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知识的二维分类及其对教学的指导意义

知识的二维分类及其对教学的指导意义

时间:2022-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当以现代教育观审视知识分类时,人们认识到建立在仅对知识性质进行分析基础上的分类,有其无法避免的缺陷,对教育教学的意义极为有限。人们逐渐认识到,只有站在学习者的角度来对知识进行分类时,才能有效地指导教学并充分显现教育的价值。当代认知心理学家认为:分别以学习的结果和获得知识的过程两个维度对知识进行分类,能有效地指导教师对不同类型的知识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与方法,做出不同的教学设计。

篇5 知识的二维分类及其对教学的指导意义

知识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分类。如根据学科领域,可将知识分为数学、物理、化学、医学等;根据知识的层次可将知识分为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根据知识的形式可将知识分为概念、规律、假说等等。不同的标准会为人们认识“知识”提供不同的视角,因而应该说每种分类都有其积极意义。但当以现代教育观审视知识分类时,人们认识到建立在仅对知识性质进行分析基础上的分类,有其无法避免的缺陷,对教育教学的意义极为有限。

当人们换一种角度去看待自己熟悉的事物时,往往会从熟悉的事物中发现新的意义,受到新的启迪,“知识”也不例外。

现代教育观的一大特征是:正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传授知识与培养智力、发展非智力并重,尤其强调受教育者的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人们逐渐认识到,只有站在学习者的角度来对知识进行分类时,才能有效地指导教学并充分显现教育的价值。

当代认知心理学家认为:分别以学习的结果和获得知识的过程两个维度对知识进行分类,能有效地指导教师对不同类型的知识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与方法,做出不同的教学设计。

一、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根据学习者学习知识的目标(预期结果)可将知识分为:

1.陈述性知识——是关于事实的知识,回答“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学习这类知识的目标为记忆、理解层次。

2.程序性知识——是关于进行某项操作活动的知识。此处的“操作”不仅指外显的行为操作,如按实验步骤做实验,而且指内隐的思维操作,如运用所学知识解题。它回答“怎么办”和“怎么办更好”的问题,学习这类知识的目标为运用、综合层次。

按照这种标准划分,同一内容的知识可以是陈述性知识,也可以是程序性知识。例如,对于“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当学习目标确定为记忆时,它属于陈述性知识,当学习目标确定为运用时,它属于程序性知识。也就是说,当学生能够表述该定律时,学生习得了机械能守恒定律的陈述性知识;当学生能够熟练运用该定律解决问题时,学生习得了机械能守恒定律的程序性知识。这就意味着不能仅仅根据内容本身判断是陈述性知识,还是程序性知识,更重要、更有教育价值的是根据学习目标或教学目标来确定知识类型。

二、联结性知识与运算性知识

任何知识(指狭义知识,即作为结果的知识,它用文字或符号表示,以下同)都有双重意义,一是信息意义,即以显性的形式揭示了客体对象一定的性质、属性或规律。如牛顿第二定律F=ma,就一目了然地从符号层面上给出了F、m、a三者的关系这个信息;二是智能意义,即知识在给出信息意义的同时,以隐性的形式蕴含了形成该知识的人类智力活动。“隐性的形式”是指从符号(包括文字)层面上不能直接认识到的智能意义,而需要挖掘或引导学生挖掘隐含在该知识中的智能意义。这里的“智力活动”一方面指当初在知识的发展、发明或构建过程中创立者所进行的智力活动;另一方面指学习者在获得该知识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理解运用知识和发展智力所需要的智力活动。例如,关于F=ma,牛顿当初是怎样研究得出的结论,从F=ma的表述中是看不出的。欲知道牛顿创立F=ma时所进行的智力活动,需要人们去发掘;学习者在学习F=ma的过程中,如果仅仅是不求甚解地记住它,也无需学习者的复杂智力活动,但是如果不仅满足于记住它,还想进一步发展智力,则需要学习者付出与创立者类似的智力活动。

值得注意的是,不少教师由于缺乏培养学生智力的意识或没能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从而丧失或减少了知识的智能意义。当把那些凝聚人类智慧的概念和规律作为教学重点时,教师更应该充分地挖掘蕴含在知识之中的智能意义。这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根据学习者获得知识的过程,所需要的智力活动方式及其复杂程度,可将知识分为:

1.联结性知识——获得这类知识时,智力活动方式单一(主要为联结活动,即把几个激活了的词语、概念、命题等节点联结起来),复杂程度不高。它主要具有信息意义。如化学中的质量守恒,解剖学中各种器官的形状、部位、大小等等。

2.运算性知识——获得这类知识时,智力活动方式多、复杂程度高。它既具有信息意义,也具有智能意义。如数学中的圆锥体积img22、物理学中的库仑定律img23、病理学中的“肿瘤”概念。对于这类知识,在一定的学科视野内,我们要求学习者自发地希望追本溯源地探究知识是如何得来的,知识为何成立;或者自然地关注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以及试图探究这项知识在处理和解决实际问题中的意义与价值。

三、二维整合后的“四类”知识

将“联结-运算”与“陈述-程序”二个维度综合起来,可将知识分为四类:

