技合作、师资互动,特别是有经费往来的则称为紧密型基地。为了实际而有效地落实专业的实训课时量、指导师傅、训练项目,进一步提出在紧密型基地基础上建设示范性校外基地,实现“校外基地教学化”,这种校外基地具有稳定工位与指导师傅、相对稳定的教学车间、规范的生产(服务、工艺)流程,能批量安排学生实训乃至顶岗实习,并承担一定课时量的课程教学。学院校外实训基地统计见表4-1。

表4-1 学院外实训基地统计表

img2

当然,示范性校外基地的建设是具有相当的难度的,所以这种基地的建设要就近,并融入日常的教学安排,不因其流动性而影响教学。这种教学化的校外基地实际上就是通过各种途径事先与企业共商建立起的具有设备、工位、师傅、教学氛围与空间的有利于实践教学的教学工厂。由于各专业大类的实训实习各不相同,示范基地验收标准有所不同。例如,工程技术类示范性校外基地除合作协议、设备设施、职业氛围、带教人员、科研合作等共同要求外,还要求有20个以上岗位,年实训不少于9600人时,完成一门以上不少于60学时的课程教学,兼职教师每人同时指导学生不多于3名,每2年合作开发一门课程或实训教材。

示范性校外基地的主要建设途径,一是紧密型基地提升,在合作中逐步将企业项目、案例引入课程,在企业开辟教学场所,将课程部分内容放在基地教学,使学生在真实工作中感受职业氛围;二是科技合作搭台,学校利用科研优势,在与企业合作科技研发的过程中,与企业及技术人员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逐步将教学、课程等要素融入企业;三是对接企业需求,对接员工培训、文化建设等需要,在为企业服务的同时将人才培养要素引入企业;四是政府支持引导,市政府与有关部门设立校企合作领导小组,通过建立专项基金,出台税收政策等积极引导企业与学校合作;五是课程建设为载体,将部分国家、省精品课程在企事业单位设立课程工作室,系统展示课程、联合开发校本教材、开展课程教学与实训等。

二、系统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过程,实现管理平台的目标导向。持续有效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管理平台的核心目标,其重点是确定人才培养标准,强化培养方案的系统化和培养过程的计划性,校企共同实施校内外教学质量控制。面对工学结合中的种种新问题、新矛盾,学院实施了“三年早知道,一年有计划”,引入行业企业标准,保证校企合作之间的严密性和人才培养目标的目的性。

1.落实“三年早知道”工作环节,强调培养方案的系统化。“三年早知道”就是要校企共商、系统设计三年的培养方案。各专业(群)成立由行业企业相当权威的管理人员、技术专家与学校的教师共同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人数为7~10人(行业、企业委员5~8人)。在专业指导委员会指导下,完成产业需求调查,找准就业岗位,按照行业企业标准确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制订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课程体系与培养方案,编制教学大纲(包括基础教学大纲和实践教学大纲)和学习导航,让学生、教师、基地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规格、阶段目标、工作过程和技能实训等。

第一,系统设计专业实验、实训、实习体系。学院紧紧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按照工程技术、管理服务、设计制作、公共教育等四种类型总结提炼出实训实习层次,使专业的实验、实训、实习形成系统化。其中工程技术类划分为仿真实训、跟班作业、轮岗实训、顶岗实习;管理服务类划分为单项实训、综合实训、跟班实践、顶岗实习;设计制作类划分为模拟项目实训、企业项目实训、跟岗实训、顶岗实习;公共教育类划分为课间见习、仿真实训、跟班实习、顶岗实习。然后,各专业优化各层次的实验实训实习课程(项目)、教学场所、考核要求等。例如,机械制造与自动化(电动工具)专业设置了“渐进式”的实验实训实习体系(表4-2)。一是结合基础性课程的实验,如材料应用与处理实验等;二是与专业课程相结合实训、主要采用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方式完成,学生边学边做,如电动工具检验与测试等;三是集中实训实习,第一学年的电动工具认识及装配顶岗实习,第二学年的电动工具生产顶岗实习,第三学年轮岗实习和毕业设计。在这种校企交替中,学生充分感受职业环境,逐年提高职业能力。

