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刘家寨子乡二塬小学

刘家寨子乡二塬小学

时间:2022-03-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塬小学位于刘寨乡西北部的一个偏僻山村,始建于1947年3月。建校初期,校长王怀珍走家串户,四处奔波,用当地老堡子办起了学校,时设教学班2个,有学生20多人。在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全校师生正在努力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和校园环境,为创造高质量高水平的学校而不懈奋斗。

刘家寨子乡二塬小学

二塬小学位于刘寨乡西北部的一个偏僻山村,始建于1947年3月。建校初期,校长王怀珍走家串户,四处奔波,用当地老堡子办起了学校,时设教学班2个,有学生20多人。

1955年,因校园面积较小,学校重新选定校址,依靠大队的帮助搬迁到旧庙滩东侧。由师生共同努力建成了3孔大窑洞和2孔小窑洞,作为教室和办公室,没有门窗,学校把勤工俭学种的小麦、洋芋卖掉,买来价格较便宜的榆木做成门窗。由于缺少教室和桌凳,加之师资力量薄弱,在很长的时期,学校保持着复式班的规模。当时任教的有王怀珍、王治国、郭广东。

1966年,学校由曹有德老师担任校长,当时学校非常缺桌凳,他就带领教师亲自制作一些纸浆桌凳。1976年村支书梁廷瑞发动群众投工献料,建成了土木结构的4间教室和5间办公室,使学校的办学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教学水平有了明显提高。1978年,国家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这就为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高考制度的恢复,政府、社会家庭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办学热情空前高涨。但由于这一时期国家还相对贫穷,教育主要依靠地方政府集资,老百姓投工投料来办,没有建立起相对稳定的教育经费的保障机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办学条件,学校只能小规模运行,教室、课桌凳、师资等硬件建设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教育的需求。1980年省上通过考试、考核辞退了一部分文化底蕴薄弱的老教师,吸收了一批刚刚毕业的高中生担任教学任务,提高了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学校进入了快速发展期。当时在职的教师有曹有德、张海山、郭生贵、张理诚、魏继周、张凯军。

1996年张凯军担任校长,随着教育教学的不断深入,学校先后建立了各项规章制度,把教育教学纳入了量化管理,以科学的管理方法抓教育,使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生源辐射面进一步扩大,学生总数由原来的80多人增至近200人。

但由于校址与农户临近,学校占地面积小,直接影响教育教学和学校发展。2002年该村争取到国家“整村推进”项目,学校抢抓机遇,同乡上、村上协议,争取到“危改”资金12万元,迁址重建校舍。新校址占地面积8000平方米,校舍建筑总面积850平方米,绿化面积600平方米,学校现有教学班6个,在校学生142人,其中女生70人,教师7人,学历合格率100%。

学校坚持以“三个面向”为办学方向,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以“尊师重教、求实创新”为校训,形成了“奋发向上、团结进取”的校风,“为人师表、爱岗敬业”的教风,“勤学苦练、提高素质”之学风。近年来,学校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一、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实施目标管理,科学管理。

二、抓好德育工作,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三、抓好教学管理,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实行勤俭办学。现在学校管理基本步入科学化、规范化轨道,软件建设初见成效。

学校在新课改理念的倡导下,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的思想,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研讨,利用校本培训不断加强教师队伍业务素质,从而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逐步提高,为本村精神文明建设发展和本村公民素质的提高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学校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能力为目的,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让学生在学习中探索,学会学习,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注重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从学校毕业的学生累计达400多人,有70多名通过继续深造,考入大中专院校。徐改平已是博士后,现在浙江大学中文系工作。梁灯舞、张照清、白合芳分别在兰州、白银、西安等地工作。李学文考入南开大学,现就职于天津。

回顾过去,道路曲折;展望未来,前程似锦。在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全校师生正在努力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和校园环境,为创造高质量高水平的学校而不懈奋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