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布鲁纳的结构主义学习理论

布鲁纳的结构主义学习理论

时间:2022-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布鲁纳反对行为主义的S-R联结理论及将对动物研究的结果应用到人类身上。布鲁纳认知结构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如下所述。布鲁纳的学习理论十分强调学生对各学科“基本结构”的学习。布鲁纳所谓的学科基本结构,是指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其基本态度和方法。布鲁纳认为,各门学科的基本结构都可以按合适的方式教给任何年龄的任何儿童。

一、布鲁纳的结构主义学习理论

杰罗姆·布鲁纳是美国当代教育心理学家,在心理学众多领域进行了富有成效的研究,是一位在西方心理学界和教育界都享有盛誉的心理学家。布鲁纳主要因为对教育作出杰出贡献而闻名于世,被誉为继杜威之后对美国教育影响最大的人。其主要观点有认知结构理论及关于发现学习的观点。

布鲁纳反对行为主义的S-R联结理论及将对动物研究的结果应用到人类身上。和其他认知主义的理论家一样,布鲁纳也将研究的焦点集中在内部的心理过程方面,他将重点放在学生学习的内部认知过程及如何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合理的外部条件,以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发现”知识。布鲁纳认知结构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如下所述。

(一)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布鲁纳认为,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认知结构的核心是类别化编码系统;学生的知识学习是一个类别化的信息加工活动,是学习者自己主动形成知识的类别编码系统的过程。在现实的世界中,各种各样的现象纷繁复杂,如果人们在现实的感知过程中需要对每一个现象进行单独的加工,大脑的信息加工过程将是冗繁重复的,为了简化信息加工的过程,人们将相似的信息进行类别化,根据不同的抽象程度形成不同的类别系统,而学习的过程就是类别化的过程。因此,人们同周围世界的所有相互作用都涉及刺激的分类。

类别化的结果就是形成有组织的认知结构。认知结构是指个体在对经验感知、概括的基础上形成的观念结构,其具体表现就是类别编码系统。如图6-5所示,在关于食物的类别编码系统中,对具体的苹果、香蕉、橘子进行类别化,找出它们之间的共同特征之后,形成水果的类别,而水果、蔬菜、肉类又可以进一步类别化形成更高、更抽象的类别——食物。

img38

图6-5 关于食物的类别编码系统

认知结构就是不同的类别编码相互联系所形成的更大的编码系统。在编码系统的形成过程中,一般是从具体的、特殊的、包摄水平较低的类目,到一般的、概括的、包摄水平较高的类目,是一个从低层次的类目逐渐向高层次的类目发展的过程。学习的过程就是学生形成类别化,并且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调整、修改类别化的过程,从而形成编码系统,编码系统相互联系形成的认知结构是学生学习的最终结果。

(二)学习包含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

布鲁纳研究了学习活动的具体过程,他认为学习包含着三个几乎同时发生的过程。这三个过程具体内容如下所述。

1.知识的获得

学习活动首先是新知识的获得。它是指个体运用已有的认知经验,使用新输入的信息与原有的认知结构发生联系,理解新知识所描绘的事物或现象的意义,使之与已有的知识建立各种联系。布鲁纳认为,新知识可能是学生以前知识的精炼,如教师在讲循环系统的详细内容时,学生可能已经模糊地知道了血液循环。新知识也可能与学生以前知识相矛盾,如教师在教牛顿的运动定律时,可能会与学生已有的感性知识相违背。不管新旧知识之间的关系如何,对新知识的理解都会使已有的知识进一步提高或加深。

2.知识的转化

知识的转化是指对新知识进一步分析和概括。对知识进行转化,可以超越给定的信息,运用各种方法将它们变成另外的形式,或者用新知识对原有的认知结构进行重构,以适合新的任务。转化的方法可能是外推法,也可能是内推法,还可能是变换法。转化知识的作用在于推导出更多的知识,其实质是对新知识所描述的现象或事物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类别化(归类),并从与之发生相属关系的类别的相应规则中获得更多的信息。

3.知识的评价

知识的评价是对知识转化的一种检查,通过评价可以核查处理知识的方法是否适合新的任务,或者运用得是否得当、是否正确。因此,评价通常包含对知识合理性进行的判断。

总之,布鲁纳认为,在学习任何一门学科时,都有许多前后衔接的学习新知识的过程,常常有一连串的情节,每个情节都涉及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学习情节运用得最好时,可以反映以前已经学过的东西,而且可以举一反三,在新的情况中能够顺利进行迁移,同时学习者的认知结构将会得到合理的建构并不断完善,具有更大的理解新知识的潜能。

(三)学习应注重各门学科的基本结构

1.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的意义

布鲁纳的学习理论十分强调学生对各学科“基本结构”的学习。布鲁纳认为,不论教师选择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各门学科的基本结构,这是在运用知识方面的最低要求,它有助于解决学生在课堂外所遇到的问题和事件,或者在日后训练中解决课堂上所遇到的问题。布鲁纳所谓的学科基本结构,是指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其基本态度和方法。他认为,掌握学科基本结构有如下四点重要性:第一,懂得基本原理使学科更容易理解;第二,掌握学科基本原理有利于长时记忆保持知识;第三,掌握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更容易迁移到对新知识的学习和理解中去,领会基本的原理和概念,是通向训练迁移的大道;第四,对教材结构和基本原理的理解,能够缩小“高级”和“初级”知识之间的间隙。

因此,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对学科结构的一般理解,当学生掌握一门学科结构,他们就会把该学科看做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学生理解了学科的基本结构,就容易掌握整个学科的具体内容,就容易记忆学科知识,就能够促进学习迁移,提高学习兴趣,并可促进学生智力和创造力的发展,因此,布鲁纳把学科的基本结构放在设计课程和编写教材的中心地位。

2.儿童的三种表征形式

布鲁纳认为,各门学科的基本结构都可以按合适的方式教给任何年龄的任何儿童。传统的观点以过分困难为理由,把许多重要学科的教学推迟。布鲁纳认为,任何学科的最基本的观念是既简单又强有力的,可以以适合学生的恰当表征方式教授给学生,他主张要向儿童提供既有挑战性,也适合学生原有表征水平与知识基础的学习机会,以引导其认知的逐渐发展。因此,首先,课程设计时要把社会认为值得它的成员经常关心的重大问题、原理和价值,也就是重要的基础知识,转化或改写成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所能理解和接受的形式,去教给那些具有不同认知水平的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其次,教师向学生呈现知识形式的策略目标必须适合于学生和知识内容的特殊表征形式。也就是说,当某种知识最适宜以形象的形式传授时,便把它转化成学生的形象思维所能接受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当某种知识最适合在操作和活动过程中传授时,便把它转化成学生的动作思维所能接受的形式教给学生。最后,按照儿童智力发展的规律,来合理地呈现知识的形式,是教师呈现知识形式的最一般的顺序。

为此,他提出了认知表征理论,用来描述不同年龄阶段、不同类型的表征方式。表征方式是人们知觉和认知世界的规则,是信息加工的系统。表征方式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不同的人身上,以及在不同的任务过程中表现出不同的形式。总体而言,布鲁纳认为在人的成长过程中,经历了三种表征系统的阶段:动作性表征、表象性表征和符号性表征,人类是通过这三种表征系统来认识世界的。

1)动作性表征

在儿童发展初期,他们是根据对客体的直接感受来表征客体的,用布鲁纳的话来说,就是用肌肉来表征客体的。这种动作性表征与皮亚杰的感知运动阶段的认知方式相类似,儿童通过具体的动作来对事物进行表征,离开了具体的动作,儿童就无法对事物进行表征。在这个阶段,儿童还没有形成客体永存的概念,所以离开了动作与直接的感官,事物也就不再存在。在通过动作对事物进行“操作”的过程中,儿童表征着外部的世界,也通过这种直接的操作过程,影响着世界。

2)表象性表征

在此阶段,儿童能够对外部世界形成心理的图像或表象,并对图像进行记忆和加工。这个阶段相当于皮亚杰的前运算阶段。儿童在表象性表征的过程中,形成了对外部世界的图像性表征,并且能对这些图像进行心理内容的操作或处理。在儿童时期,这种处理是简单的,当这种表象性表征方式发展成熟之后,可以对头脑中的表征进行各种各样的重组和创造,以形成新的表象。

3)符号性表征

符号性表征是人类认知表征的最高级形式。在此表征方式的过程中,可以用符号对外部世界进行表征,最常见的方式就是语言及各种常见的标志性符号,比如道路上的交通标志、交警手势国旗等。符号性表征与表象性表征的根本区别在于:表象性表征同它的指称物在形式上是完全相似的,而符号性表征则完全是任意性的,也就是说,符号与它所表征的对象之间并没有太大的逻辑关系,只是相同的表征使用的时间久了,便得到了人们的一致认可。

在布鲁纳看来,人类智慧发展始终是沿着这三种表征系统的顺序前进的。然而,虽说动作性、表象性和符号性表征是按顺序发展的,但它们并不能相互取代。即使在成熟之后,每个人也一直在连续不断地使用这三种表征系统。比如在行动的时候用动作性表征,在想象的时候用表象性表征,而在思考问题的时候用符号性表征。

另外,符号性表征的成熟也并不意味着认知发展的停止,三种表征系统只是认知的工具,符号性表征的成熟只是意味着认知工具的获得,在这些表征系统的基础上,人们进一步形成认知结构。

(四)提倡发现学习

1.发现学习是学习知识的最佳方式

在布鲁纳看来,学习的过程就是类别化的过程,也是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在学生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中,讲授已有的认知结构让学生去学习并不是最好的学习方法。相反,在布鲁纳看来,最好的学习方式是发现学习。

发现学习是指学生主动利用教材和教师提供的资料进行独立的思考,自行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和规律。布鲁纳区分了两种发现:一种是科学家在大量的研究基础上发现的新观点、新现象;另一种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对已有知识的重新组织与思考发现的新知识。虽然第二种发现对于科学发展来说并没有太大的价值,但是对于学生个体来说,这仍然是一种有意义的发现,是一种较好的学习方式。

学生的心智发展,虽然有些受环境的影响,并影响他的环境,但主要是独自遵循他自己特有的认识程序的。教学就是要促进学生的智能或认知的发展。布鲁纳认为,教育工作者的任务是要把知识转换成一种适应正在发展着的学生的形式,而表征系统发展的顺序,可作为教学设计的模式。因此,他提倡发现学习的方法。

2.发现学习的特点

布鲁纳认为发现学习具有如下特点。

(1)发生较早。学前儿童获得初级概念的主要手段就是通过对具体事物归类而发现概念的一般属性,即在儿童的动作性表征与表象性表征阶段的学习中,就存在着积极的发现学习。

(2)学生必须通过独立分析事物的各种属性和联系,发现其中的规律和原理,而不是接受现成的知识。

(3)学习的过程较为复杂,由于发现学习不是接受现成的结构性的知识,而是对原始的资料与现象进行自己的分析与整理,提出假设并验证自己的推理,所以整个过程比较复杂。

3.发现学习的作用与意义

基于以上的特点,布鲁纳指出了发现学习的四个作用。

(1)可提高智能的潜力。在发现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思考,探索各种可能的假设,使学生可以超越现成的信息,达到新的洞察力。

(2)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内部动机。在学习初期,学生主要由一些外界的动机,如为了获得父母的表扬与爱而进行学习,但是在发现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断体验到学习本身的兴趣与乐趣,学习动机不断由外部动机转化为内部动机,而且学生通过大量艰苦的脑力劳动,积极地探索,能够体会到发现新知识的喜悦。

(3)有利于使学生掌握发现的技巧。人只有通过解决问题的练习和努力去发现,才能学会发现的方法和技巧。学生在发现学习的过程中,也学会了发现的方法与技巧。

(4)有助于知识的保持与提取。学生存储的信息只有经过合理的组织,才能得到最准确的保持,有明确结构的材料便于检索,有利于提取。学生在发现学习中要对材料进行大量的组织与重组工作,并找到最佳组织方式,将材料和知识安排到认知结构中去,这种经过自己亲自发现而组织起来的信息,是最易于保持和提取的。

(五)注重学习的内部动机

布鲁纳更强调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他认为学生的学习是一种积极主动的过程,学生必须通过自己的思考发现已有知识之间及与新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形成新的知识,也即发现新的知识。他认为,所有儿童都有学习新知识的内在愿望,这些愿望包括两个方面:其一,好奇心,通过学习满足人类认识外界与自身的需要;其二,成就感,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如果学得好,可以获得父母、老师的奖励,也可以得到同学的认可,从而获得成就感。在儿童的早期发展中,儿童学习更多的是为了获得成就感,即获得父母、老师和同学的奖励与支持,但是随着学生学习的进行,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了更多求知的满足感与愉悦感,所以学习渐渐变成了为兴趣而学习。布鲁纳认为,老师应该鼓励学生以兴趣为动机进行学习,对学生学习而言,因为兴趣而学习才是最好的学习动机。

培养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的基本手段有:①教师要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促使学生对问题产生兴趣;②在学习过程中鼓励发现,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本身的乐趣;③为学生提供学科的基本结构,布鲁纳认为,学科基本结构本身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布鲁纳克服了以往行为主义的局限,关注学习的内部过程,反对把动物研究中获得的结果直接应用在人类身上。他提出的认知结构理论认为知识是以类别编码的方式进行存储的,而类别化是学习的基本过程,为理解学习过程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布鲁纳提倡发现学习,认为发现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获得发现的经验和方法。而且这种发现的经验和方法对将来从事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是十分重要的。他对知识结构的强调也为我们现实教学环境中的基础教学提供了有意义的建议。

但是,他的一些观点也受到人们的批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他主张放弃传统的系统讲授式教学,转而以发现教学法来代替,这是不现实的,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需要发现法的方式来学习,讲授也可以进行有意义的学习。②布鲁纳过于强调学生的发现学习,但是,发现学习有费时费力的缺陷。而且,完全独立的发现学习实际上也是不存在的,因此,应该强调发现学习与接受学习的相互配合和有效的补充。③他夸大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认为任何科目都可以按某种正确的方式教给任何年龄的任何儿童,这是不可能的,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已经表明儿童各种能力的发展有一定的顺序,只有在儿童具备一定基本能力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学习才是可能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