表4-2 “渐进式”的实验实训实习体系

img3

续 表

img4

第二,实施“职业导向、融入专业”的基础课程改革。学院的基础课程改革不是简单地减少课时或教学内容,而是由基础课程部(组)提供一个课程教学内容菜单,专业指导委员会对各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系统的选定,基础课程的选择既考虑与后续课程的衔接,又考虑职业需求、学生的持续发展以及为终身学习服务,使基础课程在专业平台上自成系统。例如,机械制造与自动化(电动工具)专业的基础课紧紧围绕专业优化课程内容,如将机械行业英语、外贸英语与国际电动工具标准阅读等内容纳入《英语》课程;《计算机》教学采用案例教学法,从易到难,培养学生的软件应用能力;《数学》则注重数学思想的培养和工程应用;《写作》课程着重培养学生技术文件与报告的编写能力。《机械识图与绘图》等课程主要培养识图与绘图、机械加工、工量具使用、机械电气设计、材料应用等基本能力。基础课程逐步深入专业,与职业紧密结合,为专业课程学习和学生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第三,实现实验、实训、实习系统和基础课程系统的相互交融。实验、实训、实习系统和基础课程系统是一个专业课程体系的两个有机组成部分,改变了传统“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段式的课程设置,转变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互结合、相互交融,使基础理论与实际应用有机结合,实行边学理论、边实践的教学方法,实践穿插于理论教学之中。两个系统都紧密结合职业,强调理论贴近实际、贴近生产;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遵循从简单到复杂、从一般到综合的安排,实行前后课程间的衔接;在教学组织中实现相互交替与重叠。例如机制专业将《思政基础》的职业生涯规划内容安排在第一次实习中进行,《机械行业英语》中的国际标准阅读与《电动工具检验与测试》实习同时进行。两个系统的相互交融可提高教学的实效,充分发挥其对职业道德、职业素养培养和学生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作用。

2.落实“一年有计划”工作环节,强调教学过程的计划性。“一年有计划”是指将3年的培养目标分解成阶段性目标,分阶段确定基础理论、专业技能、考证要达到的要求,由专业指导委员会确认,关键是引入行业企业标准。然后将阶段性目标落实到具体的基地、课程与实训项目、专兼教师和考核要求,有效地解决实践教学随意性问题,确保实践教学的系统性、计划性和可控性。“一年有计划”是把阶段目标落到实处,实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提出的必然要求,因为工学矛盾不是学校单方面所能解决的,兼职师资、实习场所的安排都必须与企业共商,所以当年的教学一定要有计划性,这样才有利于教学资源最大限度的进行合理配置,使流动教室、师资与校外场所等资源得到如期安排。实行精细化的教务管理,采用按周排课制,即同一班级各周的课程可以不相同,同时可以通过互联网按班级、教师、教学场所查询全学期任何一天的教学安排。

在具体实施中他们把握了几个关键点:突破习惯思维,大胆选择优质、重点教材,围绕核心技能的培养对教材删繁就简;面对过去零碎、分散、随机的实训教材,以及新技术、新工艺层出不穷,专兼教师共同引进地方企业的生产案例、实际项目、操作流程编写实训教材;合理布局专业核心课程建设进度,以形成校、省、国家三级精品课程开发与改革的合力;重点建设与核心技能培养相配套的教学资源库,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平台。

3.加强教育教学全过程监控与督导,强调教学质量的可控性。高职的教育教学牵涉基地、招生、教学、科研、就业等五大要素,在管理平台中互为交错融合,同时各要素都牵涉学校、合作行业企业、用人单位、社会部门以及家长等利益相关体,必须实行全过程、全方位的教学质量监控与督导。学院制订了以突出行业企业监测指标的教学质量标准,聘请15名行业企业专家开展示范性基地、毕业设计(论文)、顶岗实习、专业教师企业实践等专项检查,开展教务公开、教学督导、学生评教、管理评教、考教分离等五个方面的督导。同时,利用学校完备的校园网络,开展全程的教学质量学生评价,学生可以在校园网的任何节点随时对本堂课程教学情况进行评价与反馈。在培养目标与规格、教学安排明确的情况下,实施具体的监控与督导,并定期与不定期地以督导简报的方式将情况反馈至教学单位与个人,实现了人才培养的质量保障,也使管理平台从学校延伸到了企业与社会。