1.联结-陈述性知识——学习者的学习目标是记忆或理解,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智力活动方式相对简单,主要为联结活动。如解剖学中的许多知识、高中物理的阅读材料“自然界的四种相互作用”等,它们属于联结-陈述性知识。对这类知识的教学,主要考虑的问题是:提供适当的背景知识,如何将知识以易于接受的方式呈现,如何促进选择性知觉,如何将知识同化。

2.运算-陈述性知识——学习者的学习目标是记忆或理解,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需要的智力活动方式多,复杂程度高。在这类知识的教学中主要考虑的问题是:如何创设有利于学习的情景,如何激活相关的原有知识,知识是如何形成的,如何将知识同化。例如:关于“肿瘤”的概念,如果简单地用“联结”方式逐字逐词地来描述,很难让学生有深刻的印象。妥当的做法是:让学生明白,人类对肿瘤的认识是从“局部肿块”开始的,当人们发现这类“肿块”不能为一般疗法治愈从而更深入地研究时,发现这类肿块最典型的共同特征是“异常增生”,其根本机理是在“致瘤因素的长期作用下”正常细胞在基因水平上对分裂与分化的失常调控所致。这就使学生对肿瘤有了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的深刻记忆与理解。

3.联结-程序性知识——学习者的学习目标是运用或综合,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智力活动方式相对简单,主要是联结活动。如中学物理中的“能量守恒定律”、职校化学中的“核外电子排布规律”、职业学校专业课中的大量操作程序的知识。对这类知识的教学主要考虑的问题是:如何使学生认识该知识的意义,如何提供适当的背景知识,如何将知识以易于接受的方式呈现,讲授时精选什么例子,如何设计变式练习,如何创设操作的条件。

4.运算-程序性知识-学习者的学习目标是运用或综合,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需要的智力活动多,复杂程度高。在这类知识的教学中,主要考虑的问题是:如何引入课题,如何创设有利于学习的情景,知识是如何得来的,运用知识时的注意点有哪些,选择怎样的范例,如何设计变式练习。教例:楞次定律——①引入课题:穿过闭合回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时会产生感应电流,它的方向如何判断;②引导学生设计表格;③观察演示实验,并填表格;④由表格中的结果总结其规律;⑤典型题解;⑥变式练习。

四、二维综合分类的直观表示及其意义

为了更直观地认识和区别这四类知识对教学的指导意义,我们可以用平面坐标系来表示“联结-运算”和“陈述-程序”的二维分类:

img24

图中K1表示“联结-陈述性知识”,OAK1C的面积最小,意指这类知识的教学要求最低。所需要的智力活动方式简单,从而教学难度小,容易完成教学任务。

图中K4表示“运算-程序性知识”,OBK4D的面积最大,意指这类知识教学要求最高。需要师生的智力活动多而复杂,从而教学难度大,要完成教学任务,需要师生付出较其他三类知识更多的劳动。我们发现,对这类知识的教学出现的问题较多。主要问题一,将K4当做K2处理。即本来应该挖掘蕴含在知识之中的智能意义,应该采取运算性学习机制来获得知识,实际采取了联结性学习机制获得知识。这主要实现了知识的信息意义,忽视了知识的智能意义,导致不能很好地完成培养智力的任务。主要问题二,将K4当做K3处理。即本来应该通过一定量的变式练习,达到运用、综合的学习目标,实际缺乏必要的变式练习,将学习目标有意或无意地降低在记忆、理解的层次。

图中K2表示“联结-程序性知识”OAK2D的面积大于OAK1C,小于OBK4D,意指对这类知识的教学要求高于联结‐陈述性知识,低于运算-程序性知识。对于这类知识的教学,存在两种不当的教学方式:一是将K2当做K1处理,降低了教学要求;二是将K2当做K4处理,即试图用运算性学习机制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但这又往往超过了学科所涉及的范围或学生的认知水平,既难以达到培养智力的目的,也无法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的主要任务。甚至使学生感到教师故弄玄虚,从而浇灭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职校化学中的“核外电子排布规律”涉及量子力学、结构化学,这就超出了普通化学的范围,若花过多的时间阐述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的得出(且不论就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能否接受),则偏离了教学主旨,不符合教学经济的原则,也人为地增加了学生负担。

图中K3表示“运算-陈述性知识”。OBK3C的面积大于OAK1C小于OBK4D,意指对这类知识的教学要求高于联结-陈述性知识,低于运算-程序性知识。对这类知识的教学,应该避免两种倾向:一是将K3当做K1处理,即无视知识的智能意义,本该用运算性学习机制获得的知识,实际用了联结性学习机制。如在肿瘤概念的教学中直接给出其定义,在职校物理的流阻教学中直接给出流阻img25。二是将K当做K处理,即本来学习34目标为记忆、理解,实际上由于缺少对教学的整体考虑,将学习目标不恰当地提高到运用、综合层次,超越了教学目标,使学生不堪重负。

在弄清知识的二维分类后,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将更加有的放矢,教学的盲目性与随意性将会大为降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