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草根研究亦精彩

草根研究亦精彩

时间:2022-03-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点也不是故作谦虚,我不认为自己是适合给刘波新书作序的人。第一次知道刘波,大约是五年前看到他的一篇来稿的时候,稿子内容具体是什么记不确切了,似乎应该是介绍学校亮点的。于是刘波的形象在我这里变得更丰满和立体化了。没有人需要亦步亦趋地跟着刘波这么做,但我相信他的经验多少能给渴望获得自身发展的教师一些启发。

序:草根研究亦精彩

吴志翔

一点也不是故作谦虚,我不认为自己是适合给刘波新书作序的人。虽然这些年写了一些跟教育有关的文章,但我心下始终惴惴,怕教师们觉得隔膜。如果我展示的是戏台内外的花拳绣腿,那么刘波很多时候操练的则是讲台上下的切实功夫,我岂敢僭越?但刘波居然不嫌我这么一个外行的浅陋而坚定地邀序,似乎也给了我一丝说点什么的自信,而这么一本凝聚了刘波多年心血的书稿摆在面前,又激发了我一种说点什么的兴致。那就试着往下写吧。

第一次知道刘波,大约是五年前看到他的一篇来稿的时候,稿子内容具体是什么记不确切了,似乎应该是介绍学校亮点的。但不知何故,从此以后这个名字竟在脑子里生了根。后来在一个场合里面对面认识了,也有过交谈,虽然话并不多,但印象又深了一层。再往后,是听一位编辑谈起,说刘波订阅、收藏的国内各种教育报刊品类相当齐全,如果想了解一些教育资讯,向他一打听准能知道。对此我深信不疑。如他在书中写到过的,他不但至今还有刊登着我首篇“塞林说新闻”的七年前的《教育信息报》,而且我某篇文章获奖的信息来源竟然也是他。于是刘波的形象在我这里变得更丰满和立体化了。更往后,是不断地读到他的文章,各种类型的接触也越来越多,这时候我感受到的除了亲切,还有钦佩——钦佩他对于教育的执着,钦佩他对待工作的那份热情。

我发现,从古至今但凡能够成就点事业的人,都有一股子牛犊般往前闯的劲头。曾国藩说人的两大毛病是骄和惰,因为我偏偏是个怠惰成性的人,所以对勤勉不倦者时时生出一番叹服之心。比如刘波吧,他身上似乎就有种惊人的、总也消耗不完的精力,“马达”一直在高效地运转:阅读大量报刊书籍,浏览大量教育网站,管理着多个有互动的教科研网上论坛,还不断地策划点什么活动,上传下载点什么资料,当然还有更多心思和精力花在搞教科研、写各种各样的文章……我想,刘波的这种不竭的超级能量,只能是源自他对所做事情怀抱着的足够浓厚的兴趣,所以才能从不厌倦,从不懈怠,不以为苦,反以为乐。

他这本书中的文字,我之所以说它们是“切实功夫”,因为它们很多是“做”出来而非“写”出来的,它们记录了作者本人“践行”、“领跑”、“博览”、“追随”、“关注”、“弄潮”的历程和经验,如果没有做就不可能有什么说法。他的文章因此也没有什么做作的“文章气”、高深的“专家气”,有的是醇厚的“泥土味”、清新的“草根味”,教师读来一定会备感亲切有味。我认为,他的写作不但是思考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实践的一部分,写作是他的思考和实践的“外显”。他自己在书中说,教学与研究不是“两张皮”,教师的研究不是“另起炉灶”。他的写作也是如此,与他的教学科研可谓贴合无间。

我有一种也许是多余的担心,那就是今天的很多教师屡屡受到一些新词的轮番“轰炸”,以致会自觉不自觉地念咒语般地把一些新名词、把这个“理论”那个“模型”挂在嘴边,尤其是在写文章的时候,离了那些洋概念,离了“基于”这类打头语,好像就不知该怎么着笔了。我并不是说教师不该接受新理念、新概念,太应该了,但是如果没有真切的领悟,如果只是生硬地堆砌新概念,竞相比拼洋名词,那还不如在问题意识的引导下,老老实实地立足于经验琢磨一些土办法。否则,教师会落到不知道该怎么走自己路的地步。刘波的这本书没有那些炫目的花哨玩意儿,有的只是朴实如泥的诚恳和认真,也不刻意追求所谓的理论高度,它们只是贴着地面在飞。

他在书中,事实上差不多是以现身说法的方式,演示了一个教师拓展自己成长空间的各种可能途径,比如多做草根研究、博览专业报刊、注重“精神补给”、关注教育热点、善于网络交往,等等。没有人需要亦步亦趋地跟着刘波这么做,但我相信他的经验多少能给渴望获得自身发展的教师一些启发。

行了,文章的得失,作者寸心自知,文章的好坏,读者自有分晓,我实在没有必要继续在这儿絮叨着谬托知己自作多情了。兴之所至,写了这些话,就算是序言吧。

(作序者系浙江省专业报新闻名专栏“塞林说新闻”主笔,《浙江教育报》副主编兼《浙江教育报·教师周刊》主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