三、以“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为重点,优化管理平台的运作机制。借鉴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理顺管理体系,以“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为重点,以目标责任制考核为抓手,通过决策层面、执行层面和操作层面的校企深度合作,保证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1.理顺管理体系。金华市政府成立由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校企合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企业、学校在合作中的重大问题,制订鼓励与引导政策。学院与金华市开发区签订了区校合作框架协议,开发区财政设立200万元校企合作专项基金,对引入学校的企业给予3年税收奖励和开发区孵化企业待遇;成立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发展基金会,67家单位和个人投入资金及实物共计5955.7万元;设立浙江尖峰、浙江基业等企业冠名的奖教奖学基金,2006年、2007年、2008年分别发放45.84万元、51.18万元、55.8万元。学院成立由行业企业专家为主的专业建设规划与指导委员会,实施学校、二级学院、专业、课程组的管理体系,同时专业主任兼任该专业核心课程组组长,专职与兼职教师编入课程组统一管理,明确了各级机构和人员的工作任务、职责和权利。学院设立基地管理办公室,负责制定基地的管理、考核、评价制度和发展建设规划,检查落实基地建设与运行,指导开展实践教学。这种政校企共同参与的管理体制,使管理平台可控资源、运作都能从校内走向社会,是“引企入教”的体制保障。

学院还制订了校企合作联合科研、课程开发、专项经费管理、共引共享高级人才等管理办法,与每一家合作单位签订合作办学协议;制订基地、引企入校运行、顶岗实习、兼职教师、毕业生跟踪调查等管理办法,编制各教学环节教学规范、评价标准,提出“十一五”期间提升办学质量和水平行动计划,并在专业、课程、教学层面制订了大量的作业文件,以制度来规范各项工作,协调各方关系。

2.加强“专兼结合、一体化管理”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学院牢固树立“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建设理念,在专任教师培养与使用方面,考虑到教师主要由普通本科院校补充、实践技能低下的弱势,实施教师平均每年下企业锻炼1个月以上、新教师“回炉”培训等政策,其中2008年度下企业锻炼教师达432人,选派24名工科类专业骨干教师到企业担任6个月以上的“访问工程师”,促使原有“双师”证书与实际能力的匹配;对高层次人才每年实施科研成果和教学质量的考核,考核成绩与职称、学位补贴挂钩,两年考核不合格者高职低聘;按照教师所面对的专业与课程,分门别类地实施由行业企业参与的教师实践能力考核,随着新技术、新工艺和行业企业的发展,这种考核还将持续进行;在示范性建设专业试点的基础上,全面开展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与测评,考察教师职业教育研究、职教课程设计以及实施行动导向教学的能力。各项考核结果与奖励以及全员聘任制相结合,形成了一种教师自我学习、自我锻炼、自我提高的良好氛围。

在兼职教师聘任与使用方面,在行业企业的技术与管理专家、能工巧匠中聘请兼职教师,经教育理论培训后编入相应课程组,作为骨干兼职教师,主要承担校内实践课程教学、实训实习指导以及校外成建制的实训实习指导;专任、兼任教师统一安排教学任务、参加部分教研活动,并接受校院二级教学监督、检查和考核,对于发生教学事故或考核不合格的不再续聘,实行了专兼教师的“一体化”管理。同时,根据分散性顶岗实习学生指导需要,由学生所在实习单位推荐,专业组与教学管理部门审核备案后作为“现场指导教师”进行动态管理,主要承担在其单位实习的学生实习指导和毕业设计(论文)指导。兼职教师的待遇按学校《教学工作量计算办法(试行)》折算成标准课时并参照考核情况核发,按照职称、技能水平、承担任务类别、专业教师紧缺度等情况将兼职教师的酬金标准确定为A级80元/课时、B级50元/课时,C级40元/课时,D级30元/课时。其中80名按月发放,20%的质量课酬在学期末按教学质量考核结果分等次发放。由于顶岗实习时学生能产生一定的效益,所以现场指导教师一般不支付课酬,而承担毕业设计(论文)指导的每名学生计发10课时。

