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学生常见的几种情绪困扰

中学生常见的几种情绪困扰

时间:2022-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学时期是向成年期过渡的阶段,在中学生的情绪表现中,充分体现出半成熟、半幼稚的矛盾性特点。在这一阶段中学生很容易出现情绪情感困扰问题,如自卑、抑郁、焦虑、孤独等。这是中学生中比较常见的一种消极情绪体验,是他们过分担心考试失败并渴望获得更好分数而产生的一种紧张的心理状态。抑郁是中学生中常见的情绪困扰,是一种感到无力应对外界压力而产生的消极情绪,常伴有厌恶、痛苦、羞愧、自卑等情绪体验。

二、中学生常见的几种情绪困扰

中学时期是向成年期过渡的阶段,在中学生的情绪表现中,充分体现出半成熟、半幼稚的矛盾性特点。因此,这一时期往往被称为是情绪情感的“多事之秋”。在这一阶段中学生很容易出现情绪情感困扰问题,如自卑、抑郁、焦虑、孤独等。充分认识中学生情绪情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及时进行有针对性的疏导和调节,促进中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就显得尤其重要。

(一)自卑感

自卑感是个体觉得自己低人一等的惭愧、羞怯、畏缩甚至灰心的复杂情感,是自我评价过低的重要体现。自卑感既可能是由于个体的生理状况、能力、个性特征、价值倾向、自我观念等因素导致的主体自卑感,也可能是由于个体所处的客观环境如家庭经济状况、地域环境等外部环境导致的客体自卑感。有自卑感的人往往表现为对自己能力或品质评价过低,对自我存在的价值感到怀疑,对自己想做的事不敢肯定,轻视自己或看不起自己。过度的自卑感还会使人脱离现实,造成适应困难,阻碍能力的发展和人格的健康发展。

中学生的自卑感有以下特点。

(1)自我评价过低。这是自卑的实质,表现在对自己的生理条件(如认为外貌丑陋,身高不够高等)以及学习、交往等各方面能力的评价过低。

(2)概括化、泛化。即由于某一方面的原因而造成的自卑情绪极易泛化到其他方面,如有的女生会由于身材不好(如长得胖)引起自卑,使她感到自己的言谈举止及社会交往能力都不如别人,认为自己一无是处。

(3)敏感性。具有自卑感的中学生往往会对自己的不足之处以及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很敏感,常常非常在意老师和同学对自己的态度,也常常把与己无关的言行看成是对自己的轻视。

(4)掩饰性。具有自卑感的中学生由于担心自己的缺陷被人知道,因而常常加以掩饰或否认,有时表现出较强的虚荣心。他们常用回避与别人交往的方式来避免别人看出自己的缺陷和不足,甚至把自己禁锢起来,从而产生孤独的体验,并形成闭锁的性格

(二)焦虑

焦虑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对于可能造成心理冲突或挫折的某种事物或情境进行反应时的一种不愉快的情绪体验。当个体预期到一些可怕的、可能会造成危险或需要支付努力的事物或情境即将来临,但又感到对此无法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预防和解决时,便会产生焦虑。此时心里会产生紧张的期待情绪,表现出不明原因的忧虑和不安。

中学生焦虑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因适应困难而产生的焦虑。这是中学生中比较常见的焦虑。由于生活、学习环境和生理发育的变化,造成对环境等难以很快地适应,因而引起各种焦虑反应。

二是考试焦虑。这是中学生中比较常见的一种消极情绪体验,是他们过分担心考试失败并渴望获得更好分数而产生的一种紧张的心理状态。考试焦虑一般在考试前数天就表现出来,随着考试日期的临近而日益严重。研究表明,一些能力不如他人或对自己能力的主观评价不如别人的学生,以及那些对获得好成绩有强烈愿望的学生容易产生较高的考试焦虑。对于中学生的考试焦虑,可以通过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提高对自己能力的评价,或者把对好成绩的期望降低到适当的水平,都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除此之外,中学生的焦虑还有学习焦虑、健康焦虑、人际焦虑和惧怕否定等特质焦虑等。当然,并不是所有的焦虑都是病态的。一般来说,人人可能出现焦虑,许多焦虑是正常的。

(三)抑郁

抑郁是中学生中常见的情绪困扰,是一种感到无力应对外界压力而产生的消极情绪,常伴有厌恶、痛苦、羞愧、自卑等情绪体验。抑郁像其他情绪反应一样,人人都曾体验过。但对大多数人来说,抑郁只是偶尔出现,为时短暂,时过境迁,很快就会消失。但也有少数人长期处于抑郁状态,从而导致抑郁症。

性格内向、孤僻、多疑、不爱交往、生活中遭遇意外挫折的人容易陷入抑郁状态,但抑郁的产生大都能找到较为明显的诱发因素,如学习成绩落后、疾病的发生、不良的人际关系等,但挫折并不是必然会导致抑郁。

情绪抑郁的主要表现是情绪低落、思维迟缓、郁郁寡欢、闷闷不乐、兴趣丧失、缺乏活力,干什么都打不起精神;不愿参加社交,故意回避熟人,对生活缺乏信心,体会不到生活的快乐;并伴有食欲减退、失眠等现象。长期处于抑郁状态会使人的身心受到严重损害,无法进行有效的学习和生活。

(四)孤独

对于中学生来讲,孤独感是个体基于对自己在同伴群体中社交和友谊地位的自我知觉而产生的孤单、寂寞、疏离和不满的主观情绪体验,是一种消极的情绪反应。

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心理现象,孤独感的产生、发展与个体所处的社交环境、社会关系状况有关,与个体的人格因素、认知因素也有着密切联系。

研究表明,中学生的孤独感主要受以下因素影响。

(1)同伴关系不良。在中学生的交往过程中,内在的安全需要促使他们寻求情感保护,当这种寻求未能达到一定的期望值时,便会产生孤独感。

(2)人格特点。有关研究发现,孤独感与神经质及自我袒露显著相关,其中神经质与孤独感相关最明显,因为神经质的人往往对人际关系过分敏感,害怕被拒绝,使用过当的自我防御机制,因而常有孤独感。另外,有孤独感的人常常较内向,人际角色被动,缺乏社交技巧,有更多的社交焦虑,难以建立和维持人际关系。

(3)缺少社会支持。一般说来,越是不能获得同性朋友和教师的价值肯定、指导性和情感性支持、朋友越少的青少年,其孤独感越强,社会网络中缺乏亲密性关系的个体更容易体验到孤独。

(4)不良归因风格。研究表明,孤独感与退缩行为、归因方式有关。美国心理学家阿舍指出,退缩的社会行为、同伴接纳水平低或没有朋友、内部稳定的归因风格均可增加青少年的孤独感的程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