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侯家川乡白顾小学

侯家川乡白顾小学

时间:2022-03-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侯家川乡白顾小学位于会宁县侯川乡最南端,和会宁县中川乡糜岔村仅一山之隔。1976年,在侯川乡白顾村村民的共同努力下,村党支部决定将白顾小学搬迁至现址—白顾村庙咀社。1998年,在白顾村党支部和白顾小学的共同倡议下,父老乡亲纷纷捐款建校。市、县、乡、村领导高度重视学校重建工作,决定本年暑假动工修建。自恢复高考以来,曾在白顾小学就读,现或走向工作岗位或正在大学深造的共有40多人,在各类中等专业学校就读的共有70余人。

侯家川乡白顾小学

侯家川乡白顾小学位于会宁县侯川乡最南端,和会宁县中川乡糜岔村仅一山之隔。学校始建于1955年,最初选址在白顾村刘滩社。当时学校为民办村学,办学规模小,生源也较少。

1976年,应当地群众强烈要求,学校搬迁至人口相对较多的侯川乡庙咀社。从此,学校的办学规模日渐扩大,时有在校学生100多人。1996年村党支部、学校倡议对学校危房实行改造,学校的办学条件有所改善,教育教学质量也有了大幅度提高。进入2000年以来,学校生源猛增,在校学生达260多人(包括糜岔村学生),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创历史记录,连续三年统考名列全乡前茅。

回顾白顾小学的发展历程,可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55年—1963年)

1955年,白顾村经过协商,创建了白顾小学,聘请胡珍(1917年8月-1975年9月,会宁县城北关人,当时在侯家川一带谋生)为学校校长,同时他也是当时唯一的教师,教授当时仅有的十多名学生。当时,学校的办学条件十分艰苦,学校的发展举步维艰。后来,终于因为生活的困难,学校几任校长迫于生计问题,不得不放弃教学,致使学校于1960年停办。

第二阶段(1963年—1975年)

1963年以后,人民的生活日渐好转,在地方政府和村民的支持和帮助下,白顾小学得以重新新开办。当时,由王俊清(1938年7月-1997年11月)担任校长。学校设有五个教学班,在校就读学生约一百人左右。学校的教学活动基本走上正轨。但是,由于学校基础设施太差,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也不利于学校自身的发展壮大,同时,也满足不了当地人民群众对日益增长的对教育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之下,学校需进一步发展。

第三阶段(1976年—1996年)

1976年,在侯川乡白顾村村民的共同努力下,村党支部决定将白顾小学搬迁至现址—白顾村庙咀社。由校长王俊清一手抓建校工作,一手抓教学工作,全校教师利用节假日,在当地群众的大力协助之下,早晚投工,改建校舍。这一阶段,学校教师人数稳定,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也不断提高。但还是由于经费的缺乏,大部分校舍过于简陋,危房严重影响着在校师生的人身安全,简陋的办学条件,制约着学校进一步向前发展。

第四阶段(1998年—2008年)

1998年,在白顾村党支部和白顾小学的共同倡议下,父老乡亲纷纷捐款建校。在党和政府的关怀和当地群众的热心帮助下,学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在教育教学方面,学校更是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在这一阶段,学校确立了校长抓管理,主任抓教学这一明确的目标,由郭宝林担任教导主任,并负责抓学校的教学工作。

学校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倡导“德育为先,五育并举”。以“爱岗敬业、乐学爱钻”为校训,形成了“重教重学、尊师爱生”的良好风气。学校的多名教师受到市,县,乡级的表彰和奖励。

现时学校校舍陈旧,不符合现阶段教育教学要求。市、县、乡、村领导高度重视学校重建工作,决定本年暑假动工修建。资金由农牧局提供,此举将使学校的硬件建设得到彻底改善。

自恢复高考以来,曾在白顾小学就读,现或走向工作岗位或正在大学深造的共有40多人,在各类中等专业学校就读的共有70余人。

今天,面对“新课改”大潮,全校教师认真学习,强化训练,全校上下,形成狠抓师德师风,促进学生良好的养成教育之风。不断健全和规范各项管理制度和教育教学制度,做到认真落实,全面执行。从目前的管理模式和运行状态判断,学校尚处在强化制度管理与积极尝试目标管理的转型期。常规管理在保障学校各项工作运行中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时学校教师努力进取,扎实工作,力争创建标准化学校。

白顾小学历任校长名单:胡珍、葛德昌、何俊成、王俊清、顾显庭、周尚仁、顾贞福顾世昌

曾在白顾小学任教和现在教师名单:曹俊章、顾崇德、王登、李自珍、邵秉清、何玉仁张健卿、王继明、张悦、郭效林、郭宝林、张胜华、张希明、顾珍、张娟、柳斌、王旭东、梁金红

(供稿人:顾世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