3.实施以专业建设为核心的目标责任制考核。二级学院作为教学单位,是专业建设的主体和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学院对二级学院实施目标责任制考核,其中专业建设实绩考核占600名,职责保障、效益指标、民主测评占40%。“三年早知道,一年有计划”落实等考核点;基地“两化”建设方面设置社会资源引入、校内生产性实训比例、教仪设备利用率、新增紧密型合作单位、新增示范性校外基地、学生顶岗实习时间、基地完成课程门数与课时量等考核点;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方面设置教师参加企业实践比、双师比、专兼比、操作技能合格率、高层次合格率、兼职教师课时量等考核点;职业指导下的课程开发与建设方面设置国家、省级精品课程申报、校精品课程、技能题库、实训教材编写、规划教材参编等考核点;社会服务与辐射能力建设方面设置订单培养学生数、就业质量、省级以上项目申报与立项数、培训人次、技术服务与新产品项目数、专业科技到款等考核点。

四、引进社会评价机制,评估管理平台的实际运行效能。学院在管理平台的运作中,积极找到共同互利的切入点,企业为学校培养学生提供便利,学校对企业职工进行培训,学校的高层次人才与企业合作研发,加强企业文化与学校文化的交流与融通,逐步建立起了互信合作的真挚情感,共享物质和精神的合作成果,最主要是人才培养的成果,而人才培养质量也成了检验高职办学水平、反映管理平台效能的根本标准,最终要受到用人单位、行业企业乃至社会的评价。

1.举办“三结合”就业招聘会。学院已连续四年举办“论文答辩、成果展示、现场签约”的三结合招聘会,由教师和企业专家共同参加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开题答辩或毕业答辩,现场展示学生的技能、作品和学习成果,双方觉得满意即可就顶岗实习和就业岗位进行现场签约。企业专家参加学生答辩、技能与成果展示,其实质是让企业专家考查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运用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这样的做法,使广大教师感到培养的人才得到企业认可是最大的满足,使学生明白企业需求才是自己最大的追求,就业质量回归到了测定育人的好与坏,以社会来最终评定教学质量,能对教师、学生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2.开展毕业生跟踪调查。学院各专业每年进行毕业生跟踪调查,通过对毕业生、用人单位的调查,了解毕业生就业质量以及用人单位的需求,并反馈至人才培养过程中,以此循环往复,持续改进和完善管理平台。近几年在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的情况下,新生报到率、毕业生就业率逐年上升,就业质量逐年提升。近3年,学生技能竞赛获省级以上奖项161项,2008年模具专业3名学生获全国职业技能大赛模具制造工‘等奖,其中2人被“两弹”基地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录用。

3.行业企业专职督导专项评估。由15名行业企业组成的专职督导队伍基地专项督查显示,学校已建成生产性车间(室)34个(其中引进企业生产线5条、开办专业性公司3家、工作室12个)、校外示范性基地57家。2008年4月对2794名毕业生顶岗实习专项检查表明,岗位贴近度为90.62%。2008年11月对14家示范性校外基地进行专项检查表明,实习学生663人、指导教师数102人,除实习指导外,其中9家基地承担了18门课程428课时的教学;学生对基地管理认为好与较好的占87.4%,基地指导教师对实习生技能掌握认为好与较好的占97.8%。学院科研与社会服务能力数据统计见表4-3。对兼职教师专项检查表明,该学院建立了575人的兼职教师队伍,专兼教师共同开发课程90门、实训教材38部,2008年度由其中的410名兼职教师承担了35752标准课时的教学与指导任务。

表4-3

img5

2003年以来,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校积极推行校企紧密型合作,全方位构建校企融合的管理平台,其实践成果引导学校的专业内涵和整体实力日益提升,逐步成为高职教育改革的试验区和金华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强有力的